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袁昊天+黃潤賢

摘 要: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各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物質支持,同時為各高校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高校會計類專業進行調研,對會計類專業從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及就業方向進行比較,通過調研找出區域經濟和高校會計類專業人才存在的問題,探究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互動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會計類專業;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一、會計類專業的概述
1.會計類專業的類型
會計類,即財務會計類專業,屬工商管理學科,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包括會計學、會計電算化、注冊會計師專門化、審計學、財務管理。其中,會計學專業是最基礎以及熱門的專業,也是國家控制專業,四川省內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會計學專業。
2.會計類專業的比較
我們不難看出會計學可以說是會計類專業的根本,其他所有會計類專業的設置基本都是在會計學的專業課程上進行增減調整修改,例如會計電算化會專業會在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計算機相關課程,和減少一些經濟管理上的理論課程等。在專業課設置上可能會多一些指向計算機類的課程,如VF,VFB,電算化課等。所以,這六個專業可以說是息息相關,即便是在學生的就業去向上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這六個專業在各自的適應性以及適用領域上面也是類似的,也可以說是通用的。
二、會計類專業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們通過對學校與企業的調研,發現目前區域經濟和高校會計類專業人才存在以下問題。通過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輸出合格的會計類專業人才,從此方面加強高校會計類專業與區域經濟的互動。
1.高校人才不能滿足企業所需
在走訪調研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企業對應屆會計類專業畢業生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缺乏經驗成為企業拒絕應屆畢業生的致命點。另一方面,應屆畢業生對工作環境、工作地點、工作酬勞的挑剔也成為難以就業的主要原因。不少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在意的是本身的專業技能知識,然而企業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企業最在意的首先是畢業生的職業素質。高校所重視的專業科目對于企業來說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但是企業需要人才所掌握的知識,高校往往會忽略。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否符合當今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的培養,還有待于進一步考察。
2.企業與高校缺乏交流
雖然大部分的企業愿意給會計類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然而真正有能力有場地做到的企業卻很寥寥。高校與企業的交流阻隔,直接導致高校變成一個獨立的群體,不知道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不知道市場人才的走向,更因此疏忽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只注重理論研究,學生也不能準確定位自己,不知道企業對員工的職業要求,一味好高騖遠,追求輕松高薪的管理類會計崗,從而耽誤了找工作的最佳機會。企業也缺乏對高校學生總體的認識,只知道自己要什么人才找什么人才,而從沒有關注過現今高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
3.學生的態度問題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依然追求事業單位,國企單位,但是企業需要會計人才最多的地方是普通中小企業。一大群畢業生競爭一個職位,競爭激烈的同時真正需要會計人才的企業卻招不到滿意的會計人才。另外,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缺乏信心,很多人投上1-10份簡歷就覺得自己一定找不到企業實習,因此就不再繼續投下去,不看好未來會計人才市場,這是很缺乏信心的表現,也是因為高校與企業缺乏交流,企業在學生眼里變得神秘遙遠,缺乏對企業的正確認識。
三、會計類專業適應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具體對策
1.加大教育投資,引進企業資助
區域高校的發展應著眼在利用有限的財政投入和教育事業費支出的基礎上,開拓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籌資渠道,形成以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主,社會各類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為輔的財政支撐體系,進而保證高等教育的經費使用。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和企業的聯系,引入企業資金,提供有償服務,在輸送人才的同時,也可以得到部分資金支持,長久以來,建立高校和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立了社會類獎學金,它們都來自于各企業的資助,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獲得該項獎學金的學生提供了去往該企業實習及機會。
2.優化學科設置,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高校需進一步加強與周圍區域企業的交流,力爭為學生建立統一的實習平臺,擴大實習范圍與實習時間,保證實習的實用性,減少形式化。學校可以推薦人才給企業,讓企業知道本校的學生素質、技能知識,也可以讓企業走進校園,走進學生。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專業實踐技術的培養,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要掌握熟練的技能知識。又比如,對企業額外需求的人才要求,可以通過開展“第二課堂”,為學生補充額外的知識與經驗,比如企業要求畢業生掌握的稅務會計知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學生根本不了解第二課堂,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好第二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如可以舉辦學科競賽或是專業技能培訓課堂等。
3.加強引導學生正確定位
學校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知道一個本科應屆畢業生所適合的會計崗,不要以出身名牌高校為優勢一昧追求國企、事業單位,也不要一味追求輕松高薪的財務管理崗位;同時要樹立畢業生的信心,要鼓勵他們投出簡歷,鍥而不舍,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學校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要有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敢于吃苦耐勞,嚴抓基本功。
參考文獻:
[1]李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06.
[2]吳曦.高等學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傅立芝,周永清.安徽高職會計專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01:174-175.
[4]龔鵬.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協調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5]盧茂鵬.會計信息透明度與東北區域經濟發展[J].經營與管理,2012,02:29-30.
[6]孟祥霞,鄔立昆,豐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時空,2012,10:83-84+87.
[7]李瑞萍.區域經濟背景下會計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要點[J].中外企業家,2014,31:202-204.
[8]李伊泠.區域經濟背景下的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改革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5:97-98.
作者簡介:李巧(1992- ),女,漢族,四川人,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低碳經濟與企業財務管理研究;袁昊天,西南石油大學本科學生;黃潤賢,西南石油大學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