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晨

摘要:“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企業的境外投資迎來了良好契機,但在東道國所面臨的風險卻居高不下。如何在對風險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時,有效提升組織價值,是跨國企業內部審計需要關注的問題。文章以風險為導向,分析內部審計在境外子公司中的運作現狀,結合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期望,為改善境外投資中內部審計的運作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走出去 境外投資 內部審計 風險導向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5-0074-03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提出和我國加入WTO的舉措,國際化和境外投資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的新選擇,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跨境經營。如圖1所示,2004年以來,我國對外投資進入了全速上升狀態。在此期間,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應當進一步提高。隨之而來的“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計劃為我國對外開放打開了新局面,為企業“走出去”注入了新動力。2014年我國全行業對外投資額達到1 231億美元,實現了連續十二年的增長,并且首度超過外資利用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資本凈輸出的“新常態”。
然而不斷上升的境外投資流量背后,是一例例的投資失敗案例和高昂的代價。據麥肯錫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在近20年內,約67%的海外收購項目失敗,遠超40%的國際平均水準。而即使能在海外落下腳跟,我國企業在東道國所面臨的經濟、文化、政治風險也沒有得到有效評估和應對。這些沖突持續地威脅著企業在海外的正常經營運作、項目投標或業務擴張。
緩解、甚至擺脫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領域的窘境,需要企業從戰略到治理,從管理到操作的全局協作,內部審計就是其中重要一環。作為企業治理基石之一,內部審計獨立客觀的確認與咨詢業務在組織的風險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協助作用,內部審計應當順應企業在境外投資中因地制宜的動態需要,達到為企業增加價值,改善企業運營的作用。
本文通過分析企業境外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和利益相關方的期望,探索在“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如何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力求通過完善內部審計理論研究,為實務提供思路,使內部審計在企業境外投資中能有針對性地促進風險管理效果和組織目標的實現,以面對走出國門的新挑戰,順應境外投資的新局面。
二、企業境外投資面臨的困境
近十年,我國境外投資額高速攀升;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然而,其中僅有三分之一企業盈利,我國企業經歷的困境和背后潛藏的危機不可小覷。和國內經營相比,企業境外投資最大的挑戰是和其他國際企業競爭的同時還要適應東道國的政策和政治文化環境。諸多因素不能兼顧,使監管失位、盲目擴張、經營不善和管理層腐敗等問題頻現,引發了一系列境外投資失敗案例。即使是實力雄厚、底蘊深厚、運作有序的國有企業,業務一旦出境,也不得不面臨資產流失的風險。
(一)激烈的競爭和高投資門檻
我國對外投資的高速發展,掩蓋不了起步晚、底子薄的事實。向發達地區的投資,因為聲譽、專利技術權和國家安全等原因屢屢受挫;向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則往往面對的是宗教帶來的限制和負利潤的局面。
不信賴的態度、地方保護主義和對我國企業的歧視政策為跨國并購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特別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僅出臺了一系列反兼并法規,當地企業和項目寧愿低價轉讓或招標也不愿意與中方企業簽訂合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同業對手提前多年進入市場的優勢和當地企業得到的政策扶持給投資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力拓不惜1.96億美元違約金與中鋁解約、華為高價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利等案例均充分顯現了我國企業在海外業務擴張中的競爭力瓶頸和投資門檻。
(二)政治環境和經營風險
跨國經營需要應對的風險范圍廣而且潛在的影響大,而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是有項目就爭、高價收購、低價投標。表面上是競爭力,背后則是對市場規律認知和風險意識相對淡薄的體現。
此外,我國特殊的國際地位和部分地區動蕩的政治格局使企業境外投資時面臨巨大的外在風險,尤其是東道國政府干預和戰亂影響。遵守法律是境外投資的基本條件,然而遵紀守法不意味著公正待遇,東道國依舊會有政策的偏斜,此時我國企業往往是不受保護的一方。我國企業境外子公司極易招致安全調查和政策阻撓,項目投資困難重重。跨國公司對東道國宏觀環境變化極其敏感,東道國排外勢力引發的沖擊,境外經營往往疲于招架;政治內訌、武裝斗爭引發的戰亂則會對企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另一方面,境外子公司無法有效應對內在風險。因為遠離集團主體并且處于不同的經濟環境中,溝通不暢、協調緩慢,管理制度在短期內無法因地制宜。企業得到的經營指導有限,戰略轉換不及時;內部監管不足、治理和控制難以落實到位也為舞弊行為提供了溫床。這些企業還會因為當地環境和政策限制,在貿易、勞務合作、知識產權等方面屢受約束,甚至有被政府征用的風險。兼并完成后發現外國企業早已壟斷上、下游行業,或是進行投資后企業水土不服使市場無法順利開擴,這是境外投資造成經營不善的諸多原因的縮影,給業務的運作和發展埋下隱患。
(三)社會責任意識不足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其嵌入戰略和業務流程方可有效地提升外國雇員的歸屬感和當地政府、居民和消費者的認同感。在緩解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不同的方面,我國企業做得遠遠不夠。并購海外企業后草率降薪和裁員、過度擠占當地企業的市場等行為極易促發群眾抗議,致使在當地難以立足。究其原因,我國企業境外投資仍然受規模擴張驅動,以“利”為先,求快不求穩,戰略短視,忽視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社會責任風險的同時也助長了信任危機,丟掉了長期穩定經營的機會。
三、內部審計在境外投資中的運作現狀
內部審計的概念不斷發展變化,從誕生起經歷了財務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三個階段,目前以風險為導向的管理審計是內部審計最主流的形式。然而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面臨著更多的生存風險和發展困難。作為致力幫助企業提升價值、改善運營的內部審計,同樣受制于資源不足和環境差異的影響,其地位和作用被淡化。
(一)內部審計體系和執行標準不統一
西方企業內部審計產生于受托責任觀,受內生性驅動;我國內部審計則多是起源于國有企業,受外生力量推動,可見,二者的審計目標和理念存在差異。境外投資跨越國境,子公司內部審計章程依據所在地的審計法規規定或當地慣用的內部審計準則而制定,內部審計業務才能依法有序地開展。這樣造成了其與國內母公司內部審計管理的不協調。
對同一集團內的不同子公司而言,由于其經營所在地不同,內部審計可能隸屬于董事會、高級管理層、財務部,或者受董事會和管理層雙重領導。而從集團層面看,內部審計機構的垂直、分級或是集中管理區分模糊,各級審計機構職責和分工劃分不清,審計執行效果不佳。
企業所處經營環境不同,內部審計的體系和理念不同,標準也應當體現出差異。但是審計標準細節的差異使系統的審計方法和績效評估不能在境外企業順利開展;標準過分趨同甚至生搬硬套則會使工作得不到審計對象的理解和支持,也會讓審計業務偏離子公司目標,無法改善其經營的效率和效果。
體系和標準無法有效延伸至境外,則無從協同相關業務和資源,因此境外內部審計的成本大幅增加、效果大打折扣。
(二)審計資源不足以保障業務有序開展
境外投資面臨更復雜的風險環境,多元化的員工組成和完全不同的市場性質給經營者帶來了難度。在很多企業中,受審計資源的限制,內部審計空有“風險導向”的名稱,工作重心仍在財務領域;無法更廣泛地覆蓋風險,提出切實有用的咨詢建議;為了節約經費很少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審計復核等業務。而且審計工作受到獨立性的要求,不能直接參與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也不應承擔問責的職務,其審計建議轉化為企業價值的程度取決于董事會的理解和管理層的配合。在境外投資經營不善的情況下,內部審計實際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內部審計人員,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培訓機會很少,對審計前沿信息的接觸機會也比較少。在境外執業還需要適應當地的法律、企業準則以及克服溝通障礙,內部審計人才儲備達不到開展境外子公司內部審計所需的勝任能力。境外投資的企業出于商業機密保護或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往往不愿就審計業務雇傭外部專家或者進行外包,故只能由缺乏勝任能力的員工進行審計。這樣的條件下,確認業務的深度和廣度會受到限制,咨詢業務則不能有效開展。
(三)信息溝通缺乏及時性
審計信息溝通的及時性是影響審計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審計業務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形成中期報告、審計意見匯總成最終報告都應及時匯報。審計隊伍進駐被審計單位執行業務按計劃中的時間安排進行。但是由于境外業務的復雜性,以及跨文化溝通的困難,審計人員就審計標準和建議與審計對象達成一致意見需要更長時間。計劃中的審計進度無法保證的同時審計信息往往要通過二級甚至三級子公司反饋給企業總部。一方面異地時差原因往往造成當天無法得到正式答復,一方面存在中途被更高級的審計機構或子公司高層因疑議而攔截的可能,此時審計人員有義務先與其完成溝通再向更高層和董事會匯報。相關問題的傳遞受到時滯影響,事件的性質在此期間如果發生變化,則其在下一年度的企業管理和內部審計章程中得到體現和應對的程度也會受到影響。
上傳效率低,信息下達也是如此。在境外子公司出現新風險、內部控制缺陷或舞弊動機時,更高級別的管理層的指令下達到執行也有一段時滯,相關審計工作在此期間會陷入停頓待命狀態。
四、對內部審計的思考及建議
內部審計圍繞組織的目標,為企業提供獨立的確認與咨詢服務,它從全局的、客觀的視角對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財務狀況等進行評估、提出建議,有義務幫助企業擺脫境外投資中的困境,逐漸扭轉為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局面。通過實現這些目標,內部審計的地位和被認可程度得到提升,價值才得到體現。基于對企業經營現狀和內部審計運作現狀的分析,現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對促進內部審計在改善組織運營和增加價值方面發揮效能起到參考與借鑒作用。
(一)關注利益相關方的利益
企業不能孤立存活,發展不僅是內部的問題,運營所處環境對企業狀態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有效控制社會、經濟和政治風險,境外投資不能一味追求市場擴張、資源搶占和經營收益,而要融入環境,照顧好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化之為動力以使企業內外均衡增值,發展穩定,為市場、資源、經營的拓展打下穩固的基礎。
消費者獲得優質體驗,合作伙伴保持穩定的業務關系,員工接受合適的工作待遇,地方自然資源消耗和廢料排放減少,股東投資收益是各個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期待。內部審計的咨詢業務應了解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在審計章程和實際業務中反映這些期望,使企業更好更快地適應東道國的環境。比如,展開適當的培訓,讓我國員工了解東道國文化、政治和經濟政策;外國員工掌握企業運營方針,消除溝通障礙。提請董事會建立社會責任政策,依法納稅、積極參與當地公益事業,促使企業更好地形成社會責任觀念,以在當地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群眾認同感。通過企業軟實力的加強,員工歸屬感明顯提升,企業吸引穩定的供應商和顧客群體,在當地也可以獲得政策支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利益相關方利益和企業自身利益的良性互助狀態。
(二)配置和整合審計資源
審計資源是影響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通過整合審計資源,內部審計部門可實現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審計目標。
配置審計資源首先要合理規劃審計業務,轉變內部審計工作思維,從以往財務和制度基礎審計中轉變為風險導向的管理審計。內部審計立足于全局,但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審計資源應配置在能最有效地為企業增加價值的業務中。所以工作突出重點,針對重要風險和關鍵控制缺陷作出評估、報告和改進溝通是內部審計的核心任務。
此外,利用社會審計和政府部門的工作,減少重復勞動。基于國際上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結構特性,可完成地理上分散的甚至跨境的審計業務。從成本效益原則出發,適當地外包非核心業務,以及在財務報表和內部控制審計方面依托事務所豐富的審計資源,是內部審計部門的合理選擇。而契合審計全覆蓋的背景,國有企業在國有資產、固定資產投資、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和績效審計方面和審計、紀檢機關通力合作,能夠加強震懾力和審計力度,深挖出造假、舞弊和瀆職事件,極大限度地改善企業運營和管理狀態。
(三)提升信息溝通的效率
業務的有效運作離不開順暢的信息傳遞,內部審計師可客觀評估企業現有信息系統的效率和員工應用程度,對信息溝通渠道和數據平臺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建議。
健全業務信息平臺不但優化了企業跨區管理的方式,還方便審計業務的開展。有效的數據平臺使管理人員清晰、實時地了解各子公司和投資項目的運行、資源的分配和財產的管理情況,有助于及時調配資源和發布管理指令。暢通的信息渠道應使境外的員工,尤其是外國雇員及時地獲得信息并確保語句得到理解、指令得到履行、反饋得到考慮、申請得到審核。溝通效率提升的同時,對于較低級別的風險或者需求,管理權限適當下放和精簡審批流程,并通過加強披露、定期會議、報告和績效考核評價境外實體自主管理成效。
內部審計對信息系統的有效、安全運行負有責任,在信息系統審計的同時反饋建設性的意見,最大化地改善審計開展的條件,即審計信息化。通過有效的數據平臺和軟件,內部審計人員運用新型審計手段實時發現控制缺陷和風險點;員工的舉報意識和部門的咨詢意愿也因此得到強化。審計人員獲取證據的渠道更廣,精力耗費降低,還能就審計業務及時與對象磋商,有利于以全局性的視角參與到治理中,協助實現組織的目標,為組織增加價值。
參考文獻:
[1]楊興龍,吉富星.企業社會責任嵌入與境外投資風險控制[J].財政監督,2013,(6):13-16.
[2]文元.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受阻案例研究[D].上海大學,2014.
[3]高健.跨國公司風險管理中的內部審計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4]安寧.持續審計: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選擇[J].商業會計,2011,(20).
[5]張瑞婧.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控在跨國公司中的運作問題研究——以NC公司為例[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6]王煥祥.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