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薇
摘 要 免費師范教育的重新施行,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包括其歷史發展的研究。通過梳理免費師范教育改革背景的四個發展階段及存在的師范教育質量下降、教師待遇與地位不高、各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和師范教育弱化的問題,可以更好地了解免費師范教育的發展過程和對其進行改革有著必要性,這些對免費師范教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免費師范教育 歷史梳理 改革背景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02
Free Norm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form Background Research
CUI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Abstract Reintroduction of free teacher education,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conduct studies,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mbing through free teachers education reform in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s' pay and status is not high, unev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weakening problem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teacher education its reform process, and this is important to study free normal education.
Key words free normal education; history combing; reform background
1 免費師范教育改革背景的歷史梳理
免費師范教育從首次實行至今已經歷了一百多年。在2007年對其進行改革之前,它的發展在我國近現代史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 中國近代免費師范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1896年12月,盛宣懷獲準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他著手先籌設南洋公學師范院,招考學生40名,于1897年4月正式開學,①這是中國師范教育的開端。“中國師范教育創建時,就吸收了國外有效做法,規定師范生享受公費待遇和畢業生效力教育義務”,②以此吸引貧苦優秀學子從教。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第一次以國家政策的形式規定了給予師范生免費接受教育的待遇。《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指出,學習期間實行官費,“初級師范學堂經費,當就各地籌款備用,師范學生毋庸納費”。③《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中也有相似的規定。學生在享受免費師范教育的同時,也要履行一定的義務。比如《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規定,“師范畢業生有從事小學堂教員之義務,年限為完全科6年(私費生3年),簡易科3年(私費生2年)。”④
免費師范教育在民國初期得到進一步發展。1912年下發的《師范教育令》指出,“師范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免交納學費,并由本學校酌給校內必要費用”,⑤這推動了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但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免費師范教育逐漸走向衰敗。1922年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取消了師范生的公費待遇。之后,我國的師范院校開始并入綜合大學,不再具有獨立性。直到1932年,《關于教育之決議案》明確提出師范學校應單獨設立,免費師范教育逐漸恢復。接著,中國進入抗日戰爭時期,師范教育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為了促進師范教育的發展,政府后來又頒布了《師范學院規程》、《全國師范學校學生公費實施辦法》,指出免收師范生的學雜費,此外還給他們提供補助,并縮減了他們的任教年限。
1.2 新中國成立后免費師范教育的興廢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歷經曲折。在1950年頒布的《北京師范大學暫行規程》里,對師范生的入學條件和他們所享受的包括助學金和畢業分配等待遇作了明確規定。1951年出臺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以及1952年出臺的《中等師范學校暫行規程(草案)》和《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草案)》,將綜合性大學的師范學院獨立出來,成立師范院校,而師范生繼續享受免費和助學金待遇。這一時期,國家對高等師范院校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使得師資隊伍和學校硬件設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免費師范教育迅速發展。雖然1955年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一般學生人民助學金實施辦法》將享受助學金的學生的范圍由全部學生縮改為部分學生,但師范大學學生仍全部享受助學金政策。不過到了1966年,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師范教育基本停滯。
1.3 改革開放后免費師范教育的全面施行
這一時期的免費師范教育發展最快。1977年頒布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學生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辦法》指出,研究生、高等師范、中等師范、護士、藝術、體育和采煤等專業的學生全都按百分之百的比例享受助學金。1978年,國家再次強調所有的師范生都享有助學金。頒布于1983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科學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拓寬了助學金的使用范圍,助學金不再僅僅用于助學和伙食的保障上,還可以用于給學生頒發獎學金和資助學生出國等。之后,我國繼續大力發展師范教育。1986年的《義務教育法》對師范教育的加強工作進行了強調,明確指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使師范教育得以更好的發展。1996年,頒布了《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師范專業學生免繳學費,并享受助學金,但畢業后要有五年任教服務期。
1.4 部分收費后免費師范教育的逐步取消
自1997年起,我國的大學普遍實行擴招。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高校在收費上進行了制度改革,同時,高等師范院校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型。《關于2000 年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規定,高等師范院校要逐步按國家的相關規定對學生踐行收費制度。為響應國家號召,許多師范大學開始對師范生收取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學費。高校收取學費的標準應依據學生的日常花銷、當地的經濟發展等具體情況來決定。隨著制度的施行,免費師范教育逐步取消。對師范生和非師范生實行并軌招生的政策于2001年正式在北京師范大學施行。自2003年起,我國的高等師范院校開始普遍實行并軌政策,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中止,高等教育全面收費的時代到來了,師范生自此不再享有之前的各種特殊待遇。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宣告了免費師范教育在我國再一次被取消,這在某種層面抑制了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
2 免費師范教育改革背景的問題分析
在實行免費師范教育改革時,免費師范教育呈現出的問題主要是在師范教育質量下降、教師待遇與地位、各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和師范教育嚴重弱化等四方面。
2.1 教師隊伍質量整體下滑導致師范教育質量式微
當前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鐘秉林曾指出,提高教師教育水平是保證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和關鍵。⑥優質的教育質量離不開優秀的教師,師范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質量。只有教師的能力強、素質高,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從而提高師范教育的整體質量。黎婉勤認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得不到保證,中小學教育質量將不可避免地下滑,而這會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⑦若得不到高質量的新鮮師資力量的補充,師資短缺和師資質量下滑問題會日益突出,所以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直面諸多挑戰。首先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教師要掌握高新科技,從而更好地應對社會的信息化。其次是教師要擁有創新精神,不斷革新并進行自我提升。
2.2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強導致從事教師的人員教育信念缺失
我國教師普遍職業幸福感不夠,部分教師的教育信念存在缺失或偏差。首先,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教師在我國一直都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尊崇感不夠。芬蘭的教育屢居全球第一與教師的社會榮譽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次,教師沒有被給予足夠的信任。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信任度不高,教師的行為常常遭到質疑,得不到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再次,教師權利的行使得不到保障。教師需要高度的教育自主權。而高度的教育自主權也是使教師在芬蘭成為很有魅力、很受歡迎的吸引力極強的職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職業幸福感不足的教師會缺失教育信念,而一個好教師一定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教師信念在教師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論性知識)時起著過濾篩選作用,因此對教師學習具有引導作用。教師信念還影響著教師的直覺與判斷,繼而影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言行。”⑧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有利于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個人榮譽感的提升。
2.3 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師資分布不均衡導致教育發展差異極大
由于受地理環境、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師資分布極度不均衡。這促使中西部地區的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和提升,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差異增大。東部地區多沿海,發展較早,基礎設施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基礎設施薄弱,信息接收較緩,科技文化欠發達。中西部由于貧困問題,教學環境較為惡劣,一些學校連最基本的硬件設施都無法保證,課程開設也無法滿足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需求。師資分布的不均衡制約了中西部地區教育質量的提高。紀萌芽指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師資力量雄厚,基礎教育比較發達,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較落后,以至于優秀的教師欠缺,師資力量薄弱,基礎教育發展等各方面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⑨由于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工作所獲得的工資和待遇相差很多,致使中西部地區的教師流失率非常大,教師大多從農村走向城市,從貧困地區走向發達地區,更多的人愿意留在東部,以此來獲得更高的報酬和更好的發展。
2.4 師范院校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導致師范教育“學術性”弱化
由于我國的師資數量已從相對短缺的狀態達到供求平衡,學校和社會轉而重視師資的質量,加大了對優質師資的需求。師范院校不再獨立進行教師教育,從事教師工作的人員也不再僅僅是師范專業的學生,教師教育越來越趨于開放式。這種種原因都促使師范院校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型,而這種轉型本身就是對教師教育的一種沖擊。當師范院校轉化成綜合性大學,師范教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綜合性大學的辦學上,淡忘了師范院校原有的特色和歷史使命。葉瀾教授早些年就指出“分析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我得出的結論是:這正是一個在現實中存在的,但在邏輯上不存在的‘真實的假問題”。⑩張斌賢也認為,各級師范類學校都在極力向綜合性大學靠攏,追求專業的綜合性和學術性,削弱了師范專業的師范性,導致師范院校發展定位的偏差,人才培養目標的模糊,對師范類人才的培養和學科教育研究產生了消極影響。豘師范院校向綜合性大學轉型降低了整個師范教育發展的原動力,更多的人將師范教育視為可有可無之物。
注釋
① 崔運武.中國師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19.
② 劉捷,謝維和.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68.
③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222.
④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2164.
⑤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華民國教育法規選編(1912-1949)[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7:437.
⑥ 鐘秉林.推進靈活多樣培養提高教師教育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13-16.
⑦ 黎婉勤.關于師范生免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7(3):24-28.
⑧ 秦立霞.免費師范教育背景下教師信念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58-162.
⑨ 紀萌芽.我國免費師范教育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D].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5.
⑩ 葉瀾.一個真實的假問題——“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的辨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豘 張斌賢,李子江.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師教育體制改革的進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8(6):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