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供給側改革“補短板”的實質及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對策進行深入的分析,認為改革的側重點應在于“補短板”,并且“補短板”的關鍵在于投資。分析結論表明,為了充分發揮投資在“補短板”中所體現出的關鍵和高效作用,既要增強高效地投資用于補足經濟發展社會中存在的薄弱點,特別是有關民生的地下管廊、交通和醫療服務等基礎設施,又要增加投資提升技術進步以保證國內產品的質量與創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供給;補短板;有效投資
關于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話可以這么理解:我們需要適當地擴大市場總需求,同時,也要著手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提升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所謂“供給側結構改革”,其實就是從供給方、生產端調解市場,使生產力得到解放,從而使市場競爭力得到提高,經濟發展得到改善。具體的說,要清理掉市場上的僵尸企業,落后的產能需要進行淘汰,而創新領域、新興領域和創造新經濟增長點將成為新的經濟發展方向。這是“十三五規劃”出的一步新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審時度勢結合多年改革開放的正反經驗以及當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改革方向。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的內容,反映的是要加大投資,通過投資的增加,得到更高質量更新的供給,從而廢除低端的和舊的供給,這樣才能時我們的產品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只有這個關鍵點準確的實施到位了,供給側改革的正確方向才算被我們牢牢的把握住了。
一、“供給側改革”概念的提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總是徘徊在需求側,原因是我們長時間內處于供給短缺的狀態:總供給一直小于總需求,長時間的供不應求,導致只要產品出世,就很快被消費掉,從而也導致了各個行業對供給的質量不那么重視。由于這樣,才逐漸市場的供給能力變得強大,才能追的上總需求。然而,我國經濟在慢慢發展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的質量,以至于市場的總需求開始走下坡路,而總供給還一直在上升,這樣便產生的顯著的供大于求的矛盾。雖然中國在生產方面發展迅速,目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國內的商品供應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同時供給結構也出現了失衡的問題。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關于我國經濟的現狀提出了改革新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于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表象,改革的出發點不再著眼于需求端,而是從供給端入手,從結構上進行改革。這一新的提法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進行落實,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而“三去一降”是強調“去”和“降”,是在給供給端做相應的減法,“補成本”強調的是“補”,是要在供給端添加東西,即在給供給端做相應的加法。“短板”來源于“短板理論”(也稱“短板效應”),是說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起來的,而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但更取決于所有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塊,如果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其他木板再長也會被短板所限制,若想增加桶的成水量并且能充分發揮其他的長板的作用,只有補足短板或換掉短板才行。
二、“補短板”的意義
在供給側經濟學中,其在政策上的主張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1.資本的積累。即要在生產中投入更多的資本還有勞動力,通過使用新設備和新技術,提高供給體系的生產效率。由此來更新出一個新的供給體系,從而創造出新的需求總量。
2.技術進步。在任何形式的經濟體里,經濟資源不僅僅可以用于消費,還可以用于投資,用于投入到資本產品或者是創新型產品的生產當中去。資源投入到技術進步領域帶來的效益與投入到消費里帶來的效益截然不同。
3.政府放松管制。政府管制太過嚴苛會導致壟斷的產生,而壟斷會限制創新,放松管制會促進創新,從而使得供給質量提高,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
4.結構性減稅。減少企業的相關稅額有助于提高企業在設備方面的投資,減少個人的相關稅額有助于擴大消費和增多居民儲蓄。企業設備更新有利于需求總量的增加,居民儲蓄的增加有助于投資的上升,所以結構性減稅可以達到增加需求總量和擴大投資的作用。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補短板”就是要增加投資,而投資的過程就是在進行資本的累積。增加的投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化為資本,增加的資本量不僅能夠增加產出增長率,還能使生產率進一步提高,這樣,就實現了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形成一個充分利用各個生產要素的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而“補短板”的目的就在于能夠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高效配置的市場體系和提升勞動力質量的資本投入體系,由于勞動力的質量和資源的高效配置會導致供給質量的提高,也就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短板”帶來了哪些問題
1.鋼鐵行業、采礦業、服裝紡織業等各個行業供應過剩,導致大量的庫存無法被消費,形成庫存積壓。
2.許多的供應和服務類設施存在嚴重的短板。像對于環境的保護設施嚴重不足,交通擁擠、地下排水系統嚴重堵塞、可提供的停車場所嚴重缺少,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也嚴重不足等。
3.雖然很多輕紡、食品等行業已經存在了嚴重的供給過剩的問題,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供給缺乏的問題。由于低端產品供大于求,但是國內高端產品卻供不應求,因此導致國內大量的購買力不斷涌入國外市場。
此外,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與核心技術產業對產品的供應能力等層面還是有很多不足。歸其原因在于其所對應的技術較低,需要一定的進步。一些經濟資源不僅可以用于消費,還可以將它們轉化為創新型產品或者是資本產品。改變資源的配置方向可以提高經濟效率,比如可以轉向技術進步這個領域。實踐表明,將同樣的資金投入到消費和技術創新領域上,所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截然不同。
四、要著重“補齊”哪些短板
1.要補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
很多城市考慮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在交通擁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雜亂不堪、停車場嚴重不足等基礎設施都是嚴重的必須要補足短板。
(1)交通擁擠的問題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堵車已經是成為各大市民的家常便飯。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城鎮化,越來越多的居民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的交通流也持續增加,各個城市的交通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堵塞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地下管廊的錯亂無章、各種基礎設施的匱乏、交通的擁擠所帶來的問題日益嚴重。交通擁擠堵塞問題已嚴重限制了中國大多城市的經濟發展、整體上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減小了經濟活力。
(2)地下管廊設施的不完善就會導致道路積水,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無規律,經常出現“打架”現象,由于地線管線的混亂,道路也會被反復開挖埋線。較差的排水系統會使交通擁擠越來越嚴重,積水嚴重甚至會使整個城市交通癱瘓,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近月來全國各地的持續暴雨,城市發生“水災”,有的城市承載能力更差,就已經不僅是道路積水的問題,甚至會沖垮建筑,淹沒房屋,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威脅到受災人民的生命安全。
(3)行車難、停車更是難上加難,交通的混亂和擁擠等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對城市的交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還給整個城市的狀況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各大城市的停車場供應不足成為各類車主的一個頭疼的問題,同時也成為城市交通堵塞的一個主要原因,車主找不到停車場可以停車,要么四處開車找停車場,要么不怕違章隨意停車,致使道路上車輛增加,加重了交通堵塞。
2.要補上民生服務的短板
長久以來,社會上各類要求優化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方面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各類民生服務如醫療、教育、就業等問題卻得不到解決。
(1)醫療保障問題一直都得不到滿意的解決,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醫療支出占GDP的比例要遠遠超出中國的。醫療費用高、藥品費依舊居高不下。即使大多數的人都有買醫保,但是很多人在報銷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很多麻煩,報銷流程太過復雜,更重要的是,現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困擾著大多數群眾,導致很多人們大病醫不起,小病不敢醫。
(2)教育方面無非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亂收費的問題,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得到解決,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就業這方面,在當今中國大學生比例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3.要補足人力資本的質量
國內很多行業供給過剩,然而“海淘”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購買力不斷涌入境外市場,歸其原因還是因為與境外產品相比,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著實無法滿足一些消費者的需求。這些現象表明,我國的供給端提供給廣大消費者的商品存在問題:只要求數量,但是質量不過關。因此對人力資本需求的方式需要改變,從過去需要勞動力的數量轉變為勞動力的質量,而勞動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需要資本投入來解決:應當辦更多技術培訓學校、增加各種教育投資等。
4.環境的治理問題
各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環境問題,但是都在治理中得到改善及緩解,最終在各項“補短板”的政策下治理出了良好的環境。通過這些國家我們可以得出經驗,好的環境與投資的規模成正比,必須要通過治理才能實現。現在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霧霾和沙塵暴,要解決,要通過更有效率更為大規模的投資,通過治理,維護,改善來解決。
五、總結
由此看來,供給側改革要從“補短板”入手,而“補短板”的關鍵在于投資。比如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大方面就尤其需要,不僅要大規模地做好環境保護方面的措施,還要實事求是地進行民生需求方面的設施建設,更要結合實際,擴大城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核心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建設等。通過這種途徑來實現能帶來很多好處,其中較為明顯的好處是能夠增強供給端的短板,從而增加有效供給,并且能有效地滿足了多方面消費。
不僅如此,“補短板”同時還可以產生強大的投資方面的需求,并且可以高效地解決在鋼鐵行業、冶金業、水泥、汽車等行業所面臨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努力幫助那些近來所產生的所謂的因為總量需求不足而效益低下的“僵尸企業”,把它們從低谷中解救出來。比如說,如果能夠將那些投資用于補充供給端短板的浩大的項目快速地全面開工,必然能夠導致鋼材的需求量迅速上升,這樣一方面能夠快速地緩和,甚至能夠把當前鋼鐵行業鋼鐵嚴重供不應求的問題,同時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處理掉相關企業關門停產、職員失業、財政減收、銀行貸款風險等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說,“補短板”和有關的產業升級,是一種經濟效應顯著、并且能夠切合實際具體操作實施、使各方面都能有效得到解決的供給側改革的實現途徑。
參考文獻:
[1]周學東,戴國海.關于供給側改革、補短板與有效投資的思考[J].金融縱橫,2016(01):7-8.
[2]殷醒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短板”的供需平衡效應[J].學習與實踐,2016(04):4-5.
[3]劉麗萍.以補短板為向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07):1-2.
[4]殷醒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補短板”效應[J].攀登,2016(03):1-3.
[5]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03):2.
作者簡介:梁穩穩(1994- ),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