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剛 陳晨
摘 要:長盛川湖北青磚茶是黑茶中一個代表性的茶品,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因其獨特的品質,在中國茶業中迅速崛起,并且于2015年開始再次讓世界矚目。究其原因,是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卓越的品質讓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經久不衰。而鄂西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賦予了長盛川不一樣的品質內涵。
關鍵詞:湖北青磚茶;原料;原產地;鄂西南茶區
中圖分類號:S3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24
1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發展歷程以及產地變遷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技藝目前主要在湖北省宜昌市的伍家崗區。其最早的制作技藝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間,距今有640多年的歷史。其分布有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
漢魏時期,鄂西南地區(“荊巴間”)就有制作和飲用餅茶(即磚茶)的風習。宋代以后,峽州、鄂州等地開始出現餅茶生產和交易。明朝初年,自明太祖朱元璋實行九邊屯田制開始,邊疆的茶馬互市貿易日漸繁榮,何氏家族在最初的茶葉貿易中獲利,并開始發展壯大。明朝初期,何氏家族為方便運輸,首制圓柱形帽盒茶,是為磚茶的雛形。
清末民初,由于印度等國茶葉興起,逐漸取代中國茶在歐美的市場,加之俄、英商滲入,用鐵制螺旋式的“洋榨”代替“牛皮榨”,所制茶磚成本低。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生產不斷萎縮??箲饡r期,鄂南長盛川茶莊毀于戰火;宜昌長盛川茶莊店面雖然被毀,但其生產依舊持續。解放后,由于公私合營,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劃歸國家統一生產,沿用“川”字商標。
20世紀80年代,國家逐步恢復建立了20多家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加工企業,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傳人何氏建字輩兄弟在茶莊故地之一湖北宜昌開始著手恢復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的傳統制作工藝。經過精心準備,2013年在宜昌正式成立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研究傳承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傳統制作技藝,并建立茶葉基地和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生產企業——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生產擴大到鄂西南及周邊地區。
2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的品質特征
根據2015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的檢驗報告顯示,水浸出物的含量為30.6%,比國家標準高出9.6個百分點。茶水浸出物的主要成分為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茶色素、兒茶素、可溶性糖類物質及茶多糖、維生素等物質。一般來說,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成品茶品質越好。青磚茶的硒含量在0.89~3.06mg/kg,硒含量高于一般的黑茶。維生素c含量為53.4mg/kg,游離氨基酸總量為4.09%,茶多糖含量為7.89% 。
較高的茶水浸出物和游離的氨基酸造就了長盛川青磚茶湯色紅亮,陳香濃郁,回甘明顯的品質特點。同時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的營養物質含量均高于普通青磚茶。
3 制作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原料的獨特性
傳統的長盛川湖北青磚茶里茶是鮮葉經殺青、揉捻、渥堆、曬干而制成。青磚茶原料一般分成3個級別,鮮葉采割標準通常按莖梗皮色劃分。一級茶以青梗為主,基部稍帶紅梗。二級茶以紅梗為主,頂部稍帶青梗。三級茶為當年生紅梗,不帶麻梗。
由此可見,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在制作過程中,是有一定的茶梗含量的,茶梗對茶葉制作和泡出的口感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朝屠隆《茶箋》載:“采茶不必太細,細則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須谷雨前后,覓成葉帶微綠而園且厚老為尚?!背墒熘~盡管有些苦澀成分,但整枝內含成分并不比幼嫩的一芽一二葉低,且根據茶學專家的研究,采摘的嫩莖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香氣物質、茶多糖,其含量遠大于茶葉中的含量。氨基酸是一種重要的滋味物質,在茶湯中起著鮮、甜滋味的主體和調合作用,同時對茶葉香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嫩梗中的氨基酸含量比芽葉多,特別是其中的茶氨酸,嫩梗的含量比芽葉高1~3倍。這主要是由于茶氨酸在根部合成,經木質部輸送到地上部分之后,產生谷氨酸參與茶樹氮代謝;在新梢中積累,所以嫩梗中氨基酸(特別是茶氨酸)含量高。
此外長盛川湖北青磚茶陳香濃郁的特點在于茶磚茶梗中含有相當數量的香氣物質,茶葉香氣物質主要在茶梗和嫩葉的主脈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葉。莖梗中的維管束是養分和香氣的主要輸導組織,所含物質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香氣從梗中隨水分蒸發轉移到葉中,這些物質轉移到葉片后與葉片的有效物質結合轉化形成更高更濃的香味品質。
4 鄂西南富硒茶區獨特的自然環境
鄂西南地區屬中緯度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山河交錯,高低懸殊,導致光、熱、水的再分配,構成了錯綜復雜的氣候和豐富多彩的氣候資源,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溫度隨地勢的增高逐漸降低,濕度逐漸增大,氣候與地勢具有立體相關性。年平均氣溫16℃左右,無霜期282d,年日照時數1300h,相對濕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mm,其中66%以上集中于5~8月,日降雨量極值達227.5mm,7月中旬~8月上旬常出現伏旱。地區低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多風小,無霜期長;高山夏季溫和,冬季較冷,春遲秋早,潮濕多雨;高山無霜期短,冷涼濕潤,特別在海拔1600m以上的地帶,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多霧寒冷。高低冷暖懸殊,差異明顯,每年春季,在一些地方可見“山下桃花山上雪”的自然景觀。同時地處湘、鄂、川、黔邊界崇山峻嶺中的鄂西南地區硒礦儲量位居世界第一。
5 鄂西南獨特的自然環境對長盛川湖北青磚茶茶葉的影響
5.1 較高海拔讓茶葉更香,苦澀味較低
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長盛川的獨特的品質,長盛川的茶樹鮮葉主要采用海拔600~1200m的高山茶樹鮮葉海拔較高的茶區,一般氣候溫和,日照短,晝夜溫差較大,云霧彌漫,雨量充沛,土壤理化性能好,腐殖質含量較高。高海拔山地茶園,日光中的藍、紫光較強,有利于新梢中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等成分的合成,促進茶葉芳香物質的形成積累及其鮮爽滋味的形成和香氣的提高。高海拔山區,晝夜溫差大,茶樹消耗物質少,有效物質積累多,特別有利于鮮葉中含氮化合物和某芳香物質的形成積累,氨基酸、茶氨酸含量較高,呈清香型的戊烯醇、乙烯醇形成較多,而具苦澀味較重的茶多酚含量較低。
此外,海拔較高茶區,茶樹纖維素合成速度較為緩慢,鮮葉的持嫩性增強,此為優質茶品質形成也奠定了基礎。
5.2 獨特的氣候讓茶葉持嫩性更強,氨基酸含量更高
茶樹生長要求是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多云霧、少日照。溫度決定著茶樹酶的活性,進而又影響到茶葉營養物質的轉化和積累,不同氣溫條件下的茶葉原料,即鮮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等茶葉品質營養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樣。
此外,地區地處武陵山脈,海拔較高,雨量充沛。茶樹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化合物縮合會發生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這樣,可使茶葉原料鮮葉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鮮嫩而不粗老。同時,充沛的雨水還能促進茶樹的氮代謝,使鮮葉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這些,對保持茶葉嫩度和提高茶葉滋味都是有利的。
5.3 較高的植被覆蓋率形成漫散射光茶葉更茁壯
茶樹雖然需要一定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但以弱光照為宜,尤其需要有較多的漫射光。茶樹在漫射光多的條件下生育,從而給有機體的生化變化帶來影響,特別是使含氮化合物增加,這對改善茶葉的品質十分有利。山地陽坡有樹木蔭蔽的茶園,其茶葉品質最佳。陸羽茶經認為,茶生長于“陽崖陰林”,“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鄂西南地區雖然海拔較高,但是植被豐富,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云霧較多,形成較多的漫散射光區域,茶葉品質優異。
5.4 富硒土壤孕育富硒茶葉
地處湘、鄂、川、黔邊界崇山峻嶺中的鄂西南地區硒礦儲量位居世界第一。硒是人體中14種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但硒的分布極不均勻,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硒,我國也有70%的縣屬缺硒地區。鄂西南地區土壤富硒,生長在此地的茶樹,從土壤中吸收硒元素,茶葉中的硒多為有機硒,其生物利用率高于無機硒。茶硒浸出率為25%~40%,飲茶可使人們能主動而又不間斷攝取適量硒。飲茶可使人們能主動而又不間斷攝取適量硒。近幾年第四軍醫大學又研究了富硒茶的抗癌作用,發現對喉癌細胞抑制率為30.2—67.7,表明茶葉中的硒有較好的生物營養價值。
5.5 高海拔降低了病蟲害,保證了茶葉的綠色和健康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選用海拔600~1200m的茶樹鮮葉為原料。高山地區,人跡罕至,空氣狀況良好,幾乎沒有污染,茶樹憑借自身的抵御能力,少有病蟲害的干擾。
鄂西南優越的環境賦予了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卓越的品質內涵。在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發展的600a的漫長歷史中,青磚茶的形態一直在改變,近年來在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的技術改良和革新下,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的品質又有了新的突破。在鄂西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以及新的科技的影響下,長盛川湖北青磚茶這一古老的茶品將在新時代迸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期貨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 翁蔚.白堃元中國富硒茶研究現狀及其開發利用[J].茶葉,2005(01).
[3] 汪智慧,龔加順,郭向華.茶樹硒營養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00(01).
[4] 方興漢,沈星榮.硒對茶樹生長及物質代謝的影響[J].中國茶葉,1992(02).
[5] 李永菊.龐曉莉.司輝清.高山云霧出好茶——淺談茶葉品質與環境條件的關系[J].茶業通報,2006(03).
[6] 周建軍.重走萬里茶道[M].2015.
[7] 何建剛,彭紅衛.長盛川賦[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