路建紅 葛慶蕾 李丹
摘要: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是音符。”可見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塑造健康心靈所必不可少的關鍵內容。因此,音樂教育應是高中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創造力;心理素質
音樂是人類抒發內心情感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音樂用旋律塑造著人類心靈,用音符記錄著人類歷史,用聲音傳承著文化思想,是開展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既然如此,利用音樂教育啟迪學生心智,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傳承人類文明有何不可呢?法國作家雨果也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是音符。”可見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絲毫不遜色于語文、數學等學科。那么,如何發揮音樂教育在高中素質教育、塑造美好心靈中的作用呢?本文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這一問題。
一、通過音樂課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
當下,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學校只注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文科除了背書還是背書,理科除了做題還是做題。“以分數論英雄,分數決定命運”的學習理念早已在學生、老師、家長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這樣一個思想饑渴、榜樣缺失、信仰危機的環境下,單一枯燥的說教肯定會遭到思想前衛的青少年學生的反感與排斥。音樂課的開放性就顯現出了所獨有的優勢。
二、通過音樂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對創造力的培養應該是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智力、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優良素質。而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藝術,并且是一種極純粹的創造。因此,音樂教學也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放在首位,要給學生創設機會與條件,提供時間與空間,使學生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盡可能的發揮創造才能,得到進步和發展。
除了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音樂課當中最直觀的就是歌唱課,但也是最不好上的一門課程。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和理解樂譜上的術語,因為樂譜是無法記錄作曲家無限的精神和感情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創造性的挖掘音樂作品蘊涵在樂譜符號背后的靈魂,并賦予作品新的神韻和意境。如學生在演唱《鐵蹄下的歌女》時,就要聯想到當時的年代,當時的情景,想像自己是一個從東北農村流落到上海的貧苦少女,孤苦一人,被迫到處跑碼頭演出,靠賣藝為生。但卻是一個不甘心被命運擺弄的堅強女性。要使自己真正地融入到歌曲中,有這樣的具體思維的聯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現當時的情景,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
由此可見,音樂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在老師的精心設計與充分準備之下,音樂課能充分并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其敏銳度觀察力,最終達到培養其創造力的目的。
三、通過音樂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陶宏開教授認為素質分為心理素質,專業素質,整體素質。其中,心理素質是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是現代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而音樂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內容,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教育目的。據有關專家研究,不同的音樂可以給人類心理帶來不同的感受:激昂的音樂能鼓舞人們的斗志;舒緩的音樂,可以把人們帶入甜美夢幻的境界;深沉哀愁的音樂,使人心情沉重,感覺痛苦憂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音樂的潛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音樂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表現能力。首先談談對合作能力的培養。歌曲合唱、器樂合奏的訓練,不僅要求學生按嚴格規范的節奏、諧和的和聲、交替的旋律、統一的音色、音量、呼吸進行演唱和演奏,而且要表達出優美、整齊的音樂內涵,任何脫離群體、獨自表現自我的方法,都將破壞音樂完美的藝術形象,所以合唱、合奏教學能檢驗學生相互合作、齊心協力、共同完成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心理素質的最佳途徑。
其次,對自信心的培養。自信心是音樂心理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少學生由于膽怯、害羞等因素不敢大膽表現自我,經過教師熱情、積極的鼓勵,最終能夠大膽地站在全班學生面前放聲歌唱,久而久之,這種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障礙便能糾正,日久天長,這些學生充滿自信的心理便逐步形成。近年來,日本有一個俱樂部就是專門為那些羞于在他人面前唱歌的人設置的,不少人通過訓練,不僅敢于當眾歌唱,而且對生活也充滿自信心。
最后,當學生學會演唱或演奏一首樂曲時,如何讓他們更生動、準確地表達音樂作品的美好情感呢?這時挖掘學生的表現能力非常重要。教師應從音樂的記憶力、動作模仿的觀察力、音樂形象的想象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音樂發散性思維啟發教學,讓學生獲得音樂作品“二度創作”的表現能力。
因此,通過音樂課堂教學我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表演、欣賞水平,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而且也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在以“素質教育”為學校教育主旋律的今天,音樂課應是高中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與否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趙延洲.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