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 李承靜
摘 要:鶴慶縣高寒山區地理氣候條件極其適應瑪卡的種植栽培。本文從營養土配制、育苗移栽、選地整地、田間管理等方面闡述瑪卡栽培技術。
關鍵詞:瑪卡;營養土配制;育苗移栽;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TQ3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8
瑪卡為十字花科獨行菜植物,別名甜菜根 。瑪卡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食品,也是具有多種神奇功效的藥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元素。 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內分泌,抗疲勞, 抗腫瘤等藥效。因而以瑪卡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各類保健品在歐美、日本等國際市場上迅速推廣,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近年來云南種植推廣瑪卡迅猛,在鶴慶縣山區,農民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其中,草海鎮馬廠村委會屬高寒山區,其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極其適宜瑪卡的種植栽培(海拔3000m,年降雨量1267mm,寒溫帶氣候,常年種植作物為馬鈴薯、中藥材),隨著瑪卡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部分農民拿出一部分土地開始種植瑪卡,今年種植面積已達200hm2,瑪卡為高寒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條新路子。其栽培技術如下:
1 育 苗
1.1 營養土配制
采用當地的山基土和富含有機質的草煤土相混合制作而成。山基土和草煤土事先進行晾曬,干燥后用機器粉碎,如果有干羊糞(山區養羊戶多),也一同進行粉碎,最后按6:4比例(草煤土:山基土)進行混合拌勻,細羊糞或復合肥摻少許拌入其中。
1.2 種子處理
選取飽滿、有光澤的種子,播前用25~30℃溫水浸種24h,晾干水分后備用。
1.3 塑盤裝土、播種
將拌好的營養土裝入塑料軟盤,壓實整平,送入塑料大棚內整齊擺放,按每盤播種量9g,稱種與細營養土拌勻后進行撒播,播完后進行噴灌,澆足底水。播期5~6月。
1.4 苗期管理
播種后每天早晚各澆1次水,采用噴灌,5~7d左右開始出苗。大棚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溫度過高時要及時通風,防止高溫對苗的傷害,小苗生長1個月后,拆除塑料布,拉遮陽網煉苗,10d后,拆除遮陽網,進行露天煉苗。苗期應注意澆水除草,噴施多菌靈和敵殺死防治病蟲。
2 整地栽種
2.1 整地
選擇前茬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肥力一般的砂壤土,栽前翻耕2次,最后一次翻耕前,施腐熟農家肥1000~1500kg/667m2作基肥均勻撒在地表,翻耕時埋入土水,耙平后按1.2m寬開溝理墑待栽。
2.2 移栽
7月中旬~8月上旬,10片左右真葉時,采用拉線挖塘移栽,株行距30cm×30cm或25cm×25cm,每塘1株,密度控制在7500~10000株/667m2,澆透定根水。
2.3 田間管理
瑪卡生長高峰期,正是雜草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中耕除草是管理的關鍵,一般視雜草長勢進行薅除3~4次,以人工拔除為主,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
追肥結合除草,雜草拔除后,即時進行追肥,一般施復合肥10~15kg/667m2,或追施粉碎后的油餅,一般根據瑪卡苗的長勢追肥2~3次。
瑪卡大田生長期間,正值當地雨季高峰期,因此不必要進行人工澆灌,相反要及時做好排水防澇工作,防止病蟲害發生。
由于當地海拔高,氣溫低,瑪卡大田期病蟲害極少發生,農戶一般不進行病蟲防治。
3 采收與留種
3.1 采收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大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肉質根已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獲。收獲時注意不要損傷根部,人工采收后,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須根,用水清洗干凈,放在陽光下晾曬干水分,即可直接出售給收購商。
3.2 留種
將收獲后的瑪卡植株,剪去上部葉片和須根,保留肥大圓純的根部作種株,在采收結束后即可種植(11月下旬~12月下旬),選擇肥力較好的田塊,施農家肥理溝種植,株距20cm,行距30cm,栽時壓緊土,不宜栽深,定植后澆透定根水,上面覆蓋一層松針,以減少冬天水分蒸發和躲避強霜凍。
翌年5月,待籽粒成熟飽滿時,即可采收種子。中間無需追肥和灌水。
作者簡介:柳紅,女,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