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君 孫玉琴
摘要: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是一國參與世界經濟的主要途徑,國際直接投資會對國際貿易產生替代或互補不同的作用和影響。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與中亞各國在投資與貿易等方面的合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文章運用引力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在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出口貿易效應。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短期內貿易促進效應不顯著,長期來看促進效果明顯。
關鍵詞:直接投資;一帶一路;貿易效應
理論研究表明,直接投資對出口既有創造性,也可能存在替代性。研究我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可以驗證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是促進了貿易發展還是代替貿易。如果直接投資促進了中國對中亞的貿易就說明可以實現“走出去”和出口并重,我國就應該加大對中亞國家的市場開拓并實現產業升級;如果直接投資替代了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出口就說明我國對中亞的投資集中在中亞國家的進口替代行業,我國就應該在投資和出口之間做出權衡。這種背景下,我們研究中國對一帶一路向西率先經過的中亞五國的貿易效應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文獻綜述
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是一國參與世界經濟的兩個重要途徑,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得知國際直接投資會對國際貿易產生替代效應或互補效應,但兩者關系問題上并無定論。Mundell(1957)最早對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研究,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會對國際貿易產生替代效應;R.Vernon(1966)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在產品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生產階段投資對貿易的替代互補效應是不確定的;小島清(1978)的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則認為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互補關系; Markusen和Venables(1998)指出當兩國市場規模和要素稟賦相近時,橫向一體化的對外直接投資替代了國際貿易。
張春萍(2012)通過面板數據實證研究得出中國對不同類型的國家的直接投資對貿易的創造效應程度是不同的;柴慶春,胡添雨(2012)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國對東盟和歐盟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的差異,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存在區域差異,對發展中地區的投資產生較大的貿易促進作用;胡穎,董莉(2014)以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為樣本,通過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得出中國對俄羅斯既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有明顯的出口促進效應,除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外也都具有進口促進效應。已有文獻對我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中,大多是從總體上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或對不同類型國家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主要側重于對直接投資存量的考查。本文運用引力模型,同時考查直接投資存量和流量對出口的影響,對近十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分析,來探討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
二、 中國對中亞國家貿易、直接投資的現狀
1. 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現狀。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以來,雙邊貿易增長迅速。從近十年數據來看,2005年~201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速達36%,2013年增速顯著放緩,2014年受世界經濟低迷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貿易額有所下降。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雖有波動,但總體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441.53億美元(UN Contrade),與建交之初相比增長了100多倍。
從圖1中可以看到,受世界經濟低迷的影響,201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有所下降,較2013年有所下降,2013年502.74億美元較2012年的469.28增長了7.13%,與2011年、2012年的年增長率18%和31.58%有所放緩。而中國對中亞五國的出口額除在2008年金融危機波動較大外,均保持增長。
201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量從多到少依次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如表1所示,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貿易量始終位于五國之首;以2010年為基期中國與土庫曼斯坦貿易增長速度最快。
2. 中國對中亞五國OFDI現狀。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自2005年以來持續增長,如圖2所示,2014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00.93億美元。中國對中亞五國的OFDI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2014年底,中國在哈薩克斯坦OFDI存量達到75.41億美元,占中國對中亞五國OFDI存量的74.7%。而且在中國對亞洲投資存量分布國家和地區中,我國對哈薩克斯坦的直接投資存量僅次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位于第三名。
從趨勢來看,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流量是增加的,但是各年份波動較大,如圖3所示,其中2012年達到峰值33.8億美元。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2013年增速放緩,2014年對哈薩克斯坦的直接投資流量為負,而在同期對烏茲別克斯塔和土庫曼斯坦直接投資流量增幅較大。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對中亞五國貿易都呈增長趨勢,而流量波動較大與貿易關系不明顯。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觀點,本文接下來通過引力模型來實證分析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出口貿易效應。
三、 實證研究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因地區和投資方式不同而有差異。在以上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與貿易的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模型進一步驗證我國對中亞OFDI的貿易效應。
1. 建立模型。本文采用引力模型來分析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引力模型最先來源于萬有引力定律,Tinbergen(1962)首次將貿易引力模型應用到貿易領域,Linnenman等人將引力模型應用于FDI與貿易流動的實證研究,引力模型成為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關系的有效工具。
本文選取確定中國對中亞五國的出口額為因變量,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存量和直接投資流量為自變量,建立中國對中亞五國的OFDI的出口貿易效應模型,研究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對進出口的影響。采用的模型為:
lnEXit=?琢+?茁lnOFDIit+?姿lnOFDILit+?著it
其中,EXit代表時間中國對中亞五國中國家的出口,OFDIit代表t時間中國對中亞五國中 國家的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琢、?茁、?姿為帶估計參數,?著為誤差項。
2. 數據來源。由于我國從2002年開始建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因此本文選擇了近十年的面板數據,時間跨度為2005年~2014年,橫截面為中亞5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本文利用貿易引力模型,運用OLS回歸方法,研究中國對中亞五國OFDI的貿易效應。具體數據選擇2005年~2014年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存量、直接投資流量、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出口額。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數據來自各年度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05年~2013年中國對中亞各國的進出口額來自各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中國對中亞各國的進出口額來自于UN Contrade。實證研究工具運用Stata 13.1。
3. 中國對中亞五國OFDI出口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
(1)Hausman檢驗。運用stata13.1對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于Hausman檢驗的P值為0.000 0<0.05,因此拒絕原假設選擇備擇假設,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2)F檢驗。F檢驗的目的是在混合回歸和固定效應間進行選擇,原假設為?琢i=0。通過檢驗得到結果,在出口與直接投資的F檢驗中,F=14.41大于0.05顯著性水平下F的臨界值,應當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3)回歸分析。分析回歸結果可以看到,直接投資流量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直接投資存量的回歸系數再5%的置信度下顯著。回歸結果說明了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在短期內對出口的影響不明顯,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達到一定規模后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果才能體現。因此,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是出口促進型的。從系數來分析,該回歸結果顯示,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則會導致中國向中亞國家出口增加0.344%。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1. 結論。
(1)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知道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的出口效應為互補關系,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出口促進作用,這與我們在第二部分中的分析相一致。
(2)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的長期效應顯著。以上計量分析顯示,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流量的系數均不顯著,而直接投資存量回歸系數顯著。這一結果說明短期內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不能帶來出口的明顯增長,從長期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對出口的影響顯然大于直接投資流量對出口的影響。
2. 政策建議。
(1)從長遠來看,一方面要明確加大中亞投資的戰略意義,打造中亞利益共同體。實證分析的結論揭示了我國對中亞地區的投資所帶來的貿易促進效應和即遠期的具體影響。這就給出于中亞地區的戰略安全、能源策略、國家博弈等地緣政治因素需施加經濟影響的原因之外,更增加了現實經濟性因素的實證支撐。因此,擴大對中亞地區的直接投資應成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最為重要的子戰略,本著打造中亞利益共同體的高度,完善我國與中亞地區的合作機制,力促投資份額的擴大。
另一方面,對中亞的投資做到“統分結合、高低兼顧、予取相權”。從投資對象上,要將中亞五國作為整體來對待,以形成良好的規模效應;但各國的差異性又需要在投資策略中有所區別,要發揮對重點國家的示范效應。從投資主體和行業定位上,應做到國家主導的主體和民營主體的有機結合,投資的行業選擇應該做到戰略性產業與邊貿經濟相關產業的有機結合。從對投資回報的預期上,投資的貿易促進效應建立在存量積累的效果上,所以對于當期產出的關注應放在一個相對長遠的立足點上,而不應過分拘泥短期效果。
(2)從目前來看,要完善合作機制、加大政策扶持。當前亞信會議和上合組織的合作機制為促進中亞投資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但在多元博弈的格局下,如何尋找更有利于我國與中亞雙邊投資貿易自由化發展的機制顯得很緊迫。在鞏固現有的框架的基礎上,我國應該更為主動的通過經濟援助、利益互換、園區建設、基金投資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中亞地區投資便利的政策談判,從國家政策層面加大對投資優惠政策、投資環境保障、投資服務配套等便利性措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Mundell Rober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
[2] Helpman 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struc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85.
[3] Kojima. K, FDI: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Groom Helm, 1978.
[4] 柴慶春,胡添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對東盟和歐盟投資的差異性的考察[J].世界經濟研究,2012,(6).
[5] 張春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6).
[6] 張紀鳳,黃萍.替代出口還是促進出口——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3).
[7] 項本武.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3).
作者簡介:孫玉琴(1965-),女,漢族,北京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對外貿易理論和政策、外資理論和政策、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郭惠君(1981-)(通訊作者),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對外貿易理論與政策、FDI。
收稿日期: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