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高陽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靠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那么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顯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
7月5日,本刊記者就洛陽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對該市農業局局長歸寶辰進行了專訪。
記者: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您認為應該是怎樣一個概念?
歸寶辰:新型職業農民是今后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主體。所謂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有較高知識、有現代技能的農民,是復合型農民,他們不僅要有市場的分析、預測、駕馭、管理能力,還得有農業生產經營的指導、管理、技術應用這樣一種能力。
記者:為什么說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要想發展壯大,必須以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核心和支撐?
歸寶辰:我國農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不走這樣一條路,中國的傳統農業從根本上就進入不了現代農業,中國農業發展的效益也就進入不了高收入高效益的狀態。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人才支撐。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新型職業農民不是過去“老把式”普通農民,而是有知識、有技術、有頭腦、有遠見的新型農民,他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決定因素。
記者: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
歸寶辰:目前來看,現在愿意從事農業、真心熱愛農業、真正懂得農業,能把農業搞出“花樣”的人不多見。具體可以從兩方面講:一方面,經過科研院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能說他們不懂農業,但是這些人又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另一方面,現在農村也涌現出來了一些生產能人、經營能人,他們包括種植、飼養方面的,也包括農業經營方面的,但是這部分人當下還太少,具體表現為財弱、智弱、體弱,因此可以說現在的農業生產主體隊伍還處在一個較低水平狀態。
記者:對于我國農業生產主體的現狀,國家找到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方法予以解決,但這些生產主體的來源是什么,在哪里呢?
歸寶辰:對于農業生產主體的來源問題,我認為,第一是國家已通過一定的技術、知識教育培養的青年群體,他們包括各類大學生,而不僅僅是農業專業大學生。第二是對土生土長“農村能人”的培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把泥腿子培養成農業通”。這部分來源,一個是返鄉農民工。二是我自創的詞:“非二代”,意思是說,農村早年的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他們經過多年打拼有了自己的企業和原始積累,現在都處在產業轉型升級時期,這部分“農民工”也在轉向農業領域。這些人有的是資本進入,有的是產業進入,并取得了農業的成功經營。他們的孩子,也“子承父業”,可說是“非轉農”第二代。第三是農村畢業的高中生、中專生或是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等。根據實際調研和觀察,他們所學的專業與市場結合度并不大,但這些人經過大學的熏陶,他們的智慧得到了開發,農業又是最有作為的“雙創空間”,他們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自然會有新的思路和理念,是農業生產主體的新來源。
記者:您剛才講到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點在于三類人群,那么在這三類人群之外的人是否需要培養?如果按照年齡分,對他們的要求分別是什么?
歸寶辰:剛才我們提到的三類人群,他們大多是“80后”“90后”,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對于這些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我們有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把他們培養成能與市場對接,處在高端的位置,就像現在的白領、CEO。而對于“70后”“60后”,甚至年齡更大的農民群體,也是需要培養的,從客觀上講,他們是現在的從業主體,也必須懂農業。但是,由于這些人普遍受到自身內在文化的制約,因此只能教他們基本的技能,力爭把他們培訓成為生產技能型人才,具體講就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各類技術員,如整枝修剪、檢驗檢測、農機手等直接去操作的主體。
記者:為什么說“精準培訓”是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歸寶辰:河南省每年大體要培養20萬新型職業農民,重點要培養的是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人員、家庭農場的經營人員、農業企業的管理層人員等生產主體經營人員。對于這部分人的培訓,我們稱為“精準培訓”。通過培訓這些高質量、高素質的“農業精英”,就可以影響一大片、輻射一大片、帶動一大片。所以,它是整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記者:通過上述交流可以看出,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質量比數量更重要。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數量化的培訓還是占主要投入比例,那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會不會最終流于形式呢?
歸寶辰:這個問題可能會存在。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咱們中國這種文化觀的影響,中國人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說,在農業上,農業的補貼都是普惠制,普惠制從理論上講是調動所有農民的積極性,實際上對于基層來說,效果未必好。從這個角度講,是會存在流于形式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有針對性地想辦法、搞創新。如我們搞了個“CEO培訓計劃”,就是著重要求農民質量的培訓,這一計劃是著重培訓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層人員。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只要善于鉆研、善于創新,立足農業產業需求,培訓也就不會流于形式。
記者: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您有哪些心得體會?
歸寶辰:心得談不上,講幾點實際感受。一是在選學員、搞培訓前,一定要做好認真細致的調研,要把真想學、積極性高的學員選出來。二是不要忽視“土專家”,一些土生土長的“農村工匠”,他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采取實用性很強的方法,更易讓農民接受。三是要顧及農民的情緒,要及時察覺和了解他們的切實需求在哪里,想方設法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四是培訓要帶給農民新理念、新觀點,這樣才能抓住農民的心理,豐富他們的知識,從而在實際種植、飼養過程中起到好的作用。
記者:請談談您對洛陽今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思路。
歸寶辰:洛陽有550萬農村人口,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我們的大致思路就是,首先是做好調查研究,讓愿意受培訓、愿意干事業的農民得到充分的培訓機會。其次是做好扎實的“精準培訓”工作,讓真想學、想真學的學員學到真東西、真學到東西,從而切實有助于農業生產經營和起到輻射帶動作用。第三是創新培育模式,如田間地頭培訓、互聯網平臺交流等。雖然這種方式的含金量有限,但是也有助于培訓更多人和節省培訓費用。第四是想方設法搭建農業企業與農業院校合作的橋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辦成類似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形式,讓農業企業培養自己的農業經營主體,從而真正達到質量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目標。同時,我們農業部門工作人員還要把搞好這個培訓工作當成是我們的神圣責任和義務去對待,努力、勤奮、富有成效地去做好;另外,培訓要注重質量,大學、企業、農業部門三家相結合,從宏觀到微觀,一年培養12個專題,輪流培訓,讓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