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我任教于一所鄉村中學,留守學生比較多,家長的文化程度又不高,對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管理較少,多數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進入七年級后,表現出聽課不專注、坐姿不端正、讀書不注意語氣、語速、停頓、感情的流露等問題,而且聲音不洪亮、書寫不規范、發言不積極、說話不大膽、作業不認真、作文不主動。如果不對學生出現的這些現象加以約束、改正,將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成績的提高產生嚴重的影響。本人在多年的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規范學生上課時的行為
一些學生上課時行為不規范,比如坐姿不端正、注意力不能持久、好做小動作等。主要是由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所致,為了改變學生的這些習慣,必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為此,我每堂課都做了充分準備,課前不但備教材,備如何教,還重點備學生,在引導學生如何用心學上下功夫。因此我的語文課一貫堅持將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緊密相連,引導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談未來、談理想,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自然就覺得趣味盎然。為了鍛煉學生說的勇氣和能力,我堅持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演講,要求學生將課外閱讀情況寫成演講稿,評出優秀的方能在同學面前演講,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演講熱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寫心得的興趣,效果極佳。由于此方面的努力,我班學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上課注意力不專注、坐姿不端正的習慣,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注意力投入語文學習中,行為習慣養成較為理想。
二、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必備的素養嚴加規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讀的習慣
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要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感情,要改變節奏不明、語調無變化的“唱讀”。默讀要求不動唇、不指讀,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略讀和精讀要學會圈點批注,會抓住關鍵語句。誦讀古詩詞要加強積累,注重整體感悟,學會靈活運用,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閱讀課外書籍的過程中,做好摘抄筆記。
2.寫的習慣
字要認認真真地寫,寫規范,寫整潔。有書寫功底的學生要求寫美觀。寫不好字的學生要主動向寫得好的同學和老師請教,每天對照字帖描摹。無論做什么作業均要嚴格要求自己,每寫一個字都要做到橫平豎直,美觀大方。
3.聽的習慣
聽課時要耐心專注地傾聽,沒有聽清楚或聽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詢問。聽讀時更要專心細致,聽思結合,注意給讀的同學指不足,找差錯;聽說時不但要專注,還要謙虛,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如果有疑異,需待說話的同學或老師說完再表達自己的見解。
4.說的習慣
會用普通話與同學進行溝通與交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當老師的問題提出之后,不要急于回答,要在獨立思考或合作討論之后,再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事情有濃厚的興趣,那么,做起事來就有動力、有干勁,也有信心把事情干好。同樣,如果他對課外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引導學生為某一需要而進行閱讀
讀書要像吃飯一樣,成為人的必然需求才好。為此,我有意組織一些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具體需要而廣泛閱讀。如每周我要求學生自查資料寫一篇演講稿,并進行評比,從中再挑選出一些較優秀的,讓學生在每周一班會上作演講,鼓勵班內其他同學為其作點評。還結合所學課文,讓學生自找資料對課文進行賞析等。這樣,學生不用教師催促也會很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
2.鼓勵個性化閱讀
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我認為,只要內容不是鼓吹宣揚暴力、淫穢、反動的讀物,一般都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閱讀。讀什么書,以什么方式讀書,應由學生自己定,教師不應限得太死,只要他們喜歡,就讓他們自由閱讀,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在書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有些學生,之所以對課外閱讀沒有興趣,沒有讀書熱情,就是因為一些老師對課外閱讀內容進行集權式的控制,硬性規定閱讀內容,唯恐學生受到污染,嚴防學生離經叛道,致使學生喪失了閱讀的自主權。
3.介紹好的閱讀方法供學生效仿
好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增強讀書的有效性。我以幾位名人讀書的例子向學生推薦過我認為比較好的閱讀方法。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激發,我班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大增,如今他們再也不用老師催促就可以自覺地在課外準備刊物進行閱讀了,在讀的同時,還堅持做好讀書筆記的摘抄,寫好心得體會,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在慢慢養成。
另外,我還堅持引導學生制作班刊來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以此來改變學生被動寫作、不愿作文的習慣。多年來,我不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林梅.七年級語文閱讀思維和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