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摘要:紅巖精神是黨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斗爭中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是紅巖精神的核心內涵。在紀念建黨95周年之際,重溫紅巖精神的核心內涵,對于新形式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紅巖精神;歷史由來;大學生;當代價值
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由于國民黨不允許中共組織公開活動,所以南方局的設立是秘密的,在惡劣艱險的政治環境中,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簡介及革命家率領一批同志堅定、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領導整個南方國民黨統治區進行了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歷史貢獻。
一、紅巖精神的形成
1985年10月14日,時任全國政協主席、原南方局成員的鄧穎超同志重返紅巖故地,并為紅巖紀念館題詞 ——“紅巖精神,永放光芒”[1]P884。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次正式提出“紅巖精神”命題。從此,“紅巖精神”的美名開始作為黨在革命戰爭中形成的一種偉大精神傳播開來。
紅巖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斗爭中錘煉形成的革命精神[2]。她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這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對紅巖精神內容的高度概括。
二、紅巖精神的核心內涵及當代價值
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是紅巖精神的核心內涵,集中展現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志士的,應當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讓紅巖精神永放光芒。
(一)愛國主義的情懷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產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紅巖精神,深深地打著愛國主義的烙印。
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國共合作抗日期間,身在國民黨統治中心重慶的周恩來等同志,領導南方局創造性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國統區抗日民主運動不斷高漲,使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和壯大。在國統區這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不顧個人安危,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堅決同一切破壞抗戰的行為作斗爭。皖南事變后,黨在國統區的組織和人員的處境更加險惡,但是為了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他們仍堅守革命陣地,繼續戰斗。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南方局加強對各民主黨派、文化教育界、工商實業界、地方實力派、海外僑胞的統戰工作,加強對外宣傳工作,與各界人士共商抗日救亡大計,形成巨大的抗日力量。周恩來和南方局的共產黨人以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忘我無私的犧牲精神,使國統區人民和民主人士意識到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產黨才是最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是抗戰力量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壯大,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戰勝利后,為實現國內民主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在渝談判期間,毛澤東直接領導中共代表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并指揮解放區軍民對來犯之敵給予堅決回擊,對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堅決斗爭,這為紅巖精神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雙十協定》之后,南方局在中央的領導下,為達到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目的,在充滿白色恐怖和危機四伏的山城重慶,與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做了堅決的斗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巖精神中所蘊含的優良革命傳統、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凝聚和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
(二)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
正因為有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南方局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才能夠把為理想獻身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 愿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等一些紅巖英烈不朽的詩篇,正是他們對黨無限忠誠、對革命理想執著追求、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真實寫照。針對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中共中央根據周恩來的建議,致電蔣介石及國民黨五中全會,表明“共產黨決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之信仰,決不能將共產黨的組織合并于其他任何政黨” [3]P432。
正是有了這種崇高的共產主義思想基礎, 才保證了無論多么艱難困苦, 紅巖人始終團結一致, 始終無一人變節, 通過艱苦努力去培育了紅巖精神。
忠誠自己的政治選擇,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紅巖精神的最大特點之一 [4]。抗戰時期,無論是公開活動的周恩來等領導同志,還是秘密被捕的同志,面對誘惑決不改變自己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和追求;解放戰爭時期,大批的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沒有屈服于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反而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念感召了許多看守人員。紅巖革命者的斗爭精神和高尚的氣節,都源自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勵人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基礎。沒有理想就沒有目標,沒有信念就沒有實現目標的動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的經濟也在飛速的提升,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誘發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一些大學生甚至認為共產主義理想是遙不可及的鏡中花、水中月。紅巖精神理念來鞏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信念,使他們正確的處理好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為個人成才和事業成功保駕護航。
孕育于革命年代和復雜政治環境下的紅巖精神,是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精神和英勇行為的最好詮釋,具有天然的教化育人功能。中國共產黨光榮的革命傳統集中地反映在革命前輩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英勇奮斗的精神之中,但崇高理想的實現需要經過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后人繼承革命前輩的遺志,學習革命前輩的精神,磨煉革命意志,發揚艱苦奮斗作風,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回顧中國共產黨95年的光輝歷程,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時代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精神財富。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形成的紅巖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她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堅韌意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繼承和弘揚紅巖精神。它曾經鼓舞了一代年輕人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民主革命,今天必然成為引導當代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大潮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金鳳.鄧穎超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周勇.紅巖精神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黨的文獻,2009(2):53-56.
[3]周恩來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4]厲華.紅巖精神歷史背景及其特點[J].重慶社會科學2008(4):79-82.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