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禹飛
摘 要:影響滑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對滑坡穩定性影響較大的因素有降雨和地震,不同條件下滑坡的穩定性是不同的。文章以圓弧條分法分析了汶川地震災區某滑坡的穩定性,結合現場的工程地質勘察,計算了滑坡的安全系數,分析不同條件下滑坡的穩定性,并給出相應的處理意見。
關鍵詞:滑坡穩定性;地震;降雨;穩定性分析
引言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誘發了為數眾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這些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緊迫、危害巨大、危險程度高,嚴重危及著城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文章結合地震區的某土質滑坡,運用圓弧條分法,分析了在自重、降雨、地震不同的情況下滑坡的穩定性[1-5]。
1 地質環境條件
1.1 地形地貌
勘查區位于白龍江南側,屬河谷地貌,位于白龍江一級階地上。微地貌位于凸出的五山嶺山脊兩側,總體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西側(左側)地形較平緩,東側(右側)地形起伏大。該滑坡前緣位于一沖溝的丘間梯田,溝底部分地段基巖出露,地面高程為611.50~618.00m;滑坡后緣為五山嶺山脊的平壩邊緣,地面高程為631.70~631.90m,相對高差約為13.00~20.00m,地勢較為平緩。整體坡度角一般為20~30°。
1.2 地層巖性
勘查區基巖出露較差,僅在滑坡左側沖溝邊有出露。主要出露地層為第四系人工填土、沖洪積粉質粘土、卵石土及志留系黃坪組下段千枚巖(Shn1),現就與工程密切的地層由新至老簡述如下:
(1)第四系。第四系松散土層主要為沖洪積粉質粘土及卵石土層(Q4al+pl)。沖洪積粉質粘土,厚度一般約3m,最厚段可達6.50m,主要分布于五山嶺山頂及兩側斜坡一帶;沖洪積卵石土層,厚度較大,一般20~30m,分布于整個勘查區。
(2)基巖。工作區內基巖主要為志留系黃坪組下段(Shn1),其巖性主要為千枚巖,巖體較破碎,表層風化較嚴重,強度較低。
1.3 地質構造及地震
勘察區在區域地質構造上位于壇罐窯倒轉向斜北西翼,巖體較破碎,巖層呈單斜狀產出,下伏基巖為志留系黃坪組下段千枚巖(Shn1),巖層產狀為320°∠72°。根據場地基巖露頭量測統計,場地巖體構造節理裂隙較發育,主要發育有兩組裂隙:
Ⅰ組裂隙,其產狀為280~285°∠45~50°,微張,無充填,可見延伸5.00~8.00m,節理間距為0.50~1.00m。
Ⅱ組裂隙,產狀為350~355°∠70~80°,張開20~40mm,粘性土填充,可見延伸3.00~5.00m,節理間距為0.30~0.50m。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修訂版),屬抗震設計地震第二組,抗震設防烈度為7°,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5g,特征周期為0.40s。
1.4 水文地質條件
研究區域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積層為中等透水層,按照地下水的賦存介質類型,劃分為孔隙水。賦存于沖洪積卵石土層中,具潛水性質,直接由大氣降水補給,當大氣降水時,很快通過地徑流向坡腳排泄。經查勘,該斜坡由于地形較陡,大氣降水能較迅速排出坡體,地下水總體貧乏。
2 滑坡區基本特征
2.1 滑坡邊界、規模與形態特征
該滑坡前沿位于一沖溝形成的丘間梯田,溝底部分地段基巖出露,地面高程為611.50~618.00m,溝底相對高差約為6.50m,沖溝縱坡約為7%,為潛在剪出口位置;滑坡后緣為山脊的平壩邊緣,地面高程為631.70~631.90m,相對高差約為13.00~20.00m,地勢較為平緩;坡面多呈階梯狀,每階高1.00~3.00m不等。整體坡度角一般為20~30°。
滑坡左側以一小山脊為界,右側以剪切裂縫為界,后緣以拉張裂縫及形成的陡坎為界。
滑坡縱向平均長約100.00m,橫向平均寬度約40.00m,平面面積約4000.00m2,平均厚度約為5m,其體積約為2.0×104m3?;率Х€類型為牽引式土質滑坡?;聺撛诨瑒臃较蚣s285°。
2.2 滑體特征
鉆探資料表明,滑體總厚度2.40~4.20m。主要由沖洪積粉質粘土組成,表層有少量人工填土。且具有前緣薄,中后緣附近較厚的特點,滑體土的結構和分布特征如下:
人工填土層以棄土層、建筑垃圾為主,偶夾生活垃圾。該層結構疏松~稍密,厚度較薄,一般0.20~0.40m,為村莊建設回填。
沖洪積層粉質粘土呈灰褐~灰黃色。主要由粉粒及粘粒組成,含少量強風化千枚巖碎塊,呈硬塑~可塑狀,厚度2.40~4.20m。
2.3 滑床特征
由地表調繪可知:在滑坡體坡腳附近高陡田坎均為沖洪積卵石土層,呈中密狀,無變形跡象,故推斷滑坡的滑床主要為卵石土層,局部粉質粘土較厚地段為粉質粘土。卵石土呈中密狀,鉆探揭露厚度為21.70m,分布于整個斜坡區。
2.4 滑帶特征
本次勘查經鉆探揭露,未發現明顯滑帶土。根據其它鉆孔揭露及地表調繪推測,滑坡潛在滑動帶主要為粉質粘土與卵石土的交界帶;局部土層較厚地段,滑動帶為粉質粘土。
2.5 滑坡變形破壞特征
據訪問調查,在5.12地震發生前,該滑坡體未發生過變形,整體穩定。受5.12特大地震的影響,位于左側滑坡體后緣的民房出現倒塌,民房墻體及地坪被拉裂,水溝、公路被拉裂,右側斜坡上部的菜地發生開裂、沉降變形。
3 滑坡穩定性分析
3.1 計算模型
根據滑坡的主滑方向,確定計算剖面如圖2所示。
3.2 計算工況
由于坡體表面無建筑物,坡頂有正在建設的民房,但建筑物少且荷載不大,零星主要分布在坡頂地形較平坦處,考慮無集中荷載,故本次計算基本荷載為土體的自重。
本次計算分三種工況進行計算,即:工況1:自重;工況2:自重+暴雨;工況3:自重+地震。
3.3 計算參數
根據勘測結果以及該地區的相關工程類比,綜合確定該滑坡體的物理力學參數表如表1所示。
3.4 計算結果(見表2)。
由穩定性計算結果表可知:滑坡在天然工況下處于穩定狀態,在暴雨工況下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在天然+地震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穩定狀態。
4 結束語
通過前述滑坡穩定性計算與評價,滑坡體目前在現狀處于穩定狀態,但在未來持續暴雨的作用下,會增加滑坡土體的自重,且滑坡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其上部淺表層粉質粘土易產生滑移、垮塌變形,易使坡頂在建房屋產生破壞,會危及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因此應當采取相應措施。
參考文獻
[1]張克恭,劉松玉,等.土力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陳祖熠.土質邊坡穩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3]許強,裴向軍,黃潤秋,等.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黃昌乾,丁恩保.邊坡工程常用穩定性分析方法[J].水電站設計,1999,15(1):53-58.
[5]崔政權,李寧.邊坡工程理論與實踐最新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