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斌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其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社會和學校提出的客觀要求與期望變為學生自己內在學習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談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數學;興趣;新課程;練習
一、巧設導語,引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新授課的主要環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導入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這堂課的成敗。巧妙的開講,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及早的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于是在導入新課時問學生:“小紅出生到現在共過了三個生日,可是她的妹妹今年已經8歲,誰知道小紅今年幾歲?”這時學生紛紛議論,有的說:“小紅今年3歲?!庇械恼f:“怎么可能呢?小紅的妹妹已經8歲,小紅肯定不是3歲?!备幸簧幕卮鸪龊跻饬希骸翱赡苄〖t與她妹妹不是親姐妹,按輩份小紅是姐姐。”就連平時不怎么愛動腦筋的學生也覺得很奇怪,與同桌相互討論起來。有些知識比較豐富或已經預習過的學生高舉起手,想捅破這個謎,這時教師先暫時不讓他們說穿,這樣同學們懷著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隨教師進入了新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設疑,激發興趣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過學思結合的論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而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探索。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巧設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三位數”時,由于內容難度不大,學生又有前面的知識基礎,教學時教師直接揭示例題:147×60、180×50、130×67,讓學生讀出算式并列豎式計算。絕大多數學生可能產生“會做”而“躍躍欲試”的心理,教師就讓學生嘗試中學習,并巡視尋找正誤例子板演:
然后問:到底哪個式子正確?為什么?(這是教學關鍵,說明算理)學生們很快排除(2),但對(1)、(3)爭論不休,有的說都對,有的說(1)不對。這時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明確先算147×6=882,再計算882×10=8820這樣比較簡便。教學完三個例題后,教師又可進一步設疑:這些算式有何特點?計算方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們一下子又活躍起來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表達思維過程的能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三、動手操作,提高興趣
大綱指出:“教學時,要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 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的具體形象為主,而數學卻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因而在數學教學中除了運用直觀教具外,還應該注意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拿出直徑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圓,同桌合作量出圓的周長與直徑,并把結果記錄下來,思考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學生們興致很高,同桌兩人想各種方法進行測量,動手又動腦,最后發現圓周長與直徑之間有倍數關系的感性認識。但是圓周長究竟是圓直徑的幾倍呢?是否每個圓的周長與其相應的直徑都存在相同的倍數?學生還不清楚,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愿望。
四、精選練習,發展興趣
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練習設計得好,不僅可以把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例如:在教學“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時,教師先后選擇了一些鋪墊練習、模仿性練習、綜合性練習,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從開始的模仿到能熟練讀出任意一個多位數。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與數學興趣,教師又精心設計了一個發展練習。在黑板上擺6張卡片,其中三個“0”,三個“5”,讓學生按要求寫出下列各數:①一個“0”也不讀的數;②只讀一個“0”的數;③讀兩個“0”的數;④三個“0”都讀的數。讓學生先小組討論,再口答。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你說一個數,我說一個數,他再補充一個數,討論十分熱烈。很快把①③三個小題解決了??墒堑冖茴}學生們怎么擺也擺不出,只有一生舉起了手。教師讓他上黑板前擺,他擺出了“050505”。不少學生馬上笑了,表示這樣擺不對,教師便請笑的一位同學講一講擺得對不對,為什么?通過回答,那位同學很快意識到了錯在哪兒。最后,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擺不出三個“0”都讀的數?學生們通過這個發展練習,不僅鞏固了新知識,又發展了他們的思維,又提高了邏輯推理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營養劑和催化劑,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轉化為其內部的驅動力,才能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實踐,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雎文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潘淑.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