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桑
摘 要 長期以來,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主要集中在對留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上,而對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我國來華留學生管理中一直是一個空白的問題,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本文基于留學生的思想特點對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 來華留學生 思想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36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HE Yusa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China's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and foreign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foreign students management has been a blank,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deological; education
1 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1)實現我國留學強國目標的必然要求。2010年,教育部頒布《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 2014年我國來華留學生總數已占全球留學生份額的8%,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隨著來華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長,我國已基本實現留學大國的目標,而由于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并沒有跟上規模擴大的趨勢,我國離成為留學強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造成教學和服務短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制度、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內容的不完整。對中國學生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有一批專業化、職業化的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而對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幾乎一直處于空白狀態,這不僅不能滿足留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與我國來華留學生培養目標相悖。因此將思想教育加入到來華留學生教育中,是我國實現留學強國的必然要求。
(2)提高留學生學生事務管理服務水平的必要條件。由于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中國學生工作的很多內容并不適合留學生。目前,我國高校對留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的硬性教育方面,教育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教育方法,無法達到教育效果。
(3)來華留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來華留學生們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熟悉的文化系統來到中國,從飲食到氣候,從語言障礙到心理適應,從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到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對他們而言都是艱巨的挑戰。有的留學生因為不能很好地完成跨文化適應,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有的留學生由于不善跨文化交際,備感留學生活的艱辛與孤獨;有的留學生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的教育體制,如授課方式、考試方式等,導致學業失敗;有的留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再加上不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交禮儀,導致自己的留學生活中充滿諸多不順。因此,對留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他們身心成長的迫切需要。
2 來華留學生的思想特點
由于留學生們來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迥然各異的成長經歷,他們的思想特點有很大的差異性。但由于在來華留學這個階段他們處于同一社會環境中,面對同樣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整個群體呈現出了一些共同的特點:
(1)抱團傾向。群體是為實現某個目標,由兩個或更多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個體組成的人群集合體。群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成員獲得歸屬感、認同感以及社會支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群體能夠滿足人對安全和社交的需求。尤其是留學生來到異文化的環境中,迫切需要和自己有相同背景和經歷的同胞來減輕自己的焦慮,給予自己安全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能力強、跨文化適應較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的留學生會跳出同胞圈,發展出自己的人際圈。但有更多的留學生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只與同胞交往,即使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室友,平時也不說話。
(2)優越感與特權意識。在涉外事務中,我國長期以“外事無小事”為指導思想,從政府的政策制定到高校的具體落實,無一不反映著對留學生們的優待。留學生們有更好的住宿條件,辦事會享受到更好的服務,甚至在學業和考試中都會得到特別的關照,這些本都是對背井離鄉的留學生們的一種體諒和關心。但長此以往,逐漸滋長了留學生們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有一部分留學生會覺得自己高中國學生一等。如果學校對他們的訴求不予以滿足的話,他們甚至會采取極端行為來威脅學校。這些現象和行為完全背離了我國來華教育事業發展的初衷和目標。
(3)紀律意識淡薄、自由散漫。部分留學生,甚至有的還是拿著豐厚的獎學金的學生長期曠課、夜不歸宿、打架斗毆,非法打工,給高校的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體制和執行層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留學生鍍金拿文憑思想、享樂主義思想嚴重,不懂感恩,缺乏責任感導致的。
(4)不懂中國國情文化。很多在中國學習生活多年,即使過了hsk6級的留學生,在與中國人相處時,對中國的很多現象還是不能理解。有很多與留學生們打交道的老師職員也表示和留學生們溝通起來很困難,這種困難不是語言上的困難,而是由于深層次的心理和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困難。雖然很多高校都為留學生們開設了中國概況、中國歷史文化等課程,而要把這種書本上的抽象知識轉化為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和交際的力量,需要專門的思想教育類課程的配合。
3 留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
留學生思想教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借鑒和吸收高校思政教育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把握我國來華留學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結合留學生的思想特點,堅持周恩來同志提出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針:學習上嚴格要求,認真幫助;政治上積極影響,不強加于人;生活上適當照顧,嚴肅管理,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設留學生思想教育課程,以多種形式和途徑對留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應包含以下內容:
(1)法制安全教育,樹立規則意識。通過入學教育、專題講座等各種形式加強對留學生的關于簽證、就業、治安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關于留學生的管理規章制度,同時加強執行力度,樹立留學生的規則意識。
(2)跨文化適應和跨文化交際教育。以跨文化適應和交際理論為基礎,利用好留學生聯誼會等學生會組織,以課堂為載體,開展各種活動,如:漢語角等,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鼓勵留學生們跳出心理舒適圈,不斷增強自己跨文化適應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他們克服文化休克,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留學生活。
(3)感恩勵志教育。雖然留學生們的文化背景、成長經歷各不相同,但是很多情感是不分國界種族的,如:父母子女愛、朋友兄弟情。承擔留學生思想教育的教師應該在了解各國國情文化、人文歷史的基礎上,充分地挖掘留學生的這種情感,使得思想教育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對留學生,尤其是對于獎學金生的感恩勵志教育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
(4)中國國情教育。在積極影響,不強加于人的原則下,應加強對留學生們的中國國情文化教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國民性等,為留學生們解讀各種社會現象的淵源、形成、發展,以生動的案例為留學生們揭示中國人最深刻的國民性、人情世故以及禮儀文化,教會留學生們如何與中國人相處。
(5)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教育。大多數留學生都處于青年時期,與其他中國學生一樣,都面臨著大學適應、戀愛煩惱、學業壓力等問題,對留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雖然目前留學生在中國的就業機會很少,但是他們同樣面臨著回國發展就業的壓力,幫助留學生們澄清生涯目標,增強他們的就業技能,幫助留學生們把他們在中國的所學所得順利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力,是提高我們教育服務水平的重要一環。
(6)實踐性教育。以各種校園活動、文化體驗、企業參觀、勤工助學、實習等多種方式,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讓留學生們去感受真實的中國社會,親歷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工作過程中逐漸了解中國組織機構的管理模式、企業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做事方式,消除他們的思想困惑和排斥心理,真正地成為知華友華愛華人士。
4 小結
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國來華教育事業中的重要一環,由于教育主體的特殊性,這是一項政策性強,復雜艱巨的任務。在把握好國家大政方針政策,順應國內外的形勢,結合留學生的思想特點的前提下,不斷探索留學生思想教育的路徑和方法,不斷加強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和平外交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3] 巫陽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2.
[4]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