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業務的迅速開展,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開展內部信用合作是解決合作社資金困難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合作社內部融資的一個成功嘗試。本文以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梳理總結當前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成效與困難,提出相應對策,為緩解合作社資金匱乏和由此引起的生產停滯作出積極努力。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信用合作;成效;困難;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8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提出支持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國家農業、銀監會等部委和部分省份也紛紛出臺關于支持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指導意見和管理辦法,對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給予了高度重視。目前由于合作社信用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踐中認識也比較模糊,本文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的成效、困難及對策進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的成效顯著
1.1 增加了成員的收入
合作社通過開展信用合作,幫助成員購建豬舍和雞舍,引進畜禽仔種,采購生產資料和獸藥,帶動社員發展畜禽養殖,增加了收益,比非社員年純收入增加20%。
1.2 帶動了當地養殖業的發展
2008年以來,文安縣蘇和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業從無到有,再到初具規模,是與合作社持續的向成員放款提供資金支持密不可分的,目前累計放款總額34萬元,建設養殖小區約3萬m2,推動了當地養殖產業的發展。
1.3 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合作社通過開展信用合作業務,實行五戶聯保,增加了成員相互之間的信任度,增進了感情。不僅是在生產經營上遇到困難相互幫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他成員也會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促進了合作社的內部和諧。
2 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的困難
2.1 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對信用合作政策認識不充分
由于大部分合作社理事長年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對國家指導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相關政策不關注、不熟悉、不掌握,導致其開展信用合作業務時畏手畏腳,并操作不順、多有波折。
2.2 農民合作社資金匱乏
合作社由于出資少、經濟實力弱,以致生產發展受到了很大制約。又因為合作社可以作為抵押物的固定資產很少,不能從商業銀行貸款,最終導致大部分合作社存在經營規模小、資金積累不足等問題。
2.3 地方立法上存在空白
有些省份如遼寧省、江蘇省已經出臺了關于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的相關法規,明確了成立資金互助社和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業務應具備的條件以及報批程序。而河北省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出臺比較權威的法律法規,只是省金融部門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文件規定。
2.4 日常監管存在空白
國家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只是對其審批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允許開展內部信用合作的農民合作社進行監管。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9條規定,農業部門對農民合作社只有指導、扶持和服務的職能,沒有監督職能。所以一些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業務,并沒有經過銀監會審批,具體由誰來進行日常監管,國家現在沒有明確。
3 措 施
3.1 明確日常監管部門
國家應盡快出臺文件,明確農民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的日常監管部門,對如何界定內部信用合作,如何進行日常的指導與服務,發現非法集資苗頭,如何進行分類處置等職責,都要寫清楚。
3.2 加快助農擔保貸款工作進度
由政府金融主管部門牽頭,組織財政、人民銀行、農業等相關部門,聯合信譽較好的涉農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微小銀行、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組成工作組,對由農業部門推薦的優秀合作社,進行統一審核,信用評級,對有發展前景的合作社,特別是合作社負責人比較認真負責、踏實肯干的,應優先考慮給以擔保貸款支持。
3.3 開展試點,示范帶動
由政府牽頭組織銀監會、財政、農業等相關部門,遴選出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合作社作為試點,以“限于成員內部、服務產業發展、對內不對外、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風險可掌控”為基本原則,指導與規范其開展內部信用合作,達到提綱挈領、以點帶面的效果。
4 結 論
綜上所述,農民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雖然過程曲折,但前途光明。只要嚴格遵守開展信用合作的“六項原則”和國家相關政策,始終堅持維護社員利益這一宗旨,積極穩妥的推進信用合作業務,一定能有效促進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解決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照新.甄別“真偽”信用合作促進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4(9).
作者簡介:王仁雪(1978.12-),女,天津靜海人,本科,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