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成
[摘要]新世紀以來,頻發的災難使國家和人民經歷了無限的焦灼與憂傷、悲痛與壯烈,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面對一次次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華兒女用淚水與汗水、鮮血與生命,共同譜寫出一曲曲波瀾壯闊的抗災救災的壯歌,最終贏得抗災救災的不朽歷史功勛。
[關鍵詞]抗災救災 黨中央 壯歌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6-0051-02
災難興邦,天佑中華。新世紀以來,頻發的災難使國家和人民經歷了無限的焦灼與憂傷、悲痛與壯烈,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一次次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華兒女用淚水與汗水、鮮血與生命,共同譜寫出一曲曲波瀾壯闊的抗災救災的壯歌,最終贏得抗災救災的不朽歷史功勛。其根本在于抗災救災已經內化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即精神與價值觀,這是任何文化形式無法替代的,也是其任何他國家與民族無法超越的。
一、抗災救災彰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頑強生存、長期發展賴以支撐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中被內化凝聚起來的民族認同感與民族集體意志的體現,是本民族的價值取向與基本道德規范。我國長期的發展歷程驗證了“多難興邦”的治國道理,歷經災難才能凝聚起力量,才能實現民族精神的弘揚,可以說災難是我們所不愿意面對的,同時又是民族意志考驗最直接的方式,在它的感召下,一大批仁人志士挺身而起,頂風而上,知難而進,迎險而行。
(一)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愛國是基本的民族情懷,是我國幾千年發展中形成的堅定民族情感,而這種情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正確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帶動下人們為自己祖國的富強獨立而不斷奮斗。同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更在民族悠久的歷史基礎上萌芽,伴隨社會的發展逐漸成為民族成長中的堅定烙印。當地震襲來,我們沒有了小家,沒有了個體,我們有的就是集體就是祖國,于是在心中,愛國主義激情油然而生。在愛國力量的催發下我們每個人都投入保護祖國,重建家園的行動中,我們走出了個人家庭的局限,以愛國主義的廣闊心態去迎接地震帶來的挑戰,我們始終相信在任何時刻都不能磨滅愛國的主旋律。
(二)同舟共濟精神
在巨大的地震災害面前,映入眼簾的是英勇救災、搶險救險的感人畫面,在這些畫面里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豪邁氣概,我們在一幅幅搶險救災的場面中深深地感受到人間大愛。在黨的領導號召下,更多的解放軍戰士、人民子弟兵及公安民警迅速投入到地震救災工作中,最危險的地方就有他們奮斗的身影,真正成為群眾此時此刻的中流砥柱。200名武警戰士徒步急行軍十余個小時沖向震中汶川,15名空降兵勇士在天氣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冒死空降茂縣;映秀小學11歲的小學生康潔在地震發生時飛身跳下6樓,成功自救后,又馬上沖上3樓去搶救多名老師。在遵道鎮歡歡幼兒園上課的瞿老師,更是用自己脆弱的后背為孩子抵擋住了水泥板,用自己血肉之軀保護幾名年幼的孩子。四川江油一名普通民警在看到失去父母的幼兒后,用自己的乳汁給他哺乳,只是為了孩子生命的繼續。此時此刻在全國各地,我們看到的除了感動還有感動,這樣感人的事跡不斷上演,這樣的故事處處傳誦,我們被這些氣壯山河的義舉感動得熱淚盈眶,而在其中我們更感受到全國百姓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的團結與凝聚,這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召喚。西班牙《世界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一個摧不垮的民族》,說“在任何一場災難中都未曾看到過像中國這樣的舉國動員的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的精神”。
(三)自強不息精神
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部充滿了苦難與奮爭的歷史,在不斷的歷史磨難中,我們的斗志更加剛強,更加具有進取拼搏意識。古代神話寓言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讓我們明白什么叫做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從黃帝建立國家革故鼎新從而不斷抵御外侵,我們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先輩們用自己艱苦卓絕的奮斗實現了現實生存逆境的化解,也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逐漸演變成為中華民族兒女勤勞勇敢、開拓進取意志的化身,并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民族內涵的提煉,實現了中華民族每一位兒女的血液灌注。汶川地震是建國以來最具破壞性并且波及范圍最廣的地質災害,即使在巨大的地震災害面前,廣大群眾的意志也沒有消沉,而是越挫越勇,對生活對未來再次充滿信心。不屈不撓,自救互救,患難與共,自強不息,眾志成城,一起清理廢墟,搭建帳篷,重建家園,不向巨大的地震災害屈服,展現了自強不息、英勇上進的民族進取斗志,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重。3歲的小男孩郎錚從幼兒園廢墟中被救出時,他沒有哭泣,而是艱難地舉起右手,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7歲的任思雨,救她的時候,她對身邊的人說:“叔叔,我不怕,你們不要擔心。”12歲的李月,人們前去營救她的時候,小姑娘卻說出了這樣的話:“別管我,先救下面的同學!”15歲的秦靜文,表現出超乎年齡的懂事。廢墟里,醫生為她打了救護針,這個女孩子用微弱的聲音說:“謝謝阿姨,你快出去吧,這里危險!”
二、抗災救災彰顯價值觀
(一)以人為本,生命至上
中國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人為萬物之靈的觀念,天地之間人為貴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古代中國兩位賢能圣明的帝王堯和舜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堯問于舜曰:“天下孰最貴?”舜曰:“生最貴。”明確肯定普天之下生命最為寶貴,最有價值。孔子曾強調:“天地之性人為貴。”孔子還說:“仁者愛人。”《論語》中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是說孔子有一次上朝的時候,家里面的馬廄著火被燒了,他回來關心的是人有沒有受傷,而并不去問馬有沒有損失。這突出了人的生命的重要,也是儒家重生的思想的體現。中庸中有人與天地參的思想。孟子認為,身為國家之本,認為民為貴。古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三才者,天地人。《尚書》也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老百姓說的人命關天,也就是這個思想。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搶救被埋和受傷的同胞一直是抗災救災昂揚的主題詞,一直是抗災救災的重中之重,也是貫穿了抗災救災的始終。在建國以來最大的地震災害面前,中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高揚生命價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生存奇跡。
(二)舍生取義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又說:“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求仁。”孟子也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德陽市東汽中學老師譚千秋,在教學樓倒塌之際,他用自己的身軀擋住死神,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而他卻永遠不再醒來;“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是一位用身體護住孩子的母親留下的短信;初三學生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地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4個小時刨出同學向孝廉;在災情最緊張的時刻,15名空降兵在沒有地面指揮引導、沒有地面標識、沒有氣象資料且氣候惡劣的情況下,冒險從4999米高空傘降到重災區茂縣,創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跡;有一位名叫楊云芬的52歲老人,在廢墟下堅持了67個小時后,對救援人員說:“這里危險,放棄我吧,你們去救別人吧!”救援人員眼睜睜地看著楊云芬用一塊玻璃,劃開自己雙手腕靜脈,吞下了自己的金戒指……有時候,對生命的放棄,卻是對大義的選擇。像這樣感人的人和事數也數不清,他們都是在用生命、用無私的奉獻譜寫人生的輝煌,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魂。
(三)大公無私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中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面對強震、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人民教師、醫生護士、基層干部、志愿者、新聞記者以及頑強求生自救的災區群眾……他們大公無私、舍己救人,拼自己的命去救他人的命;他們不離不棄,失卻了自己的親人仍在全力拯救別人的親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創造生命的奇跡,為救出他人以慷慨的姿勢毅然赴死;他們奮力鑿開廢墟,數不清的雙手托舉起生命;他們救死扶傷,眼含淚水而表情堅毅。汶川抗震再次向人們昭示出英雄的深層內涵:無私者無畏,大愛者大勇。這種大公無私就如天空一樣的悠遠寬廣,如大地一樣的博厚深沉,如日月一樣的清明溫暖。
三、抗災救災彰顯時代精神
(一)公而忘私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其成長和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中,黨員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完美詮釋了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而這場地震也讓黨員群眾接受了最真實最直接的意志考驗。在情況最為危及的時候,我們的黨員干部總會第一個沖上去,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顧。在這場地震災害中,我們看到廣大黨員干部所詮釋出的愛人民原則,在他們心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哪里災情最為嚴重,哪里情況最為危及,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群眾的中流砥柱。來自美國廣播的一則報道詳細記敘了北川縣陳家壩黨支部書記地震中的感人事跡,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他從容地指揮大家安全撤離,并且以身作則地參與到抗震救災中,曾經上萬人的家園,頃刻之間就成了廢墟,將近3000多人沒了蹤影,看到自己的骨肉同胞遇難,他禁不住流下熱淚,而已經明確的500多名遇難者中就有他年邁的雙親、他摯愛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也許此時此刻他應該放下男人的尊嚴,悲情痛哭,但是他知道自己還有責任,還有擔子,于是他投入到抗震救災的指揮中,只是為了更多的家庭早日團聚,脫離險境。在采訪期間,他的對話機一直響個不停,他來回奔波,顧不上休息。這段簡單的敘述中,我們感受到了基層黨員干部的情感震撼力,雖然他失去了摯愛的親人,但是他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因為他沒有忘記作為黨員干部的職責,他必須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二)志愿者精神
志愿精神一直是人類發展到今天文明成果吸納與傳承的體現,追溯志愿者服務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從最初的戰爭救護、家園重建等系列救助活動演變為沒有利益紛爭的無償援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志愿者參與到救死扶傷的志愿行動中,而在二戰期間,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反法西斯的抗爭中,無論是戰場上還是戰后方,而最被中國人熟知的當屬白求恩大夫。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們的志愿者戰士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動人的志愿者之歌。而在當今的和平年代,志愿者的共識得到強化,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行動中,志愿組織也相繼建立完善,并在環境保護、扶貧濟困、救災搶險等方方面面有所體現。我們從志愿者群體中看到的是自我犧牲的美好品格,是奉獻敬業的崇高品質,是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折射,帶給我們無數的感動與激勵。志愿精神的主要特征是:自愿、公益和參與。正是在各種災難面前,他們眾志成城,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13億同胞的共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價值追求。
(三)開放合作精神
雖然我們有國度,雖然我們信仰不同,但是我們都是最普通最真實的人類群體,因此我們應該始終秉承合作開放的心態與精神。開放就是要求走出自己視野的局限,以更加廣博與開放的心胸視野去看待社會。合作就是從共同的利益基礎出發做好團結凝聚,實現群體利益的維護。在汶川地震中,我們看到國際救援的身影,我們看到異國同胞的援助之手,我們看到他們付出的點點滴滴努力,我們真正意識到團結合作才是人類發展的出路。開放合作是我們民族歷史發展的民族精神的具體折射,是我們各民族發展共進的不二法則。
【參考文獻】
[1]修濟剛.從四川蘆山到甘肅岷縣、漳縣探析地震應急的焦點、亮點與盲點[J].城市與減災,2013(06).
[2]馬小飛.抗災救災中臨時黨組織作用發揮研究[D].蘭州大學,2015.
[3]汪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與提高執政能力的互動[J].理論探討,2012(06).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