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異+李洋
摘要:效率與公平這對矛盾在不同領域普遍受到人們的關注,在財務管理中,它們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系,共同影響著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文章基于效率和公平視角對國內外財務分配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從效率與公平理論、分配與公平理論和企業財務分配研究三個方面進行了文獻回顧和述評,總結了財務分配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財務效率 財務公平 財務分配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5-0018-04
作為企業財務活動的起點與終點,財務目標需要協調好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保障財務活動有效率地進行。然而,現有的財務管理目標在不同程度上強調財務效率而忽視了財務公平,例如因勞資糾紛誘發了一系列事件等。同時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確實存在財務分配不公平的現象,降低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反作用于企業的效率,不利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因此分配問題需要得到重視,而財務分配的衡量標準應是公平。
一、效率與公平理論概述
效率與公平這對矛盾是西方國家十分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Rawls、Nozick等人提出了社會正義理論,并經歷了一系列爭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按照功利主義(John S. Mill,1863)的觀點,經濟上的公平應當表現在經濟行為者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有相同的機會去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社會的幸福由個人的幸福構成,因此,個人的原則是盡量擴大自己的福利,滿足自己的欲望,社會的原則則是盡量擴大群體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成員的欲望構成的總的欲望體系。從功利主義的觀點可以看出,效率就蘊含在公平之中,社會一旦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經濟效率必然提高,也就實現了最高道德目標。因此,可以把功利主義關于效率與公平的闡述歸納為公平即效率。
在正義論(John Rawls,1971)中,Rawls論述道,有效率的財富和利益分配有多種方式,有的建立在不平等分配的基礎上,即不平等的分配方式也可能是有效率的,還有的建立在平等分配的基礎上,因此,問題是要在這些分配方式當中進行選擇,找出符合正義觀同時又有效率的分配方式。可見,Rawls把正義放在首位,但實現公平的公平和效率一致是他整個體系希望達到的目標。
Nozick(1974)在《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用人權模式挑戰了Rawls的正義論模式,他們的主要分歧在于社會中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上是自由與公平孰優,以及個人利益與普遍福利孰優。Rawls的主張為,若要收入的分配是正義的,便必須至少照顧到最貧窮的人;Nozick則認為,在分配領域中,作為公平的正義在經濟分配領域中,應該首先維護個人應有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的公平才有效率可言。
Okun(1975)在《平等與效率》一書中否定了Rawls的公平優先于效率和Milton Friedman的效率優先于公平觀點。他指出,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只是一個孰優的問題,如果平等和效率雙方都有價值,并且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沒有絕對的優先權,那么在它們沖突時就應妥協。這時,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并且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Okun認為,在社會和政治權力領域中,平等的優先權應置于效率之上;當轉入市場和其他經濟制度時,效率便獲得了優先權,而大量的不平等卻被認可。
盡管學者們對效率和公平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認為公平主要是調節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與經濟效率密切相關,并且受道德制約。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效率與公平問題,立足點是經濟效率。所謂效率不僅僅是指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指社會的經濟效率和利益。公平則是從社會產品分配的角度來理解的,不公平現象的出現會反作用于效率,影響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兩者都需要兼顧。
二、分配與公平理論概述
公平與效率在許多領域被視作一對矛盾體,但在企業的薪酬管理中,公平與效率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企業中的制度和方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員工的行為、業績和滿意度,從而影響員工對客戶、產品、工作的態度,最終影響整個組織的績效。從對組織公平感結構研究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外學者的研究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按時間發展順序依次為:結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
公平理論(John S. Adams,1965)是研究人的動機和知覺關系的一種激勵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會關心自己的得失,還會關心別人的得失,并且以自己與他人的相對付出與報酬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二者之間投入與報酬比例這個相對值來衡量自己的所得是否公平。當人們感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變得緊張不安,導致行為動機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現逆反行為。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有研究發現人們不僅關心決策的結果,同樣還關心決策的過程(John W. T. & Lauren W.,1975;Gerald S. L.,1980),并且當員工認為企業的決策程序公正時,即使決策的結果對自己不利,往往也會接受這一結果。此后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分配程序的公正性,也就是研究通過哪種方法或制度來保證公平感的產生。與強調決策結果的公平理論相比,程序公正理論用來檢驗制定決策過程的影響。
Bies R. J.和Moag J. S.(1986)研究了在分配結果反饋執行時,人際互動方式對公平感的影響,并將其定義為“互動公平”。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互動公平是指員工在與上級的人際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公正待遇的程度,這種感知也會影響結果公平。他們認為,程序公平從制度上保證了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雙向溝通,而互動公平則側重于溝通時的方式。管理人員若真誠、禮貌、平等地與員工交往,有助于提高員工在工作中關于公平的感知。Greenberg J.(1993)在研究中將互動公平細分為兩個種類,一種是“人際公平”,主要指在執行程序或作出決定時,權威或上級對待下屬是否有禮貌、是否考慮到對方的尊嚴、是否尊重對方等;另一種是“信息公平”,主要指是否給當事人傳達應有的信息,即要給當事人提供一些解釋,比如為什么要用某種形式的程序或為什么要用特定的方式分配結果等。
顯然,如果企業的管理層為員工營造了一個公平的環境,讓員工覺得他們是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工作,就能夠更好地激勵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員工工作的績效,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在薪酬管理中,公平和效率互為條件,相互依存。良好的薪酬政策在保證公平的同時也促進了組織效率的提高,失去了公平就談不上效率,沒有效率也無所謂公平。
三、嵌入效率與公平的財務分配研究評述
(一)嵌入效率與公平的財務目標。公平能否在財務分配中得以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財務目標。所謂財務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企業財務活動應該達到的根本目的,是財務管理的起點與終點。財務目標是與不同時期的政治體制、企業組織形式、企業性質以及企業經營目標相聯系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變遷,財務目標也在適時地修正和變化,不同的財務目標對效率與公平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
利潤最大化是西方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其理論依據是經紀人假說(Adam Smith,1776),即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利潤最大化目標突出了財務效率,鼓勵企業在財務活動中追逐高額利潤,可能會導致犧牲大量的經濟資源,增加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使企業的決策行為短期化,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觀點認為,股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因此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Milton Friedman,1970)。在制度經濟學思路下,企業性質實際上是一種契約關系(Michael C. Jensen & William H. Meckling,1976),即股東委托經理人代表他們對企業的日常營運進行管理。由于代理關系和信息不對稱(Kenneth J. Arrow,1963)的存在,經營者在決策時往往偏向于對自己更加有利的方案。隨著經營者權力的增加和股東的日趨分散化,股東出現“搭便車”行為(Andrei Shleifer & Robert W. Vishny,1986),即便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應運而生,最終董事會成員也會被經營者收買。實際上,以“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并未處理好公司各方的利益沖突,在財務公平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還出現了“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等非效率投資以及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掏空”行為(Johnson S.R,2000)等現象。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取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企業穩定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企業的財富,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重視的是市場效率,注重如何“做大蛋糕”以增加企業價值,從產權視角分析,企業價值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均屬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范疇,而股東至上的利潤分配理念會誘發公司利潤分配的單邊治理,有損財務公平(王文賓、干勝道,2013)。
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理論認為,由于社會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斷增加,風險的承擔者范圍也在擴大,由過去單一的股東承擔風險,變成了現在的股東、經營者、債權人乃至職工以及政府等相關者共同承擔,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就是上述各方面關系人的利益均達到最大化。對比上述幾種財務目標,“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目標考慮到了不同利益群體,有利于財務公平的實現,但并未說明應該如何協調與效率的關系。
目前,有學者將財務管理目標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分別對應到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提出了財務雙目標協調論(干勝道、鄧小軍、陳念,2013),即在價值創造的財務活動中追求效率,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目標;在價值分配的財務關系中凸顯公平,實現價值初次分配公平化目標。他們指出,現行各種財務目標在理論界定時都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這是導致“利潤侵蝕工資”和“工資侵蝕利潤”等財務不公平現象出現的首要原因,新經濟時代下的財務目標應定位為“協調企業價值創造最大化和企業價值分配公平化”。
(二)企業財務分配。隨著財務管理目標的動態發展和演進,學術界認為財務分配的對象不再局限于股東,其他企業相關者的利益開始被重視。國外近年來對于財務分配進行了多角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平感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而我國關于財務分配的研究文獻較少,主要集中在分配范圍以及分配結果的評價方面。
1.國外研究評述。對企業來說,應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公平感,有利于保證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的效率。Sefa Hayibor1(2015)從公平的視角對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了論證,指出并非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會在他們與企業的關系上要求嚴格的公平,也不會始終根據企業如何對待他們來決定自己與企業有關的行為。因此,基于公平視角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前提是激發他們的滿足感、合作與支持,而不公平的對待會激發他們對公司的反對行為。Sefa Hayibor1的主張認為,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公平敏感度能夠緩和他對公司公平、不公平或者待遇優厚的反應,也對他支持或者反對公司的傾向有直接的影響。承認并尊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差異有利于企業積極“管理”利益相關者的公平感,從中找出有利行為,以避免刺激利益相關者對企業采取破壞行動的情形出現。
同時也有學者發現,不同國家的員工對分配公平的評判標準和要求有所不同,并且不僅員工的公平感會影響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對公平感的心理變化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滿意度以及組織承諾。組織承諾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60)提出。他將承諾定義為由單方投入(ide-bet)產生的維持“活動一致性”的傾向。在組織中,這種單方投入可以指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如:福利、精力、已經掌握的只能用于特定組織的技能等。他認為組織承諾是員工隨著其對組織的“單方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繼續留在該組織的一種心理現象。Tae Yeol Kim、Xiao Wan Lin和Kwok Leung(2013)檢驗了員工對公平的感知變化對員工工作態度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員工公平感的變化與工作滿意度顯著相關;此外,員工公平感的正向變化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的影響程度大于負向變化所帶來的影響。Tae Yeol Kim、Jeffrey R. Edwards和Debra L. Shapiro(2014)將亞洲國家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進行了關于分配不公平的實證研究,發現當員工認為自己相對于參照對象來說獲得了更有利的結果(即工資、工作保障等)時,中國和韓國的員工與日本員工相比,不太可能感覺分配不公。
關于公平感的內在組成結構,國外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Eliane Bacha和Sandra Walker(2012)研究了變革型領導與公平之間的直接關系,他們分析了法國工業和服務企業中變革型領導與員工的觀念公平性、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與變革型領導的聯系更緊密。Jocylyn D. Evans、Elise Perrault和Timothy A. Jones(2015)研究了擁有特權的投資者(主要指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得非公開收入的管理層)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他們得到的結果表明,隨著特權投資者的出現,企業出現程序不公平的幾率會增加;然而,程序不公平并不會直接導致分配不公平。
2.國內研究評述。近年來,有學者針對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分配方面的公平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確實存在財務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國有與非國有企業中,高管薪酬比重均呈上升趨勢,而非國有企業的員工薪酬比重呈下降趨勢,國有企業員工薪酬比重呈上升趨勢,即民營企業中的員工薪酬分配不公平現象與國有企業相比更為突出(王燦、王文兵、干勝道,2013);干勝道、劉慶齡(2015)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了實證分析,結合控制權性質,對企業財務目標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是否兼顧勞資財務公平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效率較好的同時更注重公平,而民營控股公司則遵循效率優先,有失公平。
如果要保證在財務分配中體現效率和公平,則利潤分配的重點不能僅限于股東,還應考慮與企業有關聯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分配的內容也應從稅后利潤擴展為考慮債權人、企業普通員工等的薪息稅前利潤。評價企業的分配結果,應該摒棄過度強調財務效率的傳統財務分析指標,而更多地從企業的社會責任方面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有助于效率和公平同時在財務分配中得以實現。顏剩勇(2006)認為,傳統財務分析單純從經濟責任角度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財務能力,強調財務效率;而企業財務分析應基于包括經濟責任在內的社會責任,分析財務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兼顧財務效率與財務公平,為相關決策者提供準確的企業財務能力信息支持。張慶(2008)認為,長期以來,企業財務契約安排是以股權分散為基礎,將全體股東和經營者均抽象為單一主體,研究委托人(全體股東)如何設計最優的財務契約,以保證代理人(經營者)按照委托人(全體股東)的利益行事。由于股權集中型公司存在較為突出的代理問題,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其財務契約安排的理論基礎。財務契約中應考慮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以及重要供應商與客戶的財務分配問題;同時,財務效率和財務公平則是財務契約安排的目標。此外,王文兵、干勝道(2013)提出了用增值額創造與分配表作為財務公平的評價工具,它能完整地反映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有利于反映股東、員工、政企、銀企、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各方利益,便于評價各方參與企業價值分配的公平性。
四、總結與展望
本文基于效率和公平視角對國內外財務分配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主要從效率與公平理論、分配與公平理論和企業財務分配三個方面進行了文獻回顧和述評。目前,國外基于公平理論的財務分配研究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包括公平感的內在組成結構、公平感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影響等方面;而國內關于財務公平的研究則剛剛起步,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
國外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利益相關者從企業獲取的公平感確實會影響企業的效率,而員工作為企業價值的直接創造者,他們從企業獲得的公平感也會影響其工作滿意度,進而影響工作效率,并且不同地區的員工對公平感的認知也有所不同。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領導風格的管理層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的影響程度不同,也有學者指出公平感的內部組成部分不會直接互相影響。關于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公平感對企業效率的實證研究仍未形成系統理論,目前的實證研究樣本來源也多局限于特定行業,研究方法多為調查問卷分析,這些結論是否符合我國國情還有待驗證。國內的學者指出若要實現財務公平,分配內容不能僅為稅后利潤,參與分配的對象不能僅考慮股東,并且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也不能僅限于傳統的財務指標。然而評價分配公平的指標體系尚未健全,就職工薪酬而言,西方國家認為拉克爾系數是衡量勞資關系財務公平性的重要指標,但評價其他利益相關者(如股東、管理層、顧客、政府等)的分配公平衡量指標還未達成共識,還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進行探索。
對每個企業而言,沒有最佳的分配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方式。在企業中有一套完善的分配制度,才能保證企業財務活動的效率,減少不公平現象的發生,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燦,王文兵,干勝道.勞動密集型上市公司勞資財務公平評價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6):54-63.
[2]干勝道,劉慶齡.嵌入公平的企業財務目標新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15,(1):72-79.
[3]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羅伯特·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6]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7]Adams J 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67): 422-463.
[8]Thibant J W,Walker L.Procedural Justic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M].Hillsdale,NJ: Erlbaum,1975.
[9]Leventhal G S.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J].Social Exchange,1980:27-55.
[10]Bies R J,Moag J S.Interactional justice: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A].In R. Lewicki,B. Sheppard & M. Bazerman(Eds.),Research on Negotiation in Organizations[C].Greenwich:JAI Press,1986:43-55.
[11]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p[A].In R. Cropanzano(Ed.),Justice in the Workplace: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3.
[12]王文兵,干勝道.從利潤分配到增值額分享[J].新會計,2013,(10):45-47.
[13]干勝道,鄧小軍,陳念.財務雙目標協調論[J].財會月刊,2013,(12):3-5.
[14]Hayibor S.Is Fair Treatment Enough?Augmenting the Fairness-Based Perspective on Stakeholder Behaviou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4): 1-22.
[15]Kim T Y,Lin X W,Leung K.A Dynamic Approach to Fairness:Effects of Temporal Changes of Fairness Perceptions on Job Attitud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2):163-175.
[16]Kim T Y,Edwards J R,Shapiro D L.Social Comparison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East Asia Differenc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8):1-14.
[17]Bacha E,Walker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Followers Perceptions of Fair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9): 667-680.
[18]Evans J D,Perrault E,Jones T A.ManagersMoral Obligation of Fairness to (All) Shareholders:Do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nefit Privileged Investors at Other Shareholders Expens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5):1-16.
[19]顏剩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財務能力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6):268-270.
[20]張慶.股權集中型公司財務契約安排的基本問題[J].江漢論壇,2008,(6):62-65.
作者簡介:
周顯異,女,四川師范大學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踐。
李洋,男,四川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