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錕


摘 要:針對東營市利津縣和河口區工廠、油田、管線等生產生活設施的現狀,結合黃河備用流路(刁口河流路)的規劃情況,對東營港疏港鐵路跨越黃河備用流路的選線方案進行經濟技術分析和比較,確定最優方案,并總結選線經驗,為油田地區跨越備用流路的選線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河備用流路;油田;選線
1 概述
東營港疏港鐵路(以下簡稱疏港鐵路)接軌于在建黃(黃驊)大(大家洼)線的利津站和德大鐵路的利津南站,沿途經過利津縣、河口區和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終點至大唐電廠的電廠站,是一條為東營港港區集疏運和大唐電廠運煤服務的地方鐵路,設計年運量近期1630萬噸,遠期3070萬噸。疏港鐵路在CK64+214.35~CK80+491.42之間跨越黃河備用流路(刁口河流路),由于該地區勝利油田采油區,油井和化工廠分布密集,控制方案因素較多,因此,對地區控制方案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并進行多方案經濟技術比較,最終確定選線方案。
2 方案研究
2.1 控制方案因素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控制選線方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黃河備用流路規劃大壩的位置和主河槽的位置;二是區域內化工廠的分布;三是區域內油井和油氣管線的分布;四是河口區規劃和區域內城鎮分布。各項因素具體的分布情況及方案情況如圖1所示。
2.2 跨越黃河備用流路的方案研究
綜合以上各項因素,可以看出控制投資的主要因素是橋梁長度、油井和油氣管線排遷數量,影響運營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線路的長度,影響地方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設站位置。
從節省投資、節省運營成本、滿足地方發展需要的角度分別對方案進行研究。從圖1中可以看出,刁口河規劃備用流路的大壩是越向北大壩之間的距離越長,即備用流路越寬,橋梁長度將越長。南部區域有孤島水庫、孤島采油區、孤島鎮和仙河鎮,屬于城鎮密集區,油井和油氣管線分布密集,錯綜復雜,線路從此穿越投資非常巨大,且拆遷量大大增加,社會影響和施工難度都非常大,因此,線路走向選擇在孤島水庫以北進行多方案比選。
結合河口區規劃,河口站的位置宜設在規劃區的南部或北部,設在北部更有利于河口區的發展。線路跨越黃河備用流路時應優先考慮跨越主河槽的角度,再考慮跨大壩的角度。從以上兩方面出發,結合拆遷情況,在該區域內研究了5個方案,分別是:Ⅰ方案:54度跨黃河備用流路方案;Ⅱ方案:50度跨黃河備用流路方案;Ⅲ方案55度跨刁黃河備用流路方案;Ⅳ方案:71度跨黃河備用流路方案;Ⅴ方案:90度跨黃河備用流路方案。各方案投資比較見表1。針對各方案優缺點分析見表2。
2.3 推薦意見
經過經濟技術比較,雖然Ⅲ方案拆遷量較大,但多數為油井,可以進一步與油田管理單位溝通,采取防護措施以減少拆遷;距離專用線接引地區較遠,可以增加專用線長度,增加的專用線運營費用較全線增加運營費用低,因此推薦Ⅲ方案。
3 結束語
通過東營港疏港鐵路跨越黃河備用流路的選線設計,可以看出跨越黃河備用流路選線的主要出發點是優先考慮跨越主河槽的角度,再考慮跨越大壩的角度,盡量縮短橋梁長度,選擇在主河槽與大壩平行的位置在上游跨越為最佳;在繞避重要建筑或重大拆遷時,可在河灘內進行小角度調整,但應確保河灘橋跨垂直于河道方向的投影最小跨度滿足黃河管理部門的要求;在油田地區選線應結合油井的分布情況進行多方案詳細比較,以確保方案的最優化;在滿足地方規劃的同時,盡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成本和工程投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GB50090-2006.鐵路線路設計規范[S].2006.
[2]黃河入海流路規劃報告[R].黃河水利委員會,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