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要:在現有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中,高職院校往往既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力量,也是評價自己教學質量的主要主體,雖然教育主管機構作為人才評價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加入其中,但是評價的方法仍然是行政性評估,各種評估指標差異性不大,評估的側重點不明顯。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 號)中曾指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由學校、企業和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中職+應用本科”培養模式下,如何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是目前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應用本科 人才培養 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5-0123-02
一、“中職+應用本科”會計專業人才評價的特殊性
“中職+應用本科”的會計專業與大學本科的會計相比,應該更具有市場吸引力,其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得到用人單位的首肯是第一要義。該模式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所面向的行業很廣,有工業、企業、會計師事務所、代賬公司、金融機構等。雖然會計專業就業崗位很多,但是從目前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調研結果來看,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素質要求。這里的素質要求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職業操守,即會計職業道德,這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履行職責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是專業特性決定的,但該部分內容已經在整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被弱化或者是淡化了。二是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會計人員的工作已不再是一本賬,一臺電腦,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如處理與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由會計專業的崗位特性決定的。三是開拓創新的精神。中小企業面臨著復雜的經濟環境,需要根據形勢變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能及時解決實踐問題的人才。
二、構建基于創新素質結構的多元化人才培養質量體系
(一)評價主體的確認
“中職+應用本科”培養模式下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其質量標準既不同于學術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實用技能型人才。他們既要能夠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又要具備主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專業知識、技能、經驗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實踐的能力,那么,評價是否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質量標準就不能單一,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評價的主體應由學校(職校+本科院校)、教育主管機構、社會(用人單位)、第三方(行業協會、專業指導委員會、職業鑒定機構)共同組成。
1.學校對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負責。為了避免學校在評價過程中“既擔當運動員又擔當裁判員”的問題,學校對評價對象的評價內容應限定在可信和有效的范圍內。一般而言,學生處主要負責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為進行評價,實訓就業處對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進行評價,教務處主要負責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態度等進行評價,系部負責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思想品德、第二課堂活動等進行綜合素質的評價。本科院校的評價要和職業院校形成一個新型的、完整的體系,絕不能完全照搬大學本科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2.教育主管機構負責評價的指標體系。教育主管機構除了要對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機構的構建及運行情況、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等進行檢查和監督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建立相應的規定和制度保障,把評價的主體放到一個規范的保障體系中,使每一個評價主體都要履責。比如,由教育主管機構牽頭,開發一個完善的人才跟蹤調查平臺,院校負責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初就業的各項質量指標的錄入和上傳,用人單位負責相應的從入職到工作變動和晉升的信息管理,并且每五年進行一次數據的匯總并反饋給院校,第三方就該平臺上的所有學生信息進行過程監控和數據評價,每兩年出一次分析報告。
3.企業(用人單位)主要就學生在學期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期間的工作態度、工作績效、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等進行評價。而且每五年對評價指標和評價結果進行重新評價,由此可以建立一個長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4.第三方主要參與制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組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題庫,開展職業分類、標準、技能鑒定理論研究及咨詢服務,推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對學生所達到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進行鑒定。這和英國、德國的評價方式很相似,任何一種專業的學習都離不開一定的技術鑒定,特別是“中職+應用本科”會計這種專業理論和技術要求都很高的辦學層次,以考代評、以賽促評的方式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更有含金量。
(二)創新素質結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是最具有開拓創新、活躍經濟的主體,中小企業面臨著復雜的經濟環境,急需能夠解決實踐問題的人才,甚至是能夠進行技術創新和二次開發的人才,這恰好與“中職+應用本科”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素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嚴密的、漫長的過程,這也正好與“中職+應用本科”這種七年一貫制的培養過程相吻合。鑒于培養過程和學生成長的自身特點,應該構建一個分層、分階段的培養目標,具體見表1。
(三)人才培養的過程設計
職業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相對獨立的,在第三年時,還涉及到一個轉段的問題,為此,應建立一個七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經雙方學校商定后,上報教育主管部門。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從轉段方案的可行性、規范性、題庫制作等方面進行認定,并監督執行。
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是“模塊化”。前三年,根據人才培養的雛形期,以素質教育課程為主,技能課程為輔。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禮儀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技能課主要開設點鈔、珠算,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專業課主要圍繞考證的三門課進行,作為了解本專業的門檻性必修課。本科院校主要以專業課程為主,為了有效地進行課程銜接,雙方的師資可以進行共享,由兩校教師共同承擔,同時,企業方要參與核心課程的開發和教學實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雙方學校執行“學分互認制”,開發和建立統一的成績管理系統,共同對整個人才的培養質量負責。
按照這個思路,我校的“中職+應用本科”試點項目在與江蘇師范大學商討的基礎上,已經聯合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轉段方案。
(四)人才培養的成效
根據該試點項目下會計人才培養的特點,不同的人才培養階段,應該由第三方進行不同的人才培養成效評估,形成評價主體全面負責的動態成效評估。按照筆者構建的創新素質結構人才培養目標,應取得的相應成果具體見表2。
參考文獻:
[1]尹寧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觀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04).
[2]劉曉鳳.基于AHP模型的財經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03).
[3]鄂甜.中職、專科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分層解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5,(01).
[4]朱平.高職與本科“3+2”分段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
[5]錢素平.試論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6).
[6]潘玉駒,廖傳景.基于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及評價[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4,(05).
[7]周曉玲.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
[8]吳力佳,曾平華.對高職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