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大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唐 《送孟浩然之廣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 唐 《長相思》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一歸船。
顧況 唐 《登樓望水》
如果要編一本現代優秀住宅分類介紹書籍,親水住宅一定會被排在最重要的位置。相對其他類型的住宅而言,親水住宅更好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美化和創造了一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佳話。
人們越來越向往“小橋、流水”如詩如畫般的生活環境,向往“山清水秀,碧波蕩漾,魚鳥成群”的自然美景。在各類住宅小區景觀中,人們不約而同地將水景看作是小區環境建設中的點睛之筆。
這是唐朝幾位詩人筆下的親水生活。在文學與生活與居住的關系中,人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古代詩人的詩歌,讓親水住宅變得更富有詩意,變得更加美好。
在建筑歐風盛行的今天,唯獨親水住宅不屬于歐美的“泊來品”,而是地道的國粹。因為自古以來,國人擇居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依山傍水。相傳成書于唐代的《黃帝宅經》有言:“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及為上吉。”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說住宅的地形地勢好像我們的身體,河流水系好像我們的血脈經絡,土地高山好像我們的皮膚和肌肉,草木花卉好像我們的毛發,房屋建筑好像我們的衣服,門窗口岸好像我們的帽子和腰帶。如果這些都收拾得妥妥當當,都莊嚴又文雅,那就吉上加吉了。
關于水質,唐末五代風水大師黃妙應集畢生之所學所著的風水寶典《博山篇》中有這樣的描述:“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冷主下貴。若苦酸澀,若發饅,不足論。”意思是說,可以通過品嘗水來判斷風水的好壞。碧綠、甘甜的水,是最好的水;白色、無異味的水,為好水;顏色淡、氣味辛烈的水,一般;至于苦澀的水,則不入其論。
由古及今,人們之所有親水的情感,有生態和心理兩個方面。生態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水體有調節氣候、滋養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有益健康的功能;心理方面,小橋流水、碧波蕩漾,都是怡情養性的美景。水不僅是生活之必須,濕潤的空氣在炎熱、干燥的天氣里,明顯讓人們倍感舒服。
親水住宅,在炎熱的夏季會有涼爽的感覺;水域兩岸的綠植,會讓周圍的環境更加美觀、舒服、宜居。
目前流行的親水住宅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人造親水住宅,也稱仿生水景住宅。如在小區內人工挖出河道、湖泊,清溪幾彎、碧池一泓;或在小區內點綴以跌水、噴水、涌水水景等。
另一類則是因地制宜、憑借天然河水、“借景”來實現的“親水住宅”。
人造親水住宅雖然大都運用生態學原理,在設計和營構住宅小區內的水系和水景時,力求取得最佳調節氣候、有益健康的效果,但是,人造的河湖如果不是流動水系,長期不加管理、不予換水,水體就會變得渾濁不堪,異味擾人。
沈陽渾河南岸以浦江系列為代表的親水住宅,均系因地制宜、憑借天然河水、“借景”來實現的“親水住宅”,雖離水系距離大小不等,但身居高樓之上,憑窗遠眺,不但可以晝夜可以看到渾河碧波蕩漾緩緩流動的美麗水景燈景游船,還能欣賞到沈水公園和五里河公園的花卉美景,其優勢實屬無可匹敵。這樣的房子,不但新房售價比其他位置同檔次的高,而且二手房保值,出手相對也快。
作者系原《樂居》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