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華
摘 要:本文以烤煙生產技術及供需的要素進行探討分析。烤煙種植的地區分布及集中度變化,發展情況對烤煙成本以及影響烤煙種植與產出的因素分析,我國烤煙生產的穩定發展措施等方面進行一些大概的闡述。研究烤煙生產的技術及效益,對提高土地利用率、化工、印刷包裝等行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烤煙生產;技術效率;市場效應
中圖分類號:TS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6
1 烤煙發展概述
烤煙具有投資省、見效快、周期短、稅利高等優點。我國在1983年就建立煙草的專賣制度,后來一度因為某些地區的短缺情況,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出現,禁止地區的烤煙外銷。到了1998年,國家煙草局采取了新的烤煙生產制度,推行烤煙的計劃性種植,引進市場化的管理并且嚴格控制烤煙的采購渠道。我國烤煙生產有2大問題:生產發展不穩定。基本上是10a為一個大周期或一個跳躍式大反復。每次起落,都為卷煙工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煙葉品質差,煙葉類型關系不合理,品種等級結構不適應,內在化學成分不協調,國際貿易市場不歡迎。上等煙葉缺少,中等煙葉供不應求,下低檔煙葉滯銷積壓,占用資金,周轉不良。出現上述2大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響因素較多,也比較復雜,涉及有關政策、管理、技術、物資等,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經過煙草行業幾年的整頓,2015年,煙草行業實現稅利總額11436億元;上繳財政總額10950億元, “十二五”期間,煙草行業累計實現稅利47680億元,累計上繳財政41323億元。烤煙移栽面積107.33萬hm2,全年烤煙收購總量4400萬擔左右。全年烤煙收購均價27元/kg,煙農總收入685億元;煙農戶均收入4.49萬元,種煙每667m2均收入4124元;煙葉稅130億元。煙草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煙草種植已經成為我國貧困地區農民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
2 對烤煙成本以及影響烤煙種植與產出的因素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用工成本快速上升。與糧食作物相比,煙葉種植用工量較大,是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用工平均水平的4倍。對于黃淮流域和東北的平原地區,采用機械化作業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而煙葉生產需要人力生產,無法大規模使用機械。北方平原地區糧食種植逐漸擠出了煙葉種植。
煙葉種植呈現經濟學中的邊際產量遞減規律,在其他投入因素恒定的情況下,隨著播種面積的增加,烤煙產量也會隨之增加,大約在1:0.82的比例,呈現出一種烤煙的總產量隨著物質費用的增加而減少的狀態。
3 烤煙種植區的集中度變化
近年來,烤煙生產的集中度逐年提高。煙葉生產集中在西南煙區和中南煙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河南成為我國主要煙葉生產省份,烤煙總產量已經達到了所有省份綜合的80%以上。北方煙區和黃淮煙區已經逐漸退出烤煙生產的主舞臺,北方煙葉傳統產地因地處平原,適宜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生產以降低成本,煙葉種植在西南地區的山區地帶擁有明顯的相對比較優勢。烤煙種植、產出的總體格局已經發生變化。
4 我國烤煙生產的穩定發展措施
4.1 嚴格控制烤煙的種植與生產
烤煙是一種特殊的原料,用途單一,適度的種植生產十分的重要。要做好宏觀調控,對烤煙的種植、產出乃至收購都要進行控制。
4.2 烤煙行業集中度的提高與應對
我國目前的烤煙生產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烤煙行業的集中度也逐年有所提高。目前我國的煙草生產種植的主力在南方。就烤煙的生產種植來講,南方地區在地域、氣候等要比北方地區更有優勢。
4.3 加大機器設備的利用率,改良煙葉品種提高煙葉品質
農業上的機器運用越來越廣泛,相比較人類的勞動力,顯然機器的工作效率更高。在移栽,采收、烘烤等環節,對勞動量的要求量極大,費時費力,如果采用機器設備,市場化的運作,機械化的操作,將會及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成本。改良煙葉品種,增加上等煙葉的比重,減少下等煙葉的比率,以減害降焦為目標提高煙葉品質。
5 結 語
我國目前的烤煙種植仍然面對很多難題。在種植上,提高燃料、肥料的利用率,減少烤煙種植成本,對于一些種植中的工序采用機器化的操作,推動機器的使用率。改變靠外延粗放式生產向走內涵集約式生產轉變提高生產效率。按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通過價格機制配置資源,實現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供求平衡。最終得以提高我國烤煙生產的技術及供需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袁慶祿,蔣中一.我國烤煙生產的技術效率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03):79-88.
[2] 蘇新宏,蔡憲杰,張冬平.我國烤煙生產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0(03):67-71.
[3] 李燦華,田偉.基于SFA的中國烤煙生產技術效率分析[J]. 湖南商學院學報,2010(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