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韓琴
近年來在非重點中學,初中生厭學現象比較普遍。厭學之風,不但家長茫然,教師憂慮,而且帶來諸多的社會問題,其后果將十分嚴重。關注并著力解決這個問題,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初中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生自身來看,巨大的思想壓力和精神負擔使他們難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多數學生是家庭的中心,過高的希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日復一日,厭學情緒就會油然而生。具體分析,如下表現比較突出: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潛能不善挖掘,總覺得自己太笨,他們對升入高中或中專學校缺乏信心,常常在一種焦慮觀望中陷入消沉;有的學生對初中畢業后的“分流”不感興趣,對上職業高中抱有偏見,因而在初中階段就自暴自棄;有的學生及家長面對眾多中考落榜的“結局”而失望,認為他們刻苦努力等于白搭,因而過早地自己“解放”自己,混一天算一天;還有一些學生,被列入差生行列,自覺處境難堪,破罐子破摔,往往上課搗亂,考試作弊,甚至與外校的不法青少年同流合污,誤入歧途。
從家庭因素來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環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強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蝕。毫無疑問,多數家長盼望子女有出息,也甘愿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但是,如果主要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父母,行為準則失范,價值觀念失準,則會給子女帶來更為直接的消極影響。有的家長忽視自身作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師”的角色,在教育上,他們糊里糊涂,思想觀念錯誤。有的家長認為,送孩子上學是義務教育的規定,孩子學好學壞全靠學校;有的家長把學校當成“托兒所”,擔心孩子在社會上學壞,才送孩子上學,他們把“管住孩子,不出事就行”作為上學的目的,并不重視孩子做人立業;有的家長不但不重視子女的學習,還因為自身的矛盾影響到孩子,使他們無心學習。總而言之,子女厭學與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有著密切關系。
從學校及教師方面看,思想轉化工作的無力使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在逐漸放任中變成一種“頑疾”。就教學體系而言,書本知識灌輸多,理想教育落實少;就教育途徑而言,課堂說教教育多,課外耐心引導少,特別是品德教育、成才教育疲軟、滯后、流于形式;教師與學生心理溝通不夠,較少循循善誘、缺乏情理交融的教育引導。不少學校忽視素質教育,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單純以成績高低論優劣,挫傷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那么,面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厭學現狀,解決途徑都有哪些呢?
首先,要選準突破口,重視解決厭學問題。初中生厭學,是在特定家庭與學校環境中由于學生自身心理不適合主觀懈怠而產生的一種消極行為,是諸多不健康因素下互相作用的結果。要阻止初中生厭學現象蔓延滋生,就要求教師深入學生中,與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心里話。在摸清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分析歸類,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找到師生心連心的通道,贏得學生的信賴和配合。作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鼓勵他們進步,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習主動性,盡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
其次,要注重開發“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用愛心去感化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使命,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落伍是每一個教師的企盼。一般來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后者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生后天智力的發展,知識水平的提高并轉化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即興趣、動機、情感、性格、意志、道德、理想等。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可以阻止甚至扼殺學生的智力水平,使學生厭學;而優良的非智力因素不但可以激活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彌補學生智力因素的不足,因此,培養學生優良的非智力因素,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就成為教師的重要職責。由此,教育活動反映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使育人的形式和手段多樣化、科學化、情感化、生活化。作為教師,只有對教育事業無限忠誠,才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在課內外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學,才會贏得學生的愛戴;只有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洞悉他們的心靈,才能幫助他們打敗厭學的攔路虎;只有甘愿奉獻一顆愛心,永做差生轉變人,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要重視研究初中差生的心理特征,開拓素質教育的新途徑,使崇高的理想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人的理想、信念與動機緊密相關,動機的性質與水平影響著動機的最后形成,而理想的定位又直接表現著內在動機的現實走向,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總體說來,初中生正處在理想萌發階段。盡管他們理想的社會性與現實性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是浪漫性與現實性交織在一起,他們理想帶有幻想的色彩,帶有模仿的特征,與此同時,隨著初中生獨立性與主動性的發展使他們的理想表現為一種多變性與穩定性的結合體。因此,做好初中差生的轉化工作,必須從他們的心理特點出發,找到適當的理想教育、動機引導以及興趣培養的新方法,只有這樣,才有望從根本上扭轉初中生厭學的狀況。
參考文獻:
陳新穎,花蓉.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研究與展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