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國
摘要:近年來,我國醫患糾紛事件頻發,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患糾紛不僅影響了醫院的聲譽,干擾了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也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本文從社會、醫院和患者三個方面分析了醫患糾紛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科學分配醫療資源、合理控制醫藥費用增長、積極引導媒體輿論走向、完善醫患糾紛解決機制等具體措施,以改善醫患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醫患糾紛;原因分析;解決措施
醫患糾紛是指基于醫療行為,在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因醫療過錯、違約而導致的醫療損害賠償及醫療合同違約等的糾紛。目前我國醫患糾紛事件急劇增長,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以來中國醫患糾紛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每所醫院年平均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約27起,而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患糾紛達11.5萬起。醫患糾紛的增加不僅損害了醫院的聲譽,干擾了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還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
一、醫患糾紛產生的原因分析
醫患糾紛的產生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體可把它歸為三個方面:
1、醫院方的原因具體表現在:
(1)看病費用增長過快。近年來我國民眾看病費用快速增長,而我國的醫療保障水平低,加重了民眾的看病負擔,許多民眾因病致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是我國在醫療改革過程中,過度把醫院推向市場,造成醫院的公益性不足,使醫院成為一個逐利機構;二是“醫藥加成”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以藥養醫”,醫院靠藥賺錢,醫生靠藥提成,加上醫院對醫藥招標采購環節監管不到位,存在諸多暗箱操作的現象,使得醫藥在流通環節產生了大量回扣等不合理的交易費用,間接抬高了醫療價格,加重了患方的負擔。
(2)醫院診療技術設備限制。疾病本身存在諸多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醫院的診療技術和醫療設備水平雖已有明顯提高,但依舊存在很多制約,如醫務人員無法通過醫院設備查到真正的病因,從而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在給患者治療時發生誤診,患者因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而病情加重,或者醫務人員無法通過目前的醫療技術預見到治療可能產生的后遺癥或副作用,不能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之告知患方,給患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患方缺乏思想準備一時無法接受,容易造成醫患糾紛。
(3)醫串溝通不暢。醫務人員本應主動向患方提供實際病情、治療方案及效果、治療費用、治療風險等,但在實際工作中,醫務人員對患者的溝通表現得并不積極,患方不問醫務人員不說,患方問了醫務人員也不一定詳細告知,部分醫務人員甚至不將患者的手術風險,愈后并發癥等告知患方,所以一旦出現一些不良后果,患者在心理一時難以接受,而此時醫院方往往又沒有及時、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導致糾紛。
2、患者方面的原因具體表現在:
(1)患方期望值過高。患者在花費大量的醫療費用后,理所當然地認為醫院應該藥到病除,包治百病,患方對醫方的期望值很高。一旦治療效果沒有達到患方的預期,甚至出現疾病的自然惡化或難以避免的并發癥、后遺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患方便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將責任全部歸咎于醫方,引起醫患糾紛。
(2)患方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而法律意識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患方關注治療效果每一細節,一旦發現醫療過程中的一點不足便會采取自認為必要的手段進行維權,由于患者缺乏法律意識,往往不是通過法律途徑維權,而是直接選擇了“醫鬧”或尋求媒體的幫助來解決。個別患者甚至為了不正當利益,千方百計尋找醫療過程中的不足,不擇手段刁難醫方,謾天要價,企圖靠醫方的經濟賠償一夜致富脫貧,要求并無直接責任的醫方承擔超額賠償,醫患之間發生意見分歧從而造成醫患糾紛。
3、社會原因具體表現在:
(1)醫療資源總體不足且分布不均。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2%,但醫療資源僅為全球的2%,而在這2%的醫療資源中,80%的醫療資源分布在城市的大醫院中,只有20%的分布在農村。因此在我國,無論是大病小病,患者都喜歡到大醫院就醫,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一些患者為了看專家門診,更是需要半夜排隊,甚至不惜出高價買黃牛票,“看病難”的醫療環境使部分人心理不平衡,為醫患糾紛埋下隱患。
(2)媒體輿論導向不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媒體為擴大自身影響力,長期片面曝光一些醫療機構出現的“醫鬧”、“天價藥費”、醫務人員貪污腐敗等事件,一些記者們在報道時為了博取讀者眼球,自覺不自覺地渲染處于弱勢地位的患者方,缺少應有的公正立場,助長了患方的對抗心態,加劇了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放大了醫患糾紛的負面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對醫患糾紛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醫患糾紛解決機制滯后。在醫患糾紛方面,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一種“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的現象,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國醫患糾紛解決機制滯后。在醫患糾紛發生后,我國的醫療訴訟程序復雜,訴訟成本高,醫患糾紛案件審理周期大概1~2年,是普通民商事審理案件的2—3倍,所以患方多直接采取“醫鬧”和尋求媒體幫助的方式解決。而我國政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往往給醫院壓力,讓醫院直接賠錢了事,沒有對醫鬧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助長了醫鬧的不良風氣。
二、緩解醫患糾紛的對策
針對我國醫患糾紛快速增長的嚴峻現實,應采取以下措施以緩解醫患糾紛的增長勢頭。
1、科學合理公平地分配醫療資源。在我國目前醫療資源整體不足的情況下,科學合理配置在大小醫院的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為城市社區醫院和農村基層醫院配備更多的優秀醫生和先進的醫療設備,鼓勵各大醫院的專家輪流到基層醫院出診,同時也鼓勵私立醫院提高自身優質醫療服務水平,吸引患者前去就醫,解決患者爭相涌入大醫院就診,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前冷落的局面。
2、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加強醫療價格監管。首先,完善各項醫療保險制度,擴大醫保覆蓋率,提高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和補助資金,讓民眾看得起病。其次,加大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增強醫院的公益性,取消“醫藥加成”制度,實行“醫藥分離”,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科學完備的新型“養醫機制”。國家應按照規定的相應標準,盡量提高醫生的藥事服務費,將藥事服務費納入醫療報銷基本范圍內,在不增加患方負擔的前提下,更好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第三,政府應加強對醫療價格的監管,從招標到采購全程公開透明化,加大對采購者、醫生收回扣的處罰力度。物價部門也應各司其職,加大對醫療價格的監督檢查,一旦發現假藥,價格虛高的藥,應依法對相關負責人進行處理。
3、積極引導媒體輿論導向。首先,各大媒體在報道時應尊重客觀事實,不為自身利益肆意報道,由于缺乏醫學知識而不能判斷誰是誰非時記者們更應客觀公正地報道,不能摻雜任何個人感情。其次,相關部門應鼓勵多報道一些醫患之間的正能量新聞,消除醫患間的相互戒備,緩和醫患矛盾。第三,對于報道有誤,故意損害醫患形象,給醫方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依法查究處理。
4、加強醫患溝通。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離不開醫患間的相互尊重理解。醫務人員應重視與患方溝通,注意與患方溝通的方式方法,不訓斥指責和挖苦患方,傷害患方,不使用刺激對方的語調語句,不使用過多的專業詞匯,要多傾聽患方及家屬的宣泄和傾訴,對患方提出的合理要求盡量解決,對家屬提出的疑問耐心解釋,對沒有把握的回答言語有所保留,不草率答應敷衍了事,避免讓對方情緒產生波動。醫務人員應會說“漂亮話、安慰話、鼓勵話”,及時向家屬交代病人的病情、治療情況和治療風險等,爭取獲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讓患者更加配合醫院的治療。患方也應主動給醫方提供其家庭狀況、經濟能力、治療方案的選擇、康復期望和風險承諾等,不因保護自己的隱私而拒絕告知給醫方。與此同時,醫院除應增加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外,也應增設醫患溝通的相關課程,注重提高醫務人員的醫患溝通能力。
三、結語
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在于醫患間互不信任, 而造成不信任的因素除了醫藥制度的不合理,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媒體片面報道等社會因素外,醫方和患方也存在問題,要想緩和醫患矛盾,需要社會、醫方和患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公平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不斷進行醫療事業改革發展,從體制上入手,才能真正解決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田麗爽.醫療糾紛糾結在哪[J].東北之窗.2015.(8):52-53.
[2]王煥.淺析醫患糾紛的成因與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5.(23):271-272
[3]孫光園.談醫患糾紛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今日湖北(下旬刊).(7):160-161
[4]金鑫.公立醫療機構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的原因及控制對策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28):334-336
[5]駐馬店市綜治辦.解開醫患糾紛的心結[J].公民與法.2015.(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