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種植與管理的有效性,小麥是山東省主要農作物,與玉米、大豆一樣是我國糧食基礎,做好小麥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治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小麥種植管理能夠幫助小麥更好生長,提高單產量,也是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本文對小麥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分析,旨在為農作物種植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小麥種植;管理方法;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6
1 小麥各個生長階段種植管理要點介紹
1.1 播種技術
精細化的種植與管理不僅能夠將小麥的抗病性與抗倒伏性能提高,還能促進小麥再熟,結出更大麥穗,將肥料的利用率提高。與此同時,因為播種數量較少,使小麥種植的成本大大節約了。小麥精細少量播種先要具備肥沃的土壤以及平坦的地勢,山東位于華北平原,地勢平坦、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合小麥的生長與成熟,并且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達1.2%~1.6%以上,其中,氮、磷元素含量較高。在小麥播種時需要先對土地進行平整,確保田地能夠規整,土壤更加細碎;精少量播種小麥種子時,能保證穗大、飽滿、顆粒多,與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環境非常適應。此外,在播種的同時,還要保證積溫,對積溫進行有效控制,能夠使小麥達到初次分蘗高峰,使播種數量大大減少,數量能夠控制在5.8~9kg左右[1]。
1.2 生長期田間管理
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田間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過程,遵循孕穗增粒和返青撥節的原則,還要在冬季來臨前促生長,入冬以后要將增蘗育苗的數量增加,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入冬前需鞏固分蘗。同時,配合拔節,施肥重促等,這樣才能確保小麥更加健康的生長,抽穗成熟期間能夠防止造成早衰情況。要調節好土壤水分狀態以及營養供給,為小麥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條件,能夠起到增產作用。小麥葉施肥問題也是重點,做好麥葉養護確保其始終保持生長活力。此外,在孕穗期間,在噴灑碳酸二氫鉀溶液時可分2次進行,濃度控制在0.2%,促進有機物的合成,防范早衰與青桿。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
2.1 病蟲害防治原則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上需結合生物防治與農業防治的結合,此外,隨著人們綠色無公害認知的強化,小麥、蔬菜等化學農藥殘留備受人們關注,需減少化學農藥的噴灑,防止出現農藥殘留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危害,確保小麥成為綠色無公害、質量有保障的糧食作物。
2.2 農業防治技術
小麥病蟲害防治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內容。適合在夏季使用防治技術,配合做好田間管理,定期除草,將上一季度麥苗鏟除,到了秋季需要播種時,就可以采取人工方法將田間、溝邊的小麥全部清除,防治病蟲害源的傳播。能夠使小麥白粉病與銹病祛除,為小麥更加健康的生長創造條件。此外,要想在恰當的時候播種,就要避開旱季播種,這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具體來說應該避開九月中旬,這樣能夠使小麥患紋枯病以及銹病的幾率大大降低[2]。
2.3 物理法防治病蟲害
在應用物理病蟲害防治技術過程中,需配合使用人工鋤草與劃鋤相結合的方法,這樣能夠將田間雜草清除,還能幫助土壤內部空氣更加自然流通,保墑增溫,這也是小麥種植用戶經常采取的措施。針對田間的雜草,每年會以2~4m的速度生長到麥田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清除雜草將阻礙小麥正常生長,將使小麥單產量降低。
2.4 生物工程防治技術的應用
生物工程藥劑防治方法的優勢是能更加高效的滅殺病蟲,此過程不會產生抗藥性,因為生物藥劑中的活性成分存在于天然生態系統中,這樣將不會出現交叉性抗藥性。此外,可以使用昆蟲技術與農藥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主要方法就是利用昆蟲性激素藥劑阻止昆蟲正常交配,防止繁殖出過多的蟲卵。這種方法也不會產生抗藥性,并且無公害、無殘留,是生物工程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也是果蔬種植病蟲害防治的一種手段。化學防治則是針對銹病、紋枯病以及白粉病提出的一種防治方法,每566m2田間使用40g、20%濃度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將其兌水稀釋以后均勻噴灑到田間[3]。
3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小麥種植管理要點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了分析,可見,要想將小麥質量與單產提高就要采取科學、合理手段管理與防治病蟲害,實踐證明,充分發揮綜合性病蟲害防治方法配合田間管理能減少病害,更好的促進小麥生長。
參考文獻
[1] 栗健,岳耀杰,潘紅梅等.中國主要小麥種植區雨養條件下水分脅迫發生規律模擬[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5(1):105-112.
[2] 劉冬碧,陳瓊星,肖習明等.江漢平原棉花—小麥種植制氮磷肥料的合理分配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6):1302-1306.
[3] 林紅.試析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及綜合防治技術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