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在現代化的養殖廠中這種病發病率極高。一般染病后的豬仔表現為嘔吐、腹瀉、脫水等主要癥狀。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原理;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4
1 病發原理
1.1 發病根源
在養殖場中一般性的致病原因是由冠狀病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該病毒在顯微鏡下可以用肉眼觀察。處于哺乳初期的豬仔容易被第一種病毒感染。豬感染性胃腸炎則可以入侵任何時期的豬群。兩者病毒都會引起相應的并發癥。2種病毒病發癥狀和預防措施基本相同。
1.2 病原特性
病毒性的感染要從病原特點入手,抓住該病的致病原并且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相應癥狀分析該病不喜強烈紫外線照射。一般情況下高強度的紫外線照射會將其直接殺死。越是低溫的環境越有利于該病毒的長期生長存活。溫度越高越容易殺死該病毒。
1.3 流行特點
該病病發呈季節性發病。在入秋以后進入冬季時發病率極高。在此期間養殖場的豬群為主要傳播源。養殖場中的高密度飼養,豬舍潮濕不通風都會引起該病的發生。出生10d左右的小豬仔特別容易感染病毒,死亡率也特別的高。
1.4 發病時癥狀
在養殖場中,剛出生的豬仔發病率高潛伏期短。大豬仔發病時潛伏時間長。發病的豬仔沒有任何前兆,發病時伴有劇烈腹痛、腸道消化不良,豬的糞便呈黃色或者灰白色。發病幾天短時間內豬體迅速脫水。身體毛出現干枯凌亂,體重明顯干癟。10日齡以下仔豬一旦發病將死亡過半。已經死亡的豬仔被剖解以后,受損最為嚴重的是胃和腸道。胃內出現乳塊狀,胃膜充血,胃壁出現血點。小腸內出現細胞壁脫落,粘膜壞死。腸道潰爛等并發癥。個別豬嘔吐,在5~8d后腹瀉停止,極少死亡,但體重下降,常表現發育不良,成為僵豬。
1.5 診斷依據
診斷依據有:突然發病,在養殖廠之間傳播時間短,傳播速度快。大小豬仔都可感染此病;養殖場自身環境惡劣。豬舍潮濕寒冷,衛生不達標。寒冷的環境為病毒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最初其的病癥為腹瀉,同時豬仔伴有嘔吐等癥狀。出生10d左右的豬仔發病率極高,極易感染病毒。死亡率也是百分百。2a以上的豬仔得病后可以自己康復;感染此病的豬會出現腸道潰爛、胃里結塊。胃黏膜破損。胃腸道出現氣泡;科學的診斷是其治病的根源,所以,必須要用免疫熒光技術進行檢查。
2 防治措施
2.1 提早預防
2.1.1 養殖場豬舍要保持恒溫
一般情況下豬舍溫度保持在20℃為最為適宜的養殖環境。如果有母豬需要繁殖則需提前做好分娩前的準備。在寒冷的冬季,晝夜溫差特別大。所以豬舍應該采取相應的采暖措施。分娩的母豬應在干凈通透氣強的豬舍里。這樣不容易感染此病。保持通風,勤消毒,勤打掃、為養殖場打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在飼喂時飼料中要摻加含有抵抗力的藥劑。一般在進入冬季時,養殖場要加強防寒措施。保證豬舍的溫度適宜。
2.1.2 提高群體免疫力
從繁殖的母豬入手精心挑選豬的品種。在養殖場養殖過程中確保其飼料的安全。保證豬品種的優良繁殖。在入冬初期,養殖場養豬崽的養殖密度。對懷孕的豬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4mL/頭。
2.2 及早藥物治療
2.2.1 對由于得病而休克的豬仔
藥物治療方法是注射2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維生素C2g、肌肝500mg、ATP100mg、維生素B6200mg混合腹腔注射,連用數天直到飲食。大、中豬可選用20%葡萄糖注射液50~60mL、維生素c4~6g、肌肝1000mg、ATP500mg、維生素B6500mg、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mL混合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3d;當養殖場的豬出現反復發病時應該對其使用的藥物是:仔豬氨芐西林鈉1g、利巴韋林300mg、穿心蓮10mL;中豬氨芐西林鈉4g、利巴韋林500mg、穿心蓮20mL;大豬氨芐西林鈉8g、利巴韋林1000mg、穿心蓮30mL混合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d ;用重癥腹瀉停(主要成分乙酰甲喹)注射液,按每kg體重5~8mg;30%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仔豬3~5111L、中豬5~10mL、大豬10~20mL,分別肌注,每天1次,連用2~3d:內服痢菌凈粉、氟哌酸,按每kg體重0.5g,每天1次,連用3d;飲水可用下列配方: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粉100g加常水1000mL溶解后飲水。
3 結束語
從目前來看,養殖場的豬傳染性胃腸炎是傳染性極強。在養殖場中豬發病率明顯提高。這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程度的威脅。為了防治這種傳染病,要從根本入手切斷感染源,優化養殖環境,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免疫力,科學接種疫苗,做好一切防治措施。保證豬肉產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