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偉
摘要:《老人與海》中的主人翁桑提亞哥表現出的硬漢性格和硬漢形象,體現了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這不僅是藝術的體現,對當今構建我們的“中國夢”具有很現實的意義,鼓舞著人們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為實現民族復興,祖國富強而奮勇向前。
關鍵詞:老人與海;桑提亞哥;中國夢
2012 年 11 月 29 日, 習近平同志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2013 年 3 月 17 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進一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2]。
中國夢的含義是:內涵組成上,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在遵循原則上,中國夢是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前提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夢;在基本屬性上,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是中國人民的夢,是世界人民的夢的有機組成部分[3]。下面本文就結合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論述一下該小說所體現的人文氣息,對構建我們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具有的現實意義。
一、桑提亞哥的硬漢性格與追逐“中國夢”的吻合
《老人與海》[4]這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作品。它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二戰后,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小說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被消滅,但不可被打敗”的“硬漢性格”,體現了不屈不饒的“海明威精神”。海明威也因此部小說取得的巨大成功在 1954 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勵了后世[5]。
在該小說中,海明威闡述了諸如人獨自迎接挑戰與斗爭、以極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失敗、“在壓力下優雅地生存”等深刻主題。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也成為文學史上著名的“硬漢”形象。該小說引起了廣大讀者和評論界的高度關注。而國內外評論界對海明威的研究最多的是“海明威式英雄”形象。
通過對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獲得不少啟示: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人應該勇敢地面對一切痛苦和磨難,并同一切痛苦和磨難進行斗爭,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我們還應該懂得人生的意義既不在于“成功”,也不在于“失敗”,而在于抗爭。自信堅定、熱愛自然、尊重生命、展望未來等方面論述了桑提亞哥的人物形象[6]。
文學作品不是個人天才的創造物,而是作家所屬的社會集團的“超個人的精神結構”的創造,即那個集團共有的觀念、價值、理想的結構的體現。這就是1952 年問世的《老人與海》之所以打動了美國人的心靈,是因為小說中所蘊涵的觀念、價值、理想傳達了 50 年代美國主流社會的精神結構[7]。所以,這種精神結構對構建當今“中國夢”具有很實在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這種精神總結出對實現我們偉大“中國夢”的推動力、奮斗敬業的精神和勇氣。
二、桑提亞哥硬漢形象與實現“中國夢”的契合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將老漁夫圣地亞哥打造成一個與世俗因素無涉、非同尋常的老頭兒。由歲月留下的蒼老痕跡都是為了襯托他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他連續 40 天沒有釣到一條魚時,男孩的父母說他“倒了霉”,讓跟隨他打魚的男孩離開了他。84 天沒有釣到一條魚時,有的漁夫笑話他,有的同情他。但是,他既不生氣,也不難過,因為他擁有真正的自尊心。海明威讓圣地亞哥獨自一人,置身于茫茫蒼蒼的大海上,只是為了證實他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在他身上凝結著超凡絕俗的力量、勇氣和尊嚴。
首先,為了凸現圣地亞哥的超凡勇氣,海明威在文本中為他準備了一個最大、最美、最崇高的較量對手。只有與最優秀的對手較量,才能突出圣地亞哥非同尋常的英雄風范。老人一再贊美他的對手:“我從沒見過必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來,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誰害死誰。”在贊美大魚的時候,老人自身的偉大也得以襯托出來。他已經上千回證實過自己就是那個了不起的“冠軍”圣地亞哥。因此,老冠軍圣地亞哥與偉大、崇高的大馬林魚之戰的目的不在于形而下的魚肉,而是要彰顯個體生命無與倫比的力量、勇氣、意志和智慧。
我們偉大“中國夢”的實現中,最大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與最優秀的自己進行較量,那么我們自身就強大了。
其次,為了實證圣地亞哥打不倒的生命尊嚴,海明威讓他與最邪惡、最兇殘的敵人搏斗。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漁夫,圣地亞哥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他的大魚是注定要被鯊魚吃掉的。因為他要證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筆者認為,這句話之所以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就是因為它傳達了一種任何情境下都不會衰退的人性尊嚴。我們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就是人性尊嚴的最好體現。老人最后雖然承認鯊魚搶走了自己的勝利果實,把自己打敗了,但是,在失敗面前也不放棄拼搏,也能以內在的驕傲和尊嚴看待失敗,這才是海明威賦予圣地亞哥的主體生命價值和意義。
雖然海明威本人曾經聲稱《老人與海》“沒有什么象征主義的東西。”但是,圣地亞哥與大魚較量彰顯出來的勇氣、與鯊魚搏斗體現出來的打不敗的尊嚴都寓意深遠:
第一,它是海明威對主體英雄意識的概括。老邁的圣地亞哥是一個擁有內在驕傲和尊嚴的冠軍。就如同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一樣,我們有自己內在的尊嚴,不需張揚,我們有自己內在的動力支撐我們前行。
第二,圣地亞哥與大魚較量、與鯊魚搏斗時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精神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是契合的。正是基于此,在茫茫大海上為捕獲大魚而戰的圣地亞哥,是大眾心目中英雄。也可以說,圣地亞哥是我們實現“中國夢”路上的英雄,他的英雄主義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也是不謀而合的。
第三,在圣地亞哥的英雄主義氣概中凝結著文明觀念中人類征服自然的人本主義精神。小說開篇的描寫一個場景:“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在這樣一個場景下展開的對圣地亞哥與馬林魚較量、與大鯊魚搏斗的故事。
令我們注意的是,圣地亞哥的捕魚故事一方面在象征和寓言的層面上打造出海明威、西方英雄主義光暈的形象。
“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他說出聲來。“我從來沒見過或聽說過這樣的魚。不過我必須把它弄死。我很高興,我們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
想想看,如果人必須每天去弄死月亮,那該多糟,他想。月亮會逃走的。不過想想看,如果人必須每天去弄死太陽,那又怎么樣?我們總算生來是幸運的,他想。
于是他替這條沒東西吃的大魚感到傷心,但是要殺死它的決心絕對沒有因為替它傷心而減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們配吃它嗎?不配,當然不配。憑它的舉止風度和它的高度尊嚴來看,誰也不配吃它。
我弄不懂這些事兒,他想。可是我們不必去弄死太陽或月亮或星星,倒是好事。在海上過日子,弄死我們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經夠我們受的了。
在與大馬林魚較量的過程中,一方面,圣地亞哥對自己作為漁夫的理性角色責任從未動搖過;另一方面,圣地亞哥又一再感嘆大魚生命的美,“憑它的舉止風度和它的高度尊嚴來看,誰也不配吃它”。在這里,圣地亞哥與大魚既是朋友,又是兄弟,大魚擁有獨立的生命品格和尊嚴,那么,生命的價值取向是魚還是人呢?這個結果在形而上的思辨意義上,似乎已經超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片面性,因為在老人的答案中,大魚與人的生存權利是平等的[8]。
我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同時也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我們的“中國夢”是世界人民的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世界的和諧是我們最終的發展愿景。
三、桑地亞哥的故事與“中國夢”特有實質
海明成筆下的桑地亞哥十分酷愛甚至膜拜大自然,他“愛海”,總把海當作“一位美麗的女人”。他也寵愛藍天、魚、海豚、海龜和那些帶彩的氣泡等大自然中的各種物體。然而,他射殺海豚,殺死馬林魚,又顯得十分殘忍。為什么呢?“把魚弄死是為了養活自己,也為了養活許多人。”簡練的對白,準確地勾畫出了特別是現代工業時代以來人與自然的那種矛盾關系。人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又必須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
海明成在探索和揭示這種矛盾關系的同時,卻產生了某種疑慮:人類向自然索取的時候,應當理智或者有序一些。盡管在海明威生活的時代,人類向自然索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破壞現象及其后果尚不十分嚴重,但顯然,此時海明威已經發現或感受到了這種影響。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智慧和才學,還取決于他特殊的經歷。
通過《老人與海》的故事,海明威似乎是在暗喻,人類對自然無節制、無理性的索取,已經并且還將受到大自然無休止的報復。特別是在今天,海明成的暗喻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面對耕地面積銳減、物種消亡、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匱乏等現象,人們不得不進行深刻反省,并開始約束和規范自身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行為。
這種暗喻也是我們偉大“中國夢”的實質所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環境換取經濟的發展,“有金山銀山,也有綠水青山”;我們建設的“中國夢”是順應人類發展趨勢,所提出的偉大構想。
另一方面,今天,當人們面臨以下難題的困擾時,也肯定有同感:人數數量不斷增多但生存空間和資源不斷縮小和減少;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總是顯得無能為力;生產力水平顯然不可能滿足人類無休止的奢求;對生命本質、天體地球的發展趨勢等問題的研究和把握還過于膚淺等。
人類所在的二十一世紀,日益面臨自身與大自然的關系的問題,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科技水平或者說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愈益提高,另一方面,人類的思想或精神的主流都開始存在迷茫、混亂、偏激、片面中趨向成熟和理智,而這種趨向不僅表明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地提高和發展,更多的卻是一種回歸,回歸到人類社會初級階段出現的那些和諧發展。這不僅是海明威通過他的《老人與海》所要探索的問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也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四、桑地亞哥的硬漢行為與“中國夢”象征對人類未來的美好企盼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并沒有因桑地亞哥在孤獨、險惡的社會和自然的生存環境中受盡磨難,走投無路。而是試圖通過桑地亞哥敢于與困難、失敗斗爭的硬漢行為和精神,以及夢境中出現的同情弱者、仇視疾惡、制造人間奇跡,來象征地表現他對人類的明天仍然充滿信心,寄托他的理想和希望。盡管他反復暗喻自然界的力量巨大。但同時他又通過他描繪指出,人類應該或者說只能像桑地亞哥那樣,向困難、險惡、失效宣戰,不懈地努力奮爭,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當然,通過對桑地亞哥夢游群魚的描繪在講明這樣的道理:人類在與自然和那惡的斗爭中必須尋求更為科學的方法和道路。這種方法和途徑除了前面所述的人類應有序、規范、節制地向自然索取外,還必須否定孤獨、單干的行為,應當形成群體的力量,和平共處,運用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力量,才有可能不斷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同時,按海明威的思想,人類社會有些不正常的現象和行為,與桑地亞哥的單干行為是類似的。如果繼續按這種形式走下去,人類在自然面前將永遠是失敗的。這是一種進步的思想,客觀地說,若干世紀以來,西方思想文化先驅先后提出的諸如烏托郊、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后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都是在探索同一問題。這種探索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實踐表明,這還是一個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
此時,我們偉大的“中國夢”就應運而生在這種新的艱巨歷史任務之下,“中國夢”的旺盛生命力一直指引著人們形成群體分力量共建此夢,社會的公平正義之下前行的中國夢,我們的中國夢就是探索實現共產主義的路徑,也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善和發展。
今天,人類所在的二十一世紀,重新回味和認識海明威《老人與海》所蘊藏的深刻思想寓意,對建設我們偉大的“中國夢”的現實意義影響深遠[9]。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解剖桑提亞哥的硬漢性格、硬漢形象、捕魚故事和硬漢行為,了解了主人翁的精神與追逐“中國夢”的吻合,與實現“中國夢”的契合,揭示“中國夢”特有實質,同時與“中國夢”所指出的目標一樣,對人類未來的充滿美好企盼。只要發揮當代中國青年的圣地亞哥一般打不倒的生命尊嚴,并清醒地認識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3,18.
[3]孟東方,王資博.中國夢的內涵、結構與路徑優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3(5).
[4]海明威,董衡巽等譯.老人與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5]俞驊.生與死——歐內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6]劉良翠.論《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人物形象[D].湖南師范大學,2008.
[7]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論美文選》[M].漓江出版社,1988.
[8]于冬云.厄內斯特·海明威與現代性的悖論[D].北京師范大學,2005.
[9]韓笑.重新認識《老人與海》所蘊藏的現實意義[J].天府新論,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