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波 王博 韓鵬飛 康瑋
摘要:近些年,我們在城市規劃編制中普遍存在現狀調研不充分,基礎資料不清晰的問題,造成規劃成果質量不高。隨著規劃編制層次變化,針對片區的規劃設計,如何更好地保期保質的完成規劃編制任務是規劃編制單位面臨的重要課題。需要規劃設計部門對現狀調查更加詳細、全面,并結合空間大數據模型開展調研工作。并取得了現狀調研的成功,有利支撐了規劃編制。
關鍵詞:現狀調研;大數據;規劃編制
開展城市現狀調研,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必要的前期工作,有利于制定符合實際、科學性、操作性的規劃方案。《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等多部法律法規都對現狀調研的重要性,調研內容等進行了規定。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輕現狀重規劃,造成規劃編制很炫,但因現狀調研不踏實,規劃落不了地的問題。現狀調研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規劃編制的科學性,成為規劃實施難落地的因素之一。
1 對現狀調研的理解
不同層級的城市規劃編制所需的基礎資料類型不盡相同,針對筆者參加的本次項目主要包括:勘察測量資料、產業、人口、土地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分布、道路交通,以及規劃編制范圍的相關規劃等。同時對以下幾類資料也在規劃編制中引起重視:
1.1 用地及房屋產權資料
在項目調研中,針對建筑物的現狀資料,包括房屋用途、產權、建筑面積、層數、建筑質量、建設年限
等都做了深入調研。
1.2 地下空間開發情況
在當前城市土地開發空間緊張的形勢下,立體開發模式成為發展趨勢,地下空間的利用與使用已納入規劃現狀調研中,成為主要的編制內容。
1.3 公眾意愿調查
擴大公眾參與,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讓公眾監督規劃制定與實施全過程,是《城鄉規劃法》要求的。
1.4 相關規劃情況匯總
相關規劃包括已批的上位規劃、專項規劃、用地規劃審批情況,以及其他部門的規劃方案等,這些也是
現狀調研的主要內容。
1.5 大數據分析
基礎調研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信息,而這些數據信息中必須進行分類與統計,通過匯總計算,從中提取對規劃編制有用的數據,主要包括測繪、人口、用地、交通、建筑、產權、地價等。同時為把現狀調研資料做到精細化,在基礎測繪數據的基礎上建立空間模型,將現狀調研從平面轉向立體模式,使得數據收集更為具體。
2 中山路核心區現狀調研情況
2.1 規劃范圍
北起新華大街、東起呼倫貝爾南路、南至健康街、西至文化宮路及公園東路,用地面積139公頃。
2.2 用地情況
通過對現狀的調研,按照新的用地分類標準,現狀用地主要以沿街分布大量的高層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地塊內大部分年代較久的住宅及居住區服務設施用地以及少量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為主。
現狀用地布局呈現,沿街主要以建筑高度較高的商業、酒店、辦公等設施,所圍合的地塊內部用地多為4—6層左右的住宅和1層為主的涼房、平房用地,形成“城墻”式用布局。
住宅用地:規劃區內的住宅區多數為80年代政府部門建設的“單位大院”約 30 個,現狀住宅樓多為4—6層的磚混結構。因某種原因,多數住宅小區缺少物業管理,小區環境較差。住宅樓布局缺少規劃,部分住宅樓間距不能滿足視覺衛生、日照要求。用地面積 42.63 ha ,占總用地 30.63 %。建筑面積79.8 萬m2,占總建筑面積 29.5%。
商業用地:在規劃用地內,集中了占地面積 37.81 ha,占總用地27.17%。近147 萬m2的商業設施,包括近50家大型商場、購物中心、大型超市、美食中心、星級酒店等。商業設施大部分布置于中山路與錫林路兩側,形成了“城墻式”的商業界面。
2.3 人口情況
根據調研,現狀人口約 3.4萬人,現狀家庭 10629 戶。人口結構主要以在中心區附近工作的年輕租房戶及老年家庭為主。多數房屋因該區域的租金較高都用于出租,這也是造成小區難于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沒有離開現住地,多數因為已經習慣的居住環境和離醫療機構較近等原因。
2.4 建筑情況
通過對現狀建筑的調研,規劃區內涉及建筑 1343 棟,總建筑用地 482330.61m2,總建筑面積2712065.41m2。現狀容積率1.95,現狀建筑密度 34.66%。
現狀住宅建筑多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建設,多為4—6層的磚混結構,外墻沒有保溫層,建筑周邊環境及日照間距都較差。
按照建筑質量分為好、中、差三等。規劃保留建筑質量好的和部分建筑質量中的,拆除全部建筑質量差的。規劃將規劃區內的平房、多層住宅樓及其涼房全部分期進行拆除。拆除部分沿街多層辦公建筑。拆建建筑1221棟,涉及建筑用地35萬m2 ,建筑面積143萬m2。
2.5 道路交通
根據《呼和浩特市綜合交通規劃》對現狀的分析,以及對現狀的調研,道路用地面積 19.40 ha,占總用地13.94%。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呈面狀,與3條主干道、4條次干路、14條支路交匯。道路網密度7.17km/km2,其中主干路密度1.6km/km2 ,次干路1.87km/km2,支干路3.69km/km2。主干路、次干路道路網密度滿足《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的要求,但支干路密度沒有達到商業區10-12 km/km2的要求。規劃區內涉及12個地下和地上停車場,現狀停車位1558個。
2.6公共空間
根據現場調研和模型分析,規劃用地范圍內除新華廣場、商業街廣場一些孤立的公共空間外,沒有公共的開闊空間。此外,在一些居住區和辦公區內有一部分非公用的空間具有一定封閉性。沿街的一些開闊空間多用于了路邊停車場。這些空間缺少相互的聯絡。
規劃區整體空間天際線表現為,中山路與錫林路交叉口的商業建筑,天際線較為突出,最高建筑為海亮主樓158m。沿中山路和錫林路天際線略有變化,但缺少韻律感。而規劃區內部區域天際線較為平緩。
2.7 現狀存在的問題
通過現狀調研,基于模型與數據分析,中山路核心區正在經歷“功能性衰退”,城市中心城區已經不能滿足各種需求,各種矛盾的凸顯造成中心的影響力的下降,成為城市發展的桎梏。住宅居住環境整體較差,亟待改善;商業服務設施過度集中,沿街布局,使得行人、車輛基本集中于中山路與錫林路的沿街面;道路交通系統的設計不合理,造成交通的整體擁堵,使得交通的擁堵,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缺失與失落,造成中心區凝聚力、活力不足。
3 調研方法深化
調查研究的過程也是城市規劃方案孕育的過程,是對城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通過在項目中使用空間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方法,項目在規劃成果階段通過掌握詳實的資料,使得規劃編制進展順利,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中心城區更新改造的規劃內容。當然,通過該項目的調研工作,筆者認為現狀調研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深化。
引進GIS項目管理系統,在系統平臺“一張圖”的基礎上進行基礎資料收集、用地適用性、地價等級分析等,同時識別相關規劃的意圖與核心控制要素,最終形成現狀調研成果。
引進第三方調研團隊,主要負責外業調查、通過采集現狀照片、公眾問卷、信息采集等形式,對項目區域人口、經濟社會、土地使用、公眾意愿、道路交通等方面展開調查。調研團隊的參與能夠更好地收集到實時、全面的資料,有利于成果質量的提高。
4 結語
實踐證明,采取空間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現狀調研方法,并與其他方法結合,不但提高了現狀調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現狀調研的質量,為規劃成果的高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鑒于現狀調研是規劃編制的必要環節,探索在不同層次規劃編制中引進先進的調研方法是值得嘗試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 2005
[2]呼和浩特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中山路核心區規劃 2012
[3]呼和浩特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綜合交通規劃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