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劉文會 李建生
摘 要:近些年來,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導致農業人才缺乏,整體素質下降,為此國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意在解決未來農業生產中的誰種地、如何種的問題,為現代農業的目標提供人才基礎,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農民,也不同于兼業農民,其成長過程需要特定的環境,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新型職農民培育工程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長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2
1 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
1.1 從職業意義看
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具備傳統農民的基本條件,是在農村長期居住,以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為職業的新一代農業勞動者,要符合占有或者長期使用一定量的生產性耕地,終身以農業為職業,主要以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為收入來源,同時要長期定居在農村,這些基本條件都是符合農民的特征的。
1.2 從社會地位上看
新型職業農民除了具備傳統農民的一些基本特征外,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還有些不同,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的主體,其生產、經營、服務等行為都與市場緊密相聯,通過滿足市場需求而進行農業行為,盡可能使收入最大化,所以一般收入都較高,擺脫農民是貧窮的代名詞;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穩定性,基本都以農民為終身職業,由于收入高而且相對穩定,所以能促使新生代農民也以職業農民為選擇目標,使農業生產后繼有人;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不斷上升,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不再代表貧窮和落后。
1.3 從基本素質上看
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農民,是一群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具備現代知識的新型農民隊伍。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感,具備現代思維,其所從事的農業生產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都有責任擔當。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社會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夠有效完成,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在政策、制度、資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營造利于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環境。
2.1 確立土地流轉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土地分散經營,這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相對于集體生產無疑是比較先進行生產方式,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促進了我國農業的進步和發展,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農業生產中大型先進農機具的推廣,這種分散經營的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成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制約,一些大型農機具無法普及,在能耗、環保及農業標準化實施等方面都表現了一些弊端。所以國家要在土地承包制度上加以完善,確定土地承包關系,合理流通,實行土地流轉,這樣才能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為職業農民提供存在和發展的環境。
2.2 充分的社會尊重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但農民的地位卻始終處于低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更加劇了貧富的差距,農民收入少、文化低,在社會上農民長期是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也常常成為被歧視的對象,盡管近些年國家實行惠民政策,農民的日子比過去大有好轉,但仍然難以徹底改變農民貧窮的形象,雖然人口流動給農民帶來了進城的機會,但多數農民在城市所從事的都是臟累的工作,為城市建設貢獻了青春和汗水,但社會對農民的尊重度并沒有提高。這對于新型農民的成長十分不利。
2.3 系統的學習條件
新型職業農民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要逐步培育才能完成這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專門的教育培養。國家要通過政策明確、制度設定、方案規劃確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實施,從青少年抓起,進行全面的農業教育,強化系統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片面的學習農業知識。這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來完成實施,培訓機構要根據職業農民的需求及市場的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職業農民的素質及技術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培訓和教育。
2.4 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要以傳統農民為主進行培育,選擇一些具備一定文化素質、創新思維及市場意識的農民進行培訓,也要重視新生代農民的教育;也要鼓勵城鎮人才到農村經營、服務、管理,從而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完成人才的雙向流動。營造新型職業農民來源的多元化的良好流動環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較大的成長空間。鼓勵農村人才到城鎮經營,也支持致力于從事農業的人才到農村創業,農業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李秀云,大專,榆樹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