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桃
嚴格,是人生必要的考驗。臺灣交通大學教授曾仕強在《胡雪巖的啟示》一書中說:“人要經得起嚴格的考驗,才能出人頭地。”贊美,是人生必要的營養品。卡耐基曾說過:“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請稱贊他們最微小的進步,并稱贊每個進步。”禁得起考驗的人生,是無憾的人生;享得起表揚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
作為老師,我認為,對學生“嚴格”和“表揚”并不沖突。學生錯了,要“嚴格”對待;學生改正了,可以去“表揚”他。凡事,把握住“度”,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的教學。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的方式很多,下面我們淺談其中看似矛盾的兩種教學方式。
教師的教學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態度。你抱著下坡的想法爬山,便無從爬上山去。課外讀本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擺著一顆大石頭,寬度大約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一顆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擦傷。兒子問:“爸爸,那顆討厭的石頭,為什么不把它挖走?”爸爸這么回答:“你說那顆石頭喔?從你爺爺時代,就一直放到現在了,它的體積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時候,沒事無聊挖石頭,不如走路小心一點,還可以訓練你的反應能力。”過了幾年,這顆大石頭留到下一代,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爸爸,菜園那顆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爸爸回答說:“算了吧!那顆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媳婦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那顆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十幾分鐘以后,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松。媳婦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挖一天吧,誰都沒想到幾分鐘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蒙騙了。如果“石頭”是學生,就看老師用何種態度對待學生了。挖掘它,它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困難。故事里,公公的態度是隨意的,而媳婦卻認真嚴格地對待這件事。如果學生的世界沉悶而無望,那是因為老師沒有認真嚴格地對待他們,嚴格對待,其實是給他們希望,他們會感受到正在被關注。“嚴格”對待學生,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呢?
一直以來,我們所重視的都是知識的教授,但這個有效是狹義的甚至是片面的。因為我們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教育,這才是真正有效無效的標準,所以說有效教學又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嚴格”對待學生,我們是不是可以探索更多的有效教學方式呢?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小麗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漂亮,小麗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得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小麗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小麗,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表揚”可以給孩子自信,讓孩子抬起頭來做人。老師的每一句話,其實學生都很在意,老師要多鼓勵學生,這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不是在“表揚”孩子,我們是在撥動孩子的心弦。不得不說,“表揚”是另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老師對學生“嚴格”“贊美”“表揚”“批評”……類似這些都是矛盾的詞語,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凡事把握好“度”,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方式,達到有效教學,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過度的“嚴格”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同樣,過度的“表揚”會讓孩子自我膨脹。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度。“度”是智慧,是藝術。因此待人處世要講究“度”。項羽狂妄自大,鋒芒畢露;劉邦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烏江邊,項羽含恨自刎,仰天長嘆;劉邦叱咤風云,一錘定音。項羽的狂妄無度注定了他“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慘結局。劉邦有節有度成就了他“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輝煌。只因他利用度成就自我,度是智慧的。能達到有效目標的人,必然是個能把握好“度”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高校教學要不斷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地深入教學過程中,真正地去了解學生,才能搞好教學活動。教學的藝術在于探究、激勵、喚醒、鼓舞和執著,正確使用教學方法,把握好度去促進教學,會使教學成為有效的教學,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畢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羅松青.課堂教學中的表揚和批評原則[J].重慶與世界,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