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娳超 譚杰
摘 要: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化形態和開放體系,與自然、建筑相互交叉融合,傳達著城市的文化理念。而生態理念作為一種新的設計思潮和方法的出現,將不斷推動公共藝術生態化的發展進程。呼喚對自然的尊重,尋求一種更為負責的態度與方法創造新形態的公共藝術,文章立足于潮白河濱水景觀設計的角度,提出公共藝術生態化的理念,通過生態化的藝術形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濱水;景觀;生態;公共藝術
潮白河地處北京市和河北省三河市交界處,是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的界河,更是很多戶外愛好者游玩的首選之地。伴著沿途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隨之而來的卻是社會經濟發展與水生態環境的極不協調,河道變窄、河水減少、樹木凋零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急需改善。
對此,廊坊市政府在《廊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市域生態建設保護規劃中提到,要規劃形成“四區、三主廊、四核”的城鄉生態結構。其中,生態廊道就包括潮白河——北運河生態主廊道、永定河生態主廊道和大清河生態主廊道。自2008年國家投資5.5億大力治理潮白河起,燕郊鎮政府逐步對潮白河河堤進行了固化、美化、綠化及亮化的景觀設計改造,對河道的綜合整治觀念已由單純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向河流自身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轉變,旨在保護自然生態廊道的同時,協調濱水區域與周邊環境,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濱水空間。
燕郊潮白河濱水空間的改造,承載著燕郊鎮的歷史文化,以潮白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為基礎,加強水資源統籌利用、水生態環境的修復與建設,重在構建一個穩定的生態濱水駁岸,形成一個標志性特色景觀帶,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休憩場所和多樣化的公共濱水空間,促進城市生態的健康發展,將潮白河綠色生態景觀帶建設成為生態健全、功能完善、經濟繁榮、人居和諧之所。
濱水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特點集中體現了人與公共空間及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融合。親水步道、平臺、橋頭、亭、廊、榭都可以使游人親近水面,欣賞濱水景色,適當地添加公共藝術和健身設施,可以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構建一個休閑健身空間。但目前潮白河濱水公共空間內存在著多綠地、多道路、少公共藝術、少活動設施等問題,功能形式相對單一,親水性、互動性不足,濱水空間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濱水空間的公共性特點。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公共性、大眾化的文化形態和開放體系,與自然、建筑、景觀相互交叉融合,傳達著城市的文化理念,營造和諧舒適的公共空間環境,是城市景觀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整體性要素。適當加強多元化功能設施建設,融入多樣化公共藝術將有利于滿足人們親水休閑需求,塑造生態化體驗式的濱水公共空間。
在共建生態城市的大背景下,生態學的思想被引入到了各個領域,在設計領域中生態設計理念作為一種新的設計思潮和方法的出現,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和景觀空間的設計之中。作為景觀空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藝術,也隨之加快了生態化的腳步,強烈呼喚對自然的尊重,尋求一種更為負責的態度與方法創造新形態的公共藝術,通過生態公共藝術的形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這種以生態理念為設計核心的公共藝術被稱之為生態公共藝術。生態公共藝術即是伴隨著生態美學概念的產生而出現的一類注重生態環境的公共藝術。生態公共藝術的設計在于重視自然環境并與之和諧共生。生態公共藝術的設計并不是在公共場域內多些綠色植物那樣流于表面,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平衡互動作為基準點,從“以人為本”到“天人合一”。生態公共藝術包括多方面的含義,其創作從根本上是一種社會行為,體現人與自然的生命互動,以主體的參與性和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為前提,體現了主體與客體的生命存在是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關系。不僅包括人類和其所處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面對這種關系所持的態度,而且包括把自然生態概念的原則擴大化、寬泛化,把精神本身的發生發展、信息傳遞看做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的精神生態系統,并引導公共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和設計原則。生態公共藝術不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標新立異的藝術品,而是一種觀念的變革,以一種對自然和人類負責任的態度重新審視設計的初衷,把設計的重心重新轉移到環境生態效益上來,轉移到無污染材料與工藝的創新、節約保護自然資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
潮白河濱水空間中公共藝術的設計要根植于燕郊本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質,以自然生態理念為導向,獲得大眾認同和共鳴的同時,把設計師與藝術家以及部分手工藝技師的創造性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借鑒國內外優秀案例,取其精華,發揮既定應用功能,顯示其智慧與文化精神的藝術之美。位于成都市府河之畔的活水公園就是一個成功的景觀改造案例。
活水公園是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位于中國四川成都,占地24000多平方米,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經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水凈化系統,向人們演示了水與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是功能藝術化實踐的代表作。美國“水的保護者(Keepers of The Waters)”組織的創始人貝西·達蒙(Betsy Damon)女士同其他設計師們一起,在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將“魚水難分”的象征意義融入公園的總體造型,喻示著人類、水與自然的依存關系,整個濱水空間的設計中無處不彰顯其生態性、親水性和文化性。
首先,生態性?;钏珗@在生態凈水過程中追求自然流動的水景觀設計,科技化的凈水系統將河水抽入厭氧沉淀池后,水流會依靠重力隨地形向下流淌,自然、恬靜的一脈活水貫穿于整個公園常年流淌不息,使城市河流重歸于自然狀態。其中配置的綠色植物不僅可以作為與凈水系統相對應的軟質景觀,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覽空間和引導游客的作用,營造了一種生態環境效應,從而更好地在生態方面詮釋了公園的設計理念。其次,親水性?;钏珗@的設計者為游人最大程度上提供了欣賞水景、接近水面的機會,讓游客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感受水的魅力,進而使游人關注水、接觸水,理解和樹立保護水環境的觀念。最后,文化性?;钏珗@不僅是一種自然景觀,更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活水公園的設計旨在探討如何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更準確地把握和貫徹“活水”理念,進一步向社會宣傳了環境環保的觀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活水公園中的一組公共藝術,整組雕塑由一串形似花瓣的石雕組成,初步沉淀的水流,會流入這一串蓮花石溪中,與此同時巧妙地引入水力學原理,利用水的落差產生的沖力,營造出水流在一個個石雕池中活潑跳躍、歡樂綻放的動態效果,極富藝術魅力和觀賞價值,令人陶醉在悅耳的流水叮咚聲之中,享受著大自然帶我我們的快樂,盡顯人與水之間的親密感覺。生態化的公共藝術不再只表現藝術家的藝術理想和情感體驗,更多的是從生態化大眾化的角度出發,通過追求視覺性的隱喻或行為性的體驗,表達充滿生機的平衡生態,引起人們的觀察和反思。
流水雕塑是一件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生態公共藝術,反映出我國公共藝術正逐漸向生態化轉變。當日益惡化的環境危機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一過程中,生態化公共藝術則成為人們尋求解救之路的重要選擇。公共藝術并不是遠離人們生活的,而是服務于大眾,讓更多人親身感受和參與自然和藝術帶給我們的樂趣。設計師也不是再建自然,而是將保護自然的理念和體驗自然的形式融合于公共藝術中,增強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公共藝術是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焦點,潮白河濱水空間的設計也離不開生態公共藝術的構建。希望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可以打破傳統景觀雕塑的局限性,展示生態和藝術在潮白河公共空間中的魅力,讓大眾徜徉于生態藝術叢林中,開啟一段藝術觀照自然、回歸自然并置身于自然的審美旅程。
中國的生態公共藝術事業任重而道遠,要不斷努力推動藝術作品與自然及現實生活的融合,深入關注現代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滿足,不斷發掘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追求生態主義。只有當環保觀念真正地深入人心,合理地將科學與藝術結合,采擷自然材料,回歸自然主題,袒露出我們對都市生活的自省,傾訴出我們對大地母親的眷戀,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人與自然才能逐步走向和諧,釋放被囚禁已久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宋真真.論反規劃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規劃[J].農業與技術.2012(12):146-147.
[2]徐永健.介紹幾本有關濱水區開發規劃的專著[J].規劃師.2000(03):16.
本文系基金:2014年河北省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資助項目:基于景觀生態廊道的廊坊燕郊潮白河城市濱水空間設計研究(201402318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