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紅松的主要病害,包括紅松皰銹病、紅松根朽病和紅松爛皮病,總結了分布規律、主要癥狀和病原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防治策略,以便為林業基層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松;紅松皰銹病;紅松爛皮病;紅松根朽病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69
1 紅松皰銹病
紅松皰銹病是紅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危險性病害,屬于國家林業局發布的14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紅松皰銹病病原菌為茶藨子柱銹菌(Cronartium ribicola),紅松皰銹病主要癥狀表現為發病初期,樹皮變軟腫脹,后樹皮開裂,形成黃色孢囊,后期發病部位壞死,導致發病部位上部枝條死亡。在林地上陡下緩,土壤潮濕排水不良等立地條件不好地帶,病害較重。對于紅松皰銹病的防治,要做好檢疫工作,包括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建立檢疫性種苗繁育基地,在基地周圍清除茶藨子和馬先蒿等轉主寄主。對于調運檢疫,嚴格遵守松皰銹病的檢疫方法和規程,檢查植株活體表面是否有黃色銹孢子器或銹孢子粉,發現病株及時銷毀;做好紅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營林措施,包括修枝、鏟除轉主寄主、加強幼林撫育等。其中修枝是松皰銹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病原物的生物量;化學防治主要采取藥物涂干的方法,在春季銹孢子飛散之前,使用松焦油、粉銹寧等結合凡士林進行涂干;生物防治是近年來提出的生態控制技術概念,通過重寄生菌的分離鑒定和菌劑適用,如木霉菌、鏈格孢菌等對紅松皰銹病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
2 紅松根朽病
根朽病是世界著名的傳染性病害,是紅松重要病害之一。由蜜環菌(Arimillariella mellea)引起,發病率在30%左右。根朽病主要發生在干基部和根部,危害速度與樹木的年齡和生長狀況相關,幼齡林感病后2~3a即死亡。紅松根朽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植株生長受到影響,樹冠稀疏,樹干基部腫大后期伴隨流脂。病原菌的典型特征是形成根狀菌索,如向木質部發展可導致白腐。在陰坡和雨季等高濕環境易引發根朽病發生。對于根朽病的防治,清除伐根是有效減少病害發生的措施,蜜環菌傾向于在新的伐根上生長,因此在紅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應將病樹的伐根挖除,其他樹種的伐根也應同時清除,對伐根采取火燒或化學藥物處理,以免病原菌二次感染;蜜環菌屬于野生食用菌,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因此在8~9月份,采收蜜環菌子實體,防治孢子擴散,在有效控制病害擴散的同時,可收到一定的經濟收益;對于發病植株,可采取化學藥劑灌根處理,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敵克松等對感病紅松根部進行澆灌,并做好周邊的土壤消毒,對根朽病的發生擴散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如果伐根無法及時清除,可接種生防菌如大伏革菌、木霉菌等,通過接種占領生態位,降低蜜環菌侵染幾率,可減少根朽病的發生。
3 紅松爛皮病
紅松爛皮病是一種枝干部傳染病。紅松爛皮病在紅松人工林發病率在30%~60%之間,嚴重的林分達到80%,形成成片幼林枯死現象。病原菌為鐵銹薄盤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紅松爛皮病在人工幼林發生嚴重,純林比混交林發病重,郁閉度越高發病越重,陰坡比陽坡發病重,林冠中層輪枝密度大的比上、下層林冠發病重。紅松爛皮病菌是森林習居菌,在常態下生長在樹木的側枝上,郁閉度較大時可促進整枝,但樹勢生長衰弱后可導致樹體死亡。對于紅松爛皮病的防治,根據病原菌的生態習性,加強人工林尤其是幼齡林的森林撫育是有效控制病害發生的措施,合理整枝,清除枯立木和病樹,當幼齡林郁閉后,要及時間伐透光,增強樹勢;在經費預算允許條件下,制定防治計劃,在幼林內噴灑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
綜上所述,紅松由于其用途廣泛,在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造林廣泛,加之大小興安嶺的紅松人工林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加強紅松主要病害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紅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進行了簡述,以期望為林業工作者提供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 賈云,陳忠東,張利民等. 人工紅松林皰銹病的調查研究[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0(03): 43-47.
[2] 王玉婷,徐華東,王立海等. 小興安嶺天然林紅松活立木腐朽率的調查研究[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5(08): 97-104.
[3] 魏作全,黃桂菊,黎明等. 紅松爛皮病病原鑒定及致病性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0(02): 115-118.
作者簡介:顧世林(1986-),男,遼寧鳳城人,遼寧省鳳城市賽馬林場,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經營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