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經典要素理論基礎上,對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文獻比較研究,并進行簡要評述。研究發現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轉移,產業轉移進一步深化要素流動的規模和層次。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資本流動;技術流動;產業轉移
生產要素是指在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生產要素作為一個經濟時代的范疇,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科技進步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技術、信息、制度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過程,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而生產力越發達,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產業轉移作為一種世界性和區域性經濟活動。從微觀角度而言是企業遷移,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企業遷移涉及到企業地址再選擇、成本收益比較等諸多方面,企業遷移的主要動機是基于成本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主要取決于要素成本最小化。從宏觀角度而言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地區的部分企業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比較優勢變化,把部分產業的生產活動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從而在產業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相對落后地區轉移的現象。因此,產業轉移定義為產業或產業的載體企業在空間上的移動。
生產要素流動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從要素國際間流動和要素國內流動兩個區域層次展開,對要素流動的研究一般從微觀企業區位選擇和中觀產業轉移兩個角度開展。從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角度而言,一般是假定在一個國家內部生產要素是完全流動的,假定不存在流動障礙,將要素完全流動作為資源帕累托配置的前置條件。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會導致要素流動存在粘性。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等經典理論是基于要素國內流動,通過分工協作、貿易交換,貿易雙方都獲得利益,本質上都是產業間貿易,同一產業產品基本上是單向流動,體現了要素的單向流動。產業內貿易理論表明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也稱為雙向貿易,由于產品差異性、規模經濟和消費者偏好差別導致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同時進口同類產品,本質上是兩國生產要素的置換。中間產品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產業分工垂直化、生產要素價值鏈配置與生產國際化的產物,本質上是以零部件、配件、組件及中間投入品等為載體的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也是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直接流動。
根據要素均等化理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間由于生產要素稟賦差異等各種原因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相對差異通過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或商品流動趨于直接或間接均等,在此過程中伴隨著企業遷移和產業轉移。而要素流動與產業轉移的相互關系又是如何,國內外學者作出豐富的相關研究。
一、 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相互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流動基本判斷是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入,而產業則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形成“勞動力—產業”互為反向流動趨勢。隨著國家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發揮作用,進一步加快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向趨于多元化,或返回家鄉或省市內流動,回流型、創業型、培訓型勞動力轉移數量將不斷增加(周麗萍,2013)。一般而言,產業在區域間轉移時,與之相聯系的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會進行相應的流動,但是反過來說,勞動力流動并不意味著一定有產業轉移現象。因此,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的相互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
1. 勞動力流動決定產業轉移。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力流動方向決定產業轉移的方向。從2011年東部沿海地區“民工荒”進一步加劇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呈現出“回流”趨勢,即中西部地區改變了向東部地區輸出勞動力,逐漸以就地流動為主,金融危機以后“民工荒”多次出現反映了我國勞動力要素比較優勢在地區間的動態轉化,這與2004年的“民工荒”有著本質區別和趨勢:提高勞動力價格未能從根本三消除“民工荒”,新生代勞動力正成為跨省流動的主要力量。劉新爭(2012)認為勞動力流動對產業轉移具有“倒逼”推動作用,農民工群體的代際更替是勞動力流動去向形勢發生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地區充分利用新舊兩代農民工流動動機和特征,積極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本區域內就業,勞動力比較優勢在區域間的動態變化決定了產業轉移需要適應這個趨勢。
另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力流動阻礙產業轉移。勞動異質性是普遍客觀存在的,勞動力流動與勞動異(同)質性有關聯。勞動異質性是相對于勞動同質性對比而言的,勞動同質性是指所有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都相同,而勞動異質性是指所有勞動者在其他因素相同前提下由于勞動者個人平均熟練程度的高低導致勞動生產率不相同。樊士德(2015)認為勞動力轉移剛性阻礙產業區際轉移,不僅降低產業轉移規模而且容易形成較低勞動密集度的生產安排。普遍的看法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名義工資形式的勞動力成本比東部地區低,會促使東部沿海地區的在生產成本中具有較高勞動力成本比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但是實際產業轉移情況與預期相違背,即使是從2014年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品產量角度而言,布、機制紙及紙板兩種工業產品產量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廣東、山東、浙江、江蘇四省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重為61%,可能的解釋與相對勞動力成本有關,按照克魯格曼(2002)觀點,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相同產業的比較優勢不僅取決于該制造業部門的工資率,還取決于兩個地區的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較。用勞動力名義工資除以勞動生產率定義為相對勞動力成本(許正松,2011),相對勞動力成本越低,越容易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反之,相對勞動力成本越高,勞動密集型由于不具有成本比較優勢,不容易進行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獲得要素比較優勢,從而有利于產業轉移。
2. 產業轉移決定勞動力流動。新經濟地理學認為,由于本地市場效應,處于中心或核心的制造業部門在地理上傾向于選擇市場規模較大的區域進行生產而促使產業部門趨于集聚,在勞動力市場“蓄水池效應”作用下,吸引更多的勞動力流入,這就決定了勞動力向產業轉移集聚區域集中。某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并集聚有利于勞動力流動進而吸納剩余勞動力(陳甬軍,2007),而對于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言,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并集聚發展更有利于勞動力流動吸納。鄭江淮(2009)認為由于勞動力等成本的提高導致區域產業競爭力下降,從而引起產業轉移,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轉移帶動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形成勞動力區域內流動的本地就業,表明產業轉移改變了勞動力流動的空間選擇,并導致勞動力在不同部門之間流動,實現從“外地轉移”向“本地轉移”轉變。
3. 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互為影響關系。范劍勇(20014)認為跨省勞動力流動主要流向工業和建筑行業,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聚又吸引了中西部勞動力流入,反過來中西部勞動力流入進一步提高了沿海地區的產業集聚,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形成正反饋機制。這與廣東省2008年《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提出的“雙轉移”戰略具有邏輯一致性,本質上是異質性產業轉移和異質性勞動力的強強聯合與深度融合發展。
二、 資本流動與產業轉移相互關系
資本流動與勞動力流動不一樣,資本要素與其相伴的產業構成產業資本,資本是以產業資本的形式參與到產業轉移,產業資本的跨區域流動和產業轉移的目的是跨區域整合優勢生產要素(張為付,2005)。資本流動對區域消費、投資和經濟增長具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響(Nagayasu Jun,2013),如果資本市場是開放的且資本完全流動下,一個區域的資本與相鄰區域的資本是密切相關的(Obstfeld,1994)。關于資本與產業轉移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兩種觀點:
1. 資本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轉移。De Simone(2012)關于歐盟和歐盟新成員國的跨國生產模型估計結果表明歐盟15國在新成員國的經濟活動規模與新成員國在歐盟15國的資本總量是顯著性相關,且促進了歐盟15國與新成員國之間的國際產業轉移。國際制造業產業資本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產業轉移過程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配套(鄭江淮,2005)。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漂流型產業,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配套性和服務型產業(周勇,2008),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伴生轉移關系,需要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培養本土優勢產業,避免陷入“配套陷阱”(趙亞娟,2009)。欠發達地區能否成功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資本轉移需要把握好耦合性和產業升級兩個階段(韓晶,2006),在耦合性階段承接產業轉移并形成產業協作分工體系,在產業升級階段避免路徑鎖定效應,分離和外包非核心和低附加值業務,向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延伸。但是資本結構的地域特征及其地域關系對產業轉移產生不同性質的影響,需要根據資本結構的本地化、區域化實施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或區域抱團轉移,從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羅兵,2012)。
2. 產業轉移帶動資本要素流動。資本不僅包括物質資本,還包括網絡化社會關系資本、人力資本。傳統的產業轉移理論假設認為產業轉移是單個廠商的獨立自主行為,而忽視了現代化生產體系中,客觀存在的地方相親血緣、地方企業網絡和政企關系都是嵌入企業社會網絡關系的組成要素(楊玲麗,2012),因此單個企業的產業轉移具有某種程度的“不易流動”特性,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產業間“共生—競爭”機制下,進行“組團式”外遷,發達地區在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控股、市場化共建園區是一個有效的模式。從人力資本角度而言,人力資本具有空間外部性,是產業集聚向心力(Theodore Palivos,1996),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產業轉移對產業承接地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取決與人力資本積累(李強,2011),人力資本積累對于產業轉移的影響取決于勞動力人力資本的補償和企業規模,對于受過培訓的勞動力需求,企業之間競爭使得勞動者更容易補償特定行業人力資本的培訓成本。當企業規模大于最低有效規模且當地需求不足以支持多家企業規模時,生產技術更有效率(Julio J. Rotemberg,2000)。人力資本對產業轉移的影響是雙向的,具有較高技能型的勞動力流動向發達地區流入并聚集,促使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并引致對非技能勞動力需求增加,帶動較低技能勞動力也流向發達地區,形成勞動力流動雙重外部效應(白彥,2010)。
三、 技術流動與產業轉移相互關系
技術與資本相似,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也伴隨著技術流動,技術創新、知識服務引起產業革命,技術擴散和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和升級的動力和引擎,而產業梯度推移加快了技術要素流動,欠發達地區利用產業轉移的技術擴散機制(黃衛平,2008),有助于欠發達地區的技術知識儲備和創新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王炳才,2008)。技術要素流動與產業轉移的關系類似于勞動力與產業轉移的關系有三種觀點:
1. 技術要素擴散決定產業轉移。技術擴散溢出效應通過替代效應、相對成本效應等路徑,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并且改變了傳統的資本追逐勞動的要素指向,促進各個生產要素的空間重置(衛穎,2015),產業轉移中技術要素溢出效應的顯著與否及其正負效應是技術在供體、受體和渠道之間流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與流通網絡、距離條件、外部環境等因素共同決定了技術溢出效應是一種深受產業特征、區域條件和外部環境影響的或有效應(潘少奇,2015)。王曉東(2014)認為技術轉移渠道(技術源)共生和互補性資產配置格局有助于消除不同類型的技術源間合作壁壘。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擴散效應促進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需要一些條件,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技術擴散溢出效應的釋放與其前后向產業關聯度相關,欠發達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偏重于引進同已有產業相垂直的產業(廖文龍,2009)。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區的產業技術擴散溢出的正向發揮存在門檻效應,主要取決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水平和企業間技術差距(關愛萍,2014)。
2. 產業轉移決定技術要素流動。嵌入產業鏈分工的后向關聯有助于提升技術進步,反之嵌入產業鏈分工的前向關聯不利于技術溢出和擴散(多淑杰,2012)。在東道國企業技術能力不足情況下,上下游FDI一體化產業轉移流入過程中加快了東道國先進技術擴散(邢斐,2015),但是更多的有利于FDI自身競爭優勢的提升,并會通過FDI輸出國消除、東道國加劇“雙重邊際化”,進而減少東道國、提高輸出國的產業利潤。
3. 技術流動與產業轉移相互促進。技術擴散對于技術流出方而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相反產業承接地是產業技術的提升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雙方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合作共生關系(司春林,1995)。在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轉移的效應程度上,中小企業技術擴散及協同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中,網絡關系要素最顯著(項桂娥,2014),技術要素流動促進欠發達地區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帶動欠發達地區產業技術水平提高,但是欠發達地區不能忽視技術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培養(戴慶華,2005)。欠發達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處于技術領先的發達地區通過產業轉移在技術擴散過程中更有利于提高發達地區的產出(王亞星,周方,2015),因此欠發達地區需要進一步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通過產業轉移提高技術學習能力,進而在產業鏈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
四、 結論
上述不同形式的要素流動與產業轉移關系的文獻觀點表明,要素流動需遵循需求、價格、利潤、產權、分配和限度五大原則,且要素流動在空間形態上趨于網絡化配置,表現為聚積效應、擴散效應、極化效應、均衡效應和固化效應,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起飛階段、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有不同演進規律,通過產業化、效益改善、權屬轉移、功能轉移、空間轉移的有機組合,引起要素價格動態變化,通過要素有序流動形成區域之間合作、分工及競爭,實現生產要素在區域整體上的最優配置。
產業轉移能否實現取決于部分前置條件,從產業國際轉移角度而言,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轉移在我國三大地帶之間能否實現取決于兩地商務成本結構的對比,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從國際間產業轉移競爭角度而言,中國需要構建國內價值鏈,擺脫低端鎖定和區域發展失衡的雙重困境。從產業國內轉移角度來說,如果存在區域間勞動力自由流動、產業集群粘性、地方政府GDP競爭、發達地區創新主導產業尚未形成等因素,容易形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推移陷阱。
參考文獻:
[1] Paul 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99.
[2] Nagayasu Jun.A Dynamic Factor Approach to Domestic Capital Mobility[J].Empirical Economics,2013,(44):685-700.
[3] 范劍勇,王立軍,沈林潔.產業集聚與農村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J].管理世界,2004,(4):22-29,155.
[4] 鄭江淮,高春亮.國際制造業資本轉移、最優產業配套與政策轉變[J].中國工業經濟,2005,(2):29-36.
[5] 周麗萍.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與趨勢[J].江蘇社會科學,2013,(1):43-49.
[6] 劉新爭.比較優勢、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J].經濟學家,2012,(2):45-50.
[7] 蔡繼明,李亞鵬.勞動異質性與價值決定[J].經濟學動態,2011,(4):50-55.
[8] 樊士德,沈坤榮,朱克朋.中國制造業勞動力轉移剛性與產業區際轉移[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94-108.
[9] 許正松,萬青.相對勞動力成本對產業梯度轉移的影響研究[J].經濟經緯,2011,(5):22-27.
[10] 徐杰,楊建龍.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方法述評[J].現代管理科學,2010,(10):3-5.
作者簡介:翟仁祥(1978-),男,漢族,江蘇省寶應縣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