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成
摘要:將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在培養學生情感素養的同時,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我們要積極地運用這一教育方式,真正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的激發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學生;情感激發;策略
語文課堂缺少不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課堂改革深化、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重要因素。我們要積極地運用這一教育方式,真正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培養、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 情感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的一種教學方式。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中,要發揮其人文性的特點就需要語文課堂進行情感教學。另外,《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還規定,教師設計課程目標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同樣,要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也需要語文課程進行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只要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就能很好地理解和領悟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學語言的理解和把握,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對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激發的策略
1、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教材是落實情感教育的媒介,只有教師實現對教材內容中情感因素的深入挖掘,才能夠汲取情感教學內容,搭建與學生傳遞情感的橋梁。在情感上的共鳴能夠激活學生的情感,使其將自身的激情與熱情融入到學習中,進而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道德水平。要想實現對學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使其能夠真正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需要通過知識的傳遞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很多古人正直清廉的品行能夠很好的迎合這一教育需求。比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將作者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與詩中作者的心境相對比,怡然自得、苦中作樂的曠達心境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啟迪,這種情感上的熏陶與教育能夠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品質。
2、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心理。良好的情感是人們的精神力量,它能給人們以強大的動力。課堂心理氣氛通過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行為等制約著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心理氣氛不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興趣、注意力也不盡相同。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操作活動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積極向上的課堂心理氣氛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這樣的情感能使學生的思路會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敏捷,想象力非常豐富,精力集中而旺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生在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想象等創新學習。恰恰相反,消極的情感會使學生會感到課堂壓抑、枯燥,從而注意力分散、思路狹窄,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更談不上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了。
3、以朗讀詩詞歌賦來融于情感教育。朗讀能夠通過鏗鏘有力的語言來刺激人的聽覺神經,進而以情感的共鳴來實現真情實感的傳遞,因此,以朗讀詩詞歌賦為媒介來實現情感教育內容的傳遞,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語言這門藝術可謂是博大精深且絢麗多彩,而這種藝術魅力的呈現需要人賦予其情感,并且這種真情實感能夠流露在字里行間,并通過聲音的傳遞來實現語言的震撼力,直指人的心靈深處。教師在朗讀的過程中,因真情實感的融入會深深的打動學生,這種情感的共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使其自覺的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學生自身情感的融入也會使其更好的理解學習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教改的不斷深入下,要求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構建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以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來激發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實現對知識與能力的自我建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師要注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養,以平易近人的形象來獲得學生的尊重與喜愛,進而拉近師生間的關系,奠定情感教育的基礎。與此同時,要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鼓勵,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喜歡語文學科的同時,能夠打開自身情感的大門,用心去感受并接受語文教學知識內容,在寓學于樂的教學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情感素養。只有構建和諧、平等且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沐浴在情感教育之下,進而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奠定基礎。
5、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情感的共鳴。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將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入其中,就需要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放飛想象的同時,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才能夠使學生在情感教育中有所收獲。
6、用形象的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善意的表情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勢等來表達情感,所運用的肢體語言要與文章所表達的意境相一致,以便更好地表現教學內容,使學生體驗到視覺和感覺上的美感。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7、以豐富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師運用豐富的語言對文章進行描述和渲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內心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帶著感情朗讀課文,要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文情境中。教師要結合課文情景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語言,對敘述性內容不能講得過于單調直白;對情感豐富的文章要用高昂的語調;而情感低沉或比較莊重的文章則情緒不宜過于高亢,語調要低沉,以烘托課文氣氛;教學話劇類課文,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不同的人物特點要用不同的語言描述,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情感共鳴。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推進教師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進與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意識到情感教學的作用以及教學實踐的不足,通過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提高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積極性,最終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運師.淺談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2(24).
[2] 劉翠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5).
[3] 劉波.情感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體現[J].中國校外教育.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