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已有兩年多,廈門作為福建省整體布局的戰略支點城市,積極參與到建設中,在建設中取得的經驗、面對的問題,對于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之路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文立足于廈門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建設中的現狀問題,著眼于未來,通過分析廈門與9個主要海絲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現狀,以及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廈門;一帶一路;海絲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是歷史的簡單重演,但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規律所在,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看待“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對我們建設好“一帶一路”的必然要求,從歷史中尋找、總結經驗與教訓,才能更好地發展現在和未來。
一、追溯過去
歷史上,絲綢之路對閉關鎖國前的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是給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帶去新物資、新產業和新理念,對當地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1.文獻回顧
近年來,國內學者、各界人士對“一帶一路”這一話題討論不斷,研究也從不同方面逐步加深,國家整體層面或地區區域層面的,闡釋內涵或探索影響的。在廈門(福建)城市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中,黃端(2014)側重福建地區在戰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政策方面的研究,陳傳發(2015)提出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廈門“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把“一帶一路”建設與美麗廈門有機結合,側重“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戰略研究。
本文將從過去(“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的背景和廈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交集)、現在(廈門與主要海絲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現狀、廈門在海絲建設中具有的獨特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未來(廈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和對策建議),較全面、系統性的探討廈門地區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歷史源流和發展策略,以期為“一帶一路”研究的學術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做出一點貢獻。
2.“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的時代背景
(1)全球經濟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也逐步加強,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相互相融,個國經濟的發展不再只取決于本國的人力、物力資本和資源優勢,而是深受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尋求國家間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與鄰邊國家地區建立和平穩定的友好關系,或借助經濟大國的發展實力、或借助國外市場的需求力量等等,這些因素促使當前眾多國家和地區共同追求一條國際合作及全球治理的新路線、新模式,“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可謂應運而生。
(2)國內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國內經濟發展迅速,GDP年均增長速度接近兩位數,2014年的經濟總量也突破了10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4%。但快速發展的背后問題也隱現。首先,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引進來”發展戰略逐漸失去優勢,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急需一種新的戰略來推動;其次,快速發展積累的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的影響加大,國內大量的產品和外匯急需尋找新的市場輸出;再次,國內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對外依存度趨高,周邊國際政治環境隱藏著潛在的能源緊缺危機;最后,金融危機后歐美等發達國家掀起了新一輪的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中國發展備受限制,為突破格局、改變局面,中國在加強與世界各國尤其是亞太國家的經濟合作中需要一種新思路。
3.廈門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交集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兩條航線: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起點包括徐聞、合浦、臨海、廣州和泉州等等。明初海禁,加之戰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漳州月港興起。到了清代,月港因泥沙淤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廈門港成為福建地區對外貿易的的主要港口之一。
2013年,廈大外籍教授潘維廉先生,根據他在國外歷經周折搜集到的廈門海洋文化史料研究發現:早在數百年前,一些外國航海家就發現,廈門是通往“南中國的門戶”,廈門是世界上最深的天然港口之一。一些外國商人把廈門當成古刺桐港的一部分,認為廈門港同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可見,自“五口通商”時起,廈門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雖興起時間較晚,但廈門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和海洋資源優勢,發展迅速,現已成為由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后石、石碼、古雷、東山、云霄和詔安十個港區組成的大港口,2015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2.10億噸,比上年增長2.5%,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918.28萬標箱,比上年增長7.1%,是全國第八大集裝箱干線港。
二、評說現在
1.廈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現狀
根據廈門正式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的行動方案》,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伊朗、斯里蘭卡等9個海絲沿線國家列為廈門的重點關注和合作對象。
(1)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據市商務局統計:2015年1月-12月,廈門市與海絲沿線國家貿易額達207.38億美元,增長4.4%,其中出口140.04億美元,增長10.1%。2016年1月-3月,廈門市與海絲地區36國貿易額達276.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2%,高于同期全市對外貿易平均增長水平3.8個百分點,出口189.91億元,增長9.1%;其中與9個海絲重點國家貿易額192.53億元,增長6.8%,出口120.09億元,增長14.9%。
(2)雙向投資加快發展。據市商務局統計:2015年1月-12月,海絲沿線國家對廈門市投資項目54個,增長80.0%,合同利用外資9879萬美元,增長16.5%;廈門市對海絲沿線國家投資項目25個,投資額4.56億美元,同比增長8.5倍。2016年1月-3月,海絲沿線國家對廈門市投資項目19個,合同利用外資206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73萬美元;廈門市對“海絲”沿線國家投資項目10個,投資額3.01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2.70億美元,同比增長119.1%。
(3)旅游交流快速發展。2015年海峽旅游博覽會上成立了“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盟”,開拓了廈門市與海絲沿線國家旅游合作的新空間,其中,郵輪旅游成為廈門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寵兒。據悉,2016年9月21日,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神話號”將啟動“海絲友好之船”首航項目,這也是廈門市首個“海絲”郵輪旅游項目。屆時,市民和游客將登上郵輪,從廈門郵輪母港出發到訪菲律賓的重要港口城市馬尼拉、長灘島,進行為期6天5夜的旅程,于9月26日返廈。
廈門與海絲沿線國家加快合作與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主要問題,如:
①貿易往來的規模不大。“一帶一路”節點城市中,廈門的貿易對象主要集中在東盟國家,貿易規模相對較小、貿易種類有待豐富,缺乏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的支撐,在貿易方面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強。
②對外投資實力不強。廈門本土企業的實力還相對較弱,“走出去”的能力和意愿不強,對外投資的區域和產業較為狹窄,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以及資源開發和加工制造等處在產業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③海洋合作空間不足。主要表現在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進度緩慢、品位不高、特色不明、吸引力不足,海洋漁業養殖的規模較小、遠洋捕撈能力較弱,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待加強,海岸帶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2.廈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優勢與地位作用
(1)政策優勢
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從創立之初就不斷獲得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尤其在支持廈門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自貿區建設等方面,國務院批準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等文件。在一帶一路規劃中,廈門被定位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2)地理優勢
作為廈門區內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港灣外圍大小金門等島嶼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有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優勢,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國內少有的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依然“鮮活的海上絲綢之路”。而且,廈門作為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擔負著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使命,現已在集美、杏林、海滄三地設立臺商投資區,是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3)經濟優勢
經濟總量上,2015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為3466.01億元,比上年增長7.2%,增幅高于全國水平,第三產業占比全省最高;新設外資企業726家,同比增長74.1%,合同利用外資金額41.6億美元,同比增長45.9%,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0.9億美元,同比增長6.2%,總量和增幅均在省內排名前列。廈門市的經濟優勢還表現在其獨特的海洋資源經濟方面,利用海洋資源與旅游文化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廈門地區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合作空間和發展。
3.“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給廈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1: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戰略轉變
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給廈門帶來的增長動力漸顯不足,經濟增速逐漸放緩,2012年-2014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長率分別為12.1%、9.4%、9.2%,人均GDP增長率分別為9.2%、7.6%、7.2%。可見,經濟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靠當前已實施的政策和戰略略有不足,而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為廈門實現從“引進來”主導到“引進來”“走出去”并重戰略的轉變帶來可能,為廈門發展經濟帶來新的動力。國內市場總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的矛盾日漸上升,廈門的產業發展需要加大向國際市場延伸的力度,海絲沿線國家大多數是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可以提供更大的市場需求,有利于廈門擴大對外經貿合作空間、穩定經濟增長步伐。
機遇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市轉型
2015年產業結構從上年的0.7∶44.6∶54.7調整為0.7∶43.5∶55.8,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持續提升。“一帶一路”戰略為廈門發展第三產業、打造“國際性旅游城市”帶來重大機遇,有利于廈門建設、發展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旅游線路,推出廈門至海絲主要節點城市的旅游航線,提升廈門旅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快實現經濟結構轉變和城市轉型升級。
挑戰1:競爭格局呈現新態勢
“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海絲”建設將掀起沿海城市與海絲沿線國家對經濟中心等功能和海內外資源的新一輪爭奪,更加直接、輻射范圍更大的國際性區域競爭格局將形成。廈門地區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隨著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加深,惠及沿線國家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東南亞地區愈發成熟的開放經濟將增加廈門爭奪出口貿易基地的壓力,廈門的城市興衰和經濟發展潛在的受更多開放型城市的競爭和威脅。
挑戰2:國內外合作平臺蘊含潛在風險
一方面,“一帶一路”規劃帶來巨大市場、引導各地區對外開放的同時,國內區域間是否能平穩心態、理性競爭、以合作共贏為目的,對廈門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影響背后潛藏一定的風險因子。另一方面,面向海外市場,一些沿線國家和地區內部的政局動蕩、黨派競爭可能導致當地政策不穩定,影響投資環境,給“走出去”的對外投資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三、展望未來
1.加強資源吸聚能力,建設海陸連接樞紐
加快吸納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完善港口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擴展港口腹地范圍,通過港口與鐵路物流運輸的信息共享平臺和通關體系,建立合理的海鐵聯運運營模式,實現港口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將廈門港打造成海陸連接樞紐。一方面,鼓勵有實力的物流企業“走出去”,積極向內陸和海外地區擴張,設立分支機構,參與區域物流的競爭;另一方面,吸引其他地區的優秀企業參與廈門港口、物流園區等物流節點的開發建設,加強港口腹地物流市場需求的開發力度。在雙向投資中,廈門港可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與臺灣、東南亞地區自由貿易港區的有效對接模式,推動廈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運輸合作,將廈門港建設成為一個海陸連接樞紐中心。
2.爭取海內外支持,建立海洋產業轉移基地
積極爭取國家、地區政府以及沿線國家的政策、資金支持,依托良好的海洋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吸引更多外商投資涉海服務業,在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同時合理利用開發海洋經濟,重點引進濱海旅游業、海洋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海洋科研推廣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和海洋文化產業等產業。鼓勵本地企業與海絲沿線國家聯合開展海洋生物開發利用工作,共建海洋藥物資源庫和水產品加工基地。與此同時,還需豐富廈門國際海洋周內涵建設,搭建海洋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服務平臺,推進一批國家級海洋科研實驗項目,深化海洋經濟發展的技術內涵和創新實踐力度。
3.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打造“海絲”旅游線路
進一步改善企業、人才發展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和關聯產業,將城市管理與城市在“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定位相結合,提升金融、貿易、物流和文化、娛樂、餐飲等服務業水平,吸引企業投資和人才流入。充分利用本地發展良好的旅游資源,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的旅游投資合作,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線路,吸引外國游客到廈門和經廈門到其他省市旅游、國內游客從廈門到“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旅游。此外,優化港區郵輪出入境政策,加快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郵輪母港,完善接待國際郵輪的配套設施,吸引境外國際郵輪公司落戶廈門,開辟廈門到“海絲”沿線國家的精品郵輪旅游線路,逐漸培育廈門成為國際知名的郵輪旅游目的地和樞紐城市。
參考文獻:
[1]陳傳發.“一帶一路”建設與廈門“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構想.廈門科技,2015(6):1-3.
[2]馮江茹.“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挑戰與應對.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5(6):25-28.
[3]黃端.福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地位作用及相關建議.福建理論學習,2014(8):18-21.
[4]林娜.鄭和精神與“一帶一路”構建.赤子,2015(4):342-343.
[5]劉宗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我國沿海城市和港口的發展.城市觀察,2014(6):5-12.
[6]青舟,顧菁,李鈞.江蘇港口城市沿“一帶一路”交匯的歷史淵源與前瞻.城市觀察,2015(1):40-47.
[7]任翀.絲路戰略重塑沿海城市.中國投資,2015(5):100-101.
[8]葉迎.“一帶一路”背景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5(33):50-52.
作者簡介:林玲(1989-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現任廈門市社科院科研人員、《廈門社會科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