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財稅政策的著力點一直是需求端,對需求的刺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結構性問題。為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必須進行一些結構性調整。從2016年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將是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消化房產庫存、防范金融風險等。自此,我國的財稅政策的重點也開始發生變化,從總量擴增模式轉化為結構優化模式,并且減少行政干預,強化市場機制。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結構性調整;財稅政策
一、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原因分析
1.經濟治理方式-總量擴增路線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存在“短缺經濟”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短缺經濟”,我國采取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的總量擴增路線,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生產力的活力,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持續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這種總量擴增的路線導致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難題。過分追求GDP的增長導致高外向度的需求結構嚴重失衡,傳統的重工業型產業向現代服務業型產業轉變存在困難,收入差距不斷地擴大。
2.財政治理的重心-需求調控
自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宏觀調控的財稅政策實質上是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即政策的主要方向是促進投資、擴大出口和增加消費,從而增加經濟總需求量,達到總量擴增目標。但過度的追求總需求及投資的增長,卻忽視了結構性問題。最終導致過度投資造成過剩的產能,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實體經濟獲利的能力下降與投資不足。隨著消費質量的不斷提高,供給總體上呈現出低質產品過多,高質產品缺乏,即有效供給不足。在這種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需求側的財稅政策調控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創新乏力、附加值不高、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
3.財稅政策調控機制-行政主導
我國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政府一直起著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政績的好壞直接與GDP的增長和財政收入掛鉤。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大、影響深,大規模的進行投資,并且出現以地方政府競爭為顯著特征的投資驅動。這種投資在短期內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機制,直接的、行政化的干預會扭曲生產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會造成產能過剩。
二、國際典型國家的供給側改革
1.美國供給側改革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失效。1981年1月,里根當選總統后隨即推出“里根經濟學”,里根將供給學派與貨幣學派的理論相結合,主張通過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拉動經濟增長,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減輕通貨膨脹。其政策主張主要有:
第一,大規模的減稅,削減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率。首先在企業方面,降低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同時為降低企業的成本,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并給予企業稅收優惠。其次在個人方面,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并且還降低非勞動收入稅率。這些稅收政策增加了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財產性稅收的減少,增加了人們的投資意愿,從而帶動了消費的增加。
第二,放松行政管制和推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20世紀80年代后,對一些服務業也引入競爭和重組,放寬市場準入。由于資產收益稅率的降低和資產加速折舊的實施,促進了美國企業的并購和重組,這有利于去掉過剩產能。
2.韓國供給側改革
第一,對勞動力市場進行改革。1998年修改勞動法,放寬了企業解雇員工的條件,但另一方面,政府大力增加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福利開支,到2000年實施了覆蓋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政府公共部門的簡政放權和縮減開支。從1998年開始,對30%以上的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并實施減免稅政策,讓利于民,將政府的權力逐步轉移給市場。
第二,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將重心放在科技創新和文化上。在科技方面,鼓勵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政策上大幅向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傾斜,以改變大企業研發的壟斷局面,加強高科技行業的競爭度。在文化方面,韓國政府一方面在資金政策上大力扶持,加大對文化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三、供給側改革的財稅政策
1.實施有利于去產能、去庫存財稅政策
第一,積極穩妥的推進企業的優勝劣汰。首先,要建立可行的機制促進過剩產能退出經濟,以及整僵尸企業以釋放更多資源,從而促進資源高效流動。其次,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淘汰產能過剩企業和國有改革的過程中,加大對處置不良資產、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財政獎補的財政支持,從而處理好這些等問題。最后,要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實施財政刺激計劃,通過內部基礎設施建設促成大規模的產能通過自身消化。
第二,要大力支持房地產庫存的減少。一方面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工作穩定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住房優惠,可以減收或免收低收入家庭的租金并逐步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從而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減少庫存,促進商品房與棚改安置房、公租房等的結合以減少庫存,同時推動公共租賃住房通過PPP的模式進行投資建設。
2.鼓勵企業創新創業,降低企業的成本
第一,消減行政、稅收、融資等供給約束,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首先,進一步加快簡政放權的步伐,加大對企業的減稅空間,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落實好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涵養稅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第二,深入推進稅費改革,促進企業真正減輕創新創業負擔。首先全面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創新創業。比如在流轉稅、所得稅上給予企業優惠,在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上對創業企業進行減收免收。其次全面整改企業的一些收費項目,停收不合理的收費以及規范與服務不符的收費,遵循能不征就不征,能少征就少征的原則,從而使企業的稅費負擔降低。
第三,創新財政投資的形式。一是財政資金要以股權、資本、基金的方式進入實體經濟。在投資融資中使政府引導基金的主導作用得到體現,促進有效市場供給主體的形成。二是大力的任用與扶力持高科技人才,同時在財政資金允許的基礎上對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財政支持,例如對房屋租金、辦公設施等方面提供優惠。
3.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著力“補短板”
第一,加大扶貧的財政政策支持。根據實際做到精準扶貧,以及據地區的經濟情況實行與之相適應的財政扶貧投入的相關政策。并且根據不同家庭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補助標準,使人們切實感受到財政支持的優惠。
第二,增強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對教育的資金支持,促進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公平,實現均等化的義務教育。為提高供給質量,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和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增加財政的支持力度,從而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三,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大力支持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進而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將能夠用市場化方式及社會資本有能力提供的政府服務,都可以歸入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
4.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中高端產品
第一,建立市場化的財政資金分配方式。通過有效投資,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供給質量。產業結構升級中要加大專項資金的管理創新,創新激活“撥改投”“撥改融”等財政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資金分配機制。而且要逐漸推動市場化,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更多的過剩產能,從而使更多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流入新興產業,在供給端為提供高端產品給予更多支持。
第二,推動傳統業轉型升級。首先著重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減少對發展前景不好,潛力不大的企業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對于有發展前景、發展活力但有短期困難的企業,要更好的發揮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的作用,推動其實現技術改造、企業改制、管理升級、生產流程優化等。其次,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作用,為附加值、科技含量、供給效率高的中高端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對于新起步的高新產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同時也對其相關稅費方面給予優惠。
參考文獻:
[1]湛志偉.財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建議[J].中國財政,2016(05):45-46.
[2]連太平.財政政策有效支持供給側改革的問題研究[J].西南金融,2016(07):68-71.
[3]付敏杰張平.供給側改革中的財稅制度[J].稅務研究,2016(02):12-17.
[4]何承文.供給側改革下財政政策的取向[J].財經界,2016(12):14.
作者簡介:王樂英(1991.01- ),女,山東臨沂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