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 武利利 鐘曉暉
摘 要:以16t/h鏈條式鍋爐為研究對象,改造為噴粉燃燒方式,并對爐膛結構進行優化,利用FLUENT軟件,對改造后鍋爐的燃燒特性及爐膛內部溫度場和流場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采用噴粉燃燒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鍋爐燃燒效率,鏈條爐升級為噴粉燃燒方式是可行的,研究結果可為鏈條爐升級改造和運行操控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煤粉爐;旋流燃燒;氣固兩相流;數值模擬
引言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燃煤工業鍋爐數量多,單機容量仍然較小,容量≤35t/h的鍋爐數量約占工業鍋爐總臺數的96%,其中容量≤10t/h的占80%,大多數鍋爐為鏈條爐,總體工藝水平較差[1]。文章利用FLUENT軟件對改造后的鏈條爐燃用煤粉時的運行特性進行數值模擬,以期為鍋爐的優化升級和運行操控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模擬工況
1.1 運行煤種
為了考察燃燒室內的溫度分布和多相流動特性,選取了典型煙煤作為熱態實驗煤種,其煤質工業分析、元素分析和低位發熱量分析如表 1 所示。
1.2 邊界條件
根據實際運行參數,模擬工況見表2。
2 模型
燃燒過程包括煤粉燃燒、湍流流動、傳熱傳質等多個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模型選擇見表3。基本守恒方程包括質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動量守恒方程、化學組分方程、連續方程。首先進行單相流場的計算,等空氣單相計算穩定之后,再加入煤粉顆粒Dpm模型進行煤粉的燃燒計算。
3 網格劃分
三維網格劃分,因為爐膛上部為圓柱形,為提高精確度,整體采用六面體網格劃分,網格總數量為4127915個,如圖 1 所示。
使用三維建模軟件完成了對燃燒器的幾何建模。建立的模型包括煤粉濃縮器、內二次風旋流器、煤粉分配器、切向蝸殼、各個風管等。如圖2所示。
4模擬結果與分析
4.1 溫度場
圖3可以看出:煤粉在旋流燃燒器中高速噴出,進入爐膛后,受到爐內的高溫煙氣對流換熱以及爐膛壁面的輻射換熱而被點燃,發生劇烈的燃燒傳熱反應。爐膛整體溫度在800-900℃之間,燃燒發生在前半個爐膛區域,在煤粉噴口一段距離后出現局部高溫區,是因為火焰在內回流區的邊緣開始向外回流區擴散,顆粒燃盡速度快,爐膛內部溫度均勻,降低爐內溫度水平,該溫度下不易在爐膛壁面結渣。由于旋流燃燒器中存在軸向二次風,增強了外回流區顆粒與空氣的混合作用,使煤粉燃盡率提高,同時降低了煤耗。
由于爐型的特殊情況,在火焰發展過程中,下部空間不能得到延伸,火焰沿爐底向爐膛深處延伸,并在慣性力作用下在爐膛尾部形成中溫區域。爐膛底部和尾部可以布置受熱面來吸收高溫對流熱。
4.2 速度場
帶有二次風的旋流燃燒,雖然火焰處軸向速度不高,但切向動量與軸向動量的比值較大,燃燒器的旋流卷吸能力增強,尤其是旋轉射流的外邊界對周圍高溫煙氣的卷吸能力增強,從圖4速度場的模擬結果可以看出,主要高速區發生在氣流中心,在內回流及外回流作用下,主要速度區并未向爐膛深處延伸,而呈現扇形收斂,爐膛深處為低速區。
由于爐膛的特殊結構,在外回流區下部受爐底的阻力作用,速度場向爐膛深處延伸了一段距離,與圖3中火焰的形狀走向形成對應。
4.3 顆粒軌跡
對煤粉粒子的運動軌跡進行模擬研究,模擬結果如圖5所示。從模擬結果看出,由于爐型的原因顆粒容易在爐膛內部循環,循環位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燃燒器出口,一部分是主爐膛。停留時間大部分在30-50s之間,部分顆粒在60min左右。少量顆粒隨煙氣進入煙道排出,大部分沉降在爐膛內部低速區。顆粒軌跡密集部位有利于對流換熱,可以作為對流受熱面主要布置區。
5 結束語
(1)鏈條爐改造后,由于爐膛深度較長,不容易滿足空氣與顆粒的良好混合,帶有二次風的旋流燃燒器能較好地滿足顆粒的燃盡效果。(2)設計工況下的模擬結果得到了均勻的溫度場分布,明晰了高速區、低速區及顆粒軌跡,為進一步受熱面改造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余潔.中國燃煤工業鍋爐現狀[J].節能減排,2012,3(18):89-91.
作者簡介:韓莉,華北理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作者簡介:鐘曉暉(1977-),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制冷空調系統節能、潔凈煤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