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摘 要:我們希望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系統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應該融為一爐,特別是像歷史學科一類的人文學科,更要注重在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德育
自從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而言,要求學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記每一個謹小慎微的歷史事件的各個要素,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歷史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德育,使二者合二為一呢?
一、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想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愛國主義精神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否則的話,即便學富五車,身懷絕技,如果不熱愛祖國,對社會存在的危害和風險反而更大。愛國主題是歷史教學中永不褪色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發展演變讓學生明確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由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漫溯政治風云;近代的屈辱與反抗讓學生胸中升騰起一股濃烈的愛國熱情,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愛國主題滲透于歷史學科知識的點點滴滴,無法抹滅。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更要懂得言傳身教,成為正義與責任的擔當,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努力向學生傳達出一種正能量的信息,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青春期,為他們指點迷津,使學生成長為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四有青年”。
例如,在講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時,大多數教師注重向學生傳達的是“勿忘國恥”,在授課結束后,每個學生都滿臉憤怒,摩拳擦掌。我認為這節課講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因此接著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紀念抗日勝利七十周年勝利大閱兵的盛況,今昔對比,令學生熱血沸騰。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不希望在他們年輕的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在提醒他們勿忘國恥的同時告知他們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不要讓仇恨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勿忘國恥固然重要,但是在恥辱的基礎之上一雪前恥則更加重要。并不是一提到日本咬牙切齒地拒絕日本貨就是愛國,這是片面且偏激的,希望接受過系統理論的教育后,學生能夠理性思考,健全人格。
二、對學生誠信品德的培養
墨子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乃為人之本,其實每個人的力量有限,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只要每個人都做到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國家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也就是“我的夢,中國夢”。誠信是中華傳統優良美德,在歷史上,就曾有很多佳話流傳至今:曾子殺豬、韓信報恩、皇甫績守信求責等等。誠信是一種自律,一種約束,沒有明文規定,卻像是一條隱形的鞭子鞭策著你,人與人之間很多矛盾的出現往往都是因為失信于人,因此,培養學生養成誠信的品德習慣尤為重要,因此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誠信教育的滲透。
例如,《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所樹立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本課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另外,還可以利用學生都喜歡聽歷史故事的心理,講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給學生聽,無形之中滲透誠信的思想品德,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道理,而不是口耳相傳的道理,反而令人生厭,提不起興趣。
三、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都處于迅速發展時期,也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高發時期:厭學、打架……一旦無法及時處理,很容易釀成大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漫漫歷史長河就像是一面鏡子,前人的故事無時無刻都在激勵著我們,可以更好地指引我們前行。
例如,在講授《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我設身處地地創設情境進行課堂導入:“你是否會因為受到了某一位老師的嚴厲批評而索性自暴自棄他所教授的學科?你是否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頓時覺得人生如此昏暗,甚至不想回家?但是,請同學們試想,如果你是長征路上的一名紅軍,這些煩惱,還算得上是煩惱嗎?”這節課中,我搜集了很多長征路上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弘揚樂觀主義精神,學生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知識的傳授與德育的滲透同等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后者更加重要。人可以沒有知識,但萬萬不能沒有品德。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能夠陪伴他們一起渡過,并且將傳授歷史學科知識與滲透德育的重擔扛在肩上更是三生有幸,希望我和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斷改進,所教授過的學生都能夠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賴遠芳.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8).
[2]劉淑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網絡財富,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