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高陽 楊平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2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明確提出“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這些文件的制定與印發,不僅回答和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和“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而且還把新型職業農民定義為“真正的農業繼承人”。
近年來,河南省洛陽市認真貫徹中央和河南省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精神與要求,統一部署、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探索出了一條“精準培訓”的發展路徑,農業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幫助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7月5日至7日,本刊記者走進洛陽伊川、汝陽、新安等地,對那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進行了采訪,深入了解了受培訓學員的心聲,以及職業培訓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王大爺,您家今年可是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聽說今年您家還要擴大種植平菇規模,我就是專門來看看,技術上還有沒有什么困難。”7月6日上午,伊川縣平等鄉馬莊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建民來到貧困戶王松茂家,了解他的平菇種植情況。自從王建民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知識和種植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現在,他不僅擴大了平菇種植規模,還開設了培訓班,對周邊村民無償傳授種植技術,免費送菌種,并統一收購銷售,發展了農業產業、帶富了廣大村民、幫扶了貧困戶。其實,王建民只是洛陽市開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以來,眾多培育成才中的一個。
2013年以來,洛陽市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百職萬才”技能培訓工程,不斷創新培育形式、注重“精準培訓”,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目前,他們已經成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核心支撐,成為帶領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力軍,成為洛陽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結合實際,創新培育模式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是國家出臺的對于我國從事農業行業人員進行培訓工作的統一指導和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各地農業發展情況不同、農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和農民貧富程度不同等原因,所以要求各地農業部門要結合自身農業發展實際,制定或是創造有利于本地開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方法和模式。
近年來,洛陽市根據農業發展和農民學習特點的實際,建立起了以農廣校為主體、公益性培訓推廣機構互補共擔、農民田間學校為延伸的“1+N+X”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網絡。
洛陽市農廣校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主多元”的主陣地,不斷研究農民教育培訓的特點,探索農民教育培訓有效模式,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使學員們在教室學理論、到田間學實踐,外出參觀獲得新理念,“這樣做不僅開拓了學員的視野,更重要的是理清了他們的思路,提高了學員的創業激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洛陽市農廣校校長馬會麗說。
農民田間學校,是洛陽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學校按照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能力建設”為目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求,突破了傳統培訓模式。在實踐中,他們創造了“六結合二覆蓋”方式選好點、“四有三統一標準”建好校、“三化四靈活”方法重實效、“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效果好等方法,調動了農民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目標。目前,洛陽全市農民田間學校已建成87所,基本覆蓋了所有農業主導產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長起來,極大地助推了洛陽農業產業的發展。
另外,洛陽市農廣校根據辦學需要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特點,利用省農廣校開發的一款“移動互聯網+農業科教服務”手機客戶端產品——“農廣通”,用于學員的培訓教學中。在實際操作中,“農廣通”滿足了農業遠程教育、農廣校學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網絡學習的要求,并可提供長期的跟蹤式培育。
“精準培訓”,產業遍地開花
“精準培訓”,是洛陽市農業局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現實情況與實際效果,制定的以精心選擇培育對象為重點的培訓計劃。該計劃堅持“圍繞產業搞培訓、搞好培訓促產業”的工作思路,立足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從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科技示范戶中遴選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具備初中以上文化、年齡55歲以下的職業農民,以及把有志于農業創業的外地務工返鄉人員、返鄉大中專學生、退伍軍人、工商業主等納入重點培育對象。目前,通過“精準培訓”發展壯大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了起來。
伊川縣平等鄉馬莊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建民,就是在農民中成長起來的典型代表。在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王建民增加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知識,增長了利用現代技術種植蘑菇的見識,獨創了“仿野生立體菌墻覆泥栽培”技術,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種出了國字號“平菇”。2015年,該合作社產值達到1536.8萬元,帶動周邊2700余農戶從事食用菌種植,年創效益6000余萬元。
楊占通是返鄉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現任孟津縣送莊鎮洋豐農業生態園董事長。長期在外創業的實踐經驗加上經過了專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得楊占通開創了“用工業理念耕耘農業”的經營思路。目前,洋豐農業生態園流轉了850畝土地,種植的獼猴桃、大櫻桃、袖珍西瓜等特色林果均已注冊了“洋豐”商標,年銷售額2800多萬元。
位于汝陽縣城關鎮張河村的金濤紅薯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是國家級紅薯產業育苗基地,該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先后開展了紅薯良種引進繁育和示范、高產種植、紅薯加工、商品儲藏保鮮等項目。合作社負責人李許召2014年參加了河南省農業廳舉辦的青年農場主培訓班,經過培訓后又把相關知識教給了當地農民。近年來,合作社每年儲藏鮮紅薯200多萬公斤,帶動全縣儲藏商品紅薯實現產值9100萬元。
其實,像王建民、楊占通、李許召等通過“精準培訓”發展壯大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在洛陽還有很多。這部分人把學到的知識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同時,還把種植技術和經驗傳授給身邊的種植戶和貧困戶,起到了拉動農業產業生產經營、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戶同學習共進步的良好效果。
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富起來
洛陽市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特別是“精準培訓”工作,使得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型經營主體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業產業發展了,也帶動和幫助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鄭社巧是伊川縣平等鄉馬莊村的貧困戶,她在向記者介紹自己參加合作社、種植平菇的情況時,絲毫沒有表現出一個貧困戶的憂愁。“我家本身種了100個菌棒,去年參加了合作社的培訓班,不僅免費學到了更多種植技術,合作社還免費送了300個菌棒,效益可觀,也不耽誤干其他農活兒。”正在鄭社巧說話時,該村的另一貧困戶王滿桃來串門,得知記者了解情況,便主動談起培訓和種植情況。“我是培訓班考試的第一名,經過培訓后,種植的平菇口感好,外形也好,能賣個好價錢。去年我家共種了600個菌棒,賣了3600多元錢。”王滿桃高興地說。“像他們兩家,今年在評定貧困戶時,肯定都超過脫貧標準了。”王建民說,“貧困戶的評定標準是年收入不足2800元,他們一季種的平菇收入就超過這個數目了。”據記者了解,該村像鄭社巧和王滿桃這樣的貧困戶眼下都在種植平菇,種植技術容易掌握,每年也只占用三四個月時間,其余時間還可以從事其他農業生產。臨走時,她們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還要擴大種植規模,脫貧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目標。
汝陽縣城關鎮張河村金濤紅薯專業合作社目前有社員256戶,其中貧困戶有150余戶。杜銀中就是該社的貧困戶社員,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前我家也種紅薯,但是只有幾畝,因為品質不好,賣不上價格。這兩年參加了培訓,種的紅薯品質上去了,鮮薯每畝可以賣2000元,存放到合作社的薯窖里,到冬季銷售每畝能賣4000元。目前,我家種了十七八畝紅薯,僅這一項的年收入就達7萬元左右。貧困戶的帽子今年肯定是要摘掉了。”金濤紅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許召告訴記者:“為了動員全村村民種植紅薯,并讓他們獲得更多相關種植知識,我們專門成立了‘張河紅薯實驗示范基地田間培訓學校,免費培訓、統一收購和銷售,消除了村民們的后顧之憂。”
曹村鄉是新安縣最邊遠的一個鄉鎮,袁山村就是該鄉的一個小村莊。當記者走進新安縣曹村鄉袁山村精準扶貧辦公室時,該村支部書記李志濤正在與村委工作人員一起認真填寫“貧困戶精準脫貧明白卡”。李志濤向記者介紹:“我們統計貧困戶,一是制定今年的脫貧計劃,二是找準每個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村共有46戶貧困戶,除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外,其余的30多戶都參加了新安縣農廣校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并開始種植香菇。該村貧困戶牛平周告訴記者:“去年冬天一季,基本上把搭建大棚、購買菌棒的成本費掙了回來,到今年冬季就可以純盈利了。”如今,袁山村的很多貧困戶都準備在賺錢后繼續擴大規模,不僅要脫貧,還要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