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許曉明 鄧小芳 劉智慧
摘 要:本文通過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和成因的分析,進而對病蟲害的綜合治理策略進行了闡述,從而科學防控森林病蟲害,更好的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生物防治;生態控制
中圖分類號:S4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53
雖然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仍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相當于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僅占我國面積的12%。全國人均占有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是世界的1/8。近年來,全國森林病害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每年發生面積在870萬hm2以上,造成木材生長量減少1700多萬m3,經濟損失超過880億元,堪稱“不冒煙的森林火災”。
1 森林病蟲害發生特點及成因
1.1 森林病蟲害發生特點
森林病蟲害種類多,危害面積大,分布范圍廣,且呈遞增趨勢。我國是世界上森林病蟲害種類較多且發生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F有森林病蟲害8000多種,嚴重危害的有200多種,危害面積從建國初期的年均320萬hm2,到“十一五”期間的年均0.11億hm2,病蟲害分布遍布全國,現在的發生面積和發生率仍每年呈偏重偏升的發生態勢。
1.2 森林病蟲害的成災原因
1.2.1 人工林比重加大且人工林栽植單一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和木材的需要,導致大量栽植人工純林,天然林比重逐漸減小,生物多樣性也逐漸被破壞,加上這種單一結構的林地極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一旦侵害,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面積的災害且防治起來難度極大。
1.2.2 盲目引種,沒有適地適樹
每一個樹種都有其適應的生長范圍。超越了它的適合生長區域,便不能正常生長使得其生長勢逐漸減弱造成病蟲害。近年來國內外的先進引種技術使得“南樹北種”,“外樹內種”等現象逐漸流行,由于盲目的引種,不僅由于不適應的生長范圍讓感病的危險性加大,且容易帶來外來入侵物種。
1.2.3 缺乏必要的經營管理
有些林場,或者飛播林區,初植密度過大,每667m2立木密度達5、6千株,林分很快郁閉,沒有保持適當的造林密度,加上經營管理跟不上,不能及時合理的間撫育伐,就會造成林地通風透光較差,幼樹營養狀況不良,很難抵御病蟲害。一旦造成病蟲害,即使再好的藥劑,也于事無補,終將造成嚴重的損失。
2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策略
2.1 綜合治理的概念
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點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經濟、有效、適用的原則,因事因地制宜,合理的運用生物、物理、機械和化學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態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2 綜合治理的措施
2.2.1 加強植物檢疫,特別是產地檢疫
從源頭上防止病蟲害侵害森林。植物檢疫是國內外一種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限制危險性病蟲害人為傳播的措施。保障了林業生產的安全發展。把好植物檢疫關必須加強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讓人民群眾從觀念上主動遵守檢疫的法規條例,理解并支持檢疫工作人員,才能保障植物檢疫的順利進行,從而有效的防止病蟲害的傳播。
2.2.2 堅持生態防治,建立自然生態的營林體系
在保護好現有林地的條件下,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提倡良種壯苗,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等各種現代化手段獲得抗蟲林木,積極營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樣性,實施林業工程中,要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每一個生產環節,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高造林質量從而加強林木自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2.2.3 強化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
從而和防治有效的結合起來達到科學及時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基礎,只有全面、準確、及時的掌握當地的病蟲害情況,才能早發現、早處理病蟲害,阻斷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避免發生重大的森林病蟲害。
2.2.4 森防工作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指導
要堅持科學防治,改進防治手段,拓寬防治途徑,提倡使用無公害農藥,植物源農藥,積極運用生物防治。利用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積極主動的運用天敵防治病蟲害,從而適應病蟲害防治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2.2.5 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需要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建立社會和個人多層次、多渠道投入的機制,以籌集更多的資金作為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后備力量。
以往防治森林病蟲害就是要將害蟲和病原微生物完全殺死。而今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森林病蟲害,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對于這些病蟲害要側重于調節,做到有病有蟲不成災,只要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遵循創新防治,協調防治,綠色防治的原則,做到群防群治,統防統治,達到科學防控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害,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守思.我國森林病蟲害概況及對策[J].災害學,1988(4):4.
作者簡介:張凱(1987-),男,河南省鶴壁市人,助理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