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花
在學校德育中,通過讓學生誦讀經典,記憶經典,先了解古圣先賢的思想,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讓孩子的知識豐富起來,然后化為內力逐漸導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以后的人生態度和方向。
一、營造誦讀氛圍,創造經典樂園
小學生的特點是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差,所以枯燥的古文字對于小學生來說,實感乏味也沒有興趣。因此,要通過誦讀經典加強小學生的道德修養,就必須營造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學習氛圍,才能培養出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來。
1.在班級“學習園地”中介紹誦讀國學經典的益處、名家名言等,做好宣傳、動員工作,統一認識,營造誦讀氛圍,使誦讀活動順利開展。
2.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間和角落,用詩文、詩畫等名言佳句裝點墻壁,讓學生一抬眼,一舉目就能感受到經典的魅力,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浸潤學生心靈的效果。
3.建立班級圖書吧。我們慎重地向學生推薦《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大學><中庸><孟子>節選》《<論語>節選》《古文觀止》等經典讀物,要求學生在課外誦讀,班級學生本年度主要誦讀《<論語>節選》。
4.充分利用教室多媒體功能,控制好時間節點,在晨讀、課間和午讀時播放古典輕音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格調明朗、愉快的國樂或優秀的誦讀經典篇目、圖片資料等,在營造充滿經典氛圍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地走進經典。
5.在班級“成長足跡”中設置誦讀經典評價,分別以“優秀”“良好”“加油”三個等級評定每次誦讀情況,每月評選班級“誦讀經典之星”,激發學生誦讀的激情,適時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誦讀經典活動中。
二、優化誦讀方法,品味經典馨香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學生超強的記憶力,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誦讀,使學生不厭其煩,樂于誦讀。
1.課前(間)重視素讀,不求甚解。
誦讀經典,并不強求學生深入理解,而是允許“不求甚解,漸得漸悟”。所以堅持每天早上10分鐘和下午課前5分鐘的“一日二誦”和“課前一吟”(每節課開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集體誦讀一遍)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本色地讀、純粹地讀、不求甚解地讀,讀到“只能意會而不言傳”的程度。
2.課內重視悟讀,品味內涵。
在每周一節的經典誦讀課上,首先由教師或能力強的學生領讀,幫助學生正音、斷句,讓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其次,放手讓學生或高聲誦讀,或淺唱低吟,或搖頭晃腦同桌互讀,或小組讀、齊讀、男女生分別讀等多種形式,對于有些較長的篇目,采用教師引讀或“首字提示法”幫助學生熟練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再次,圈點勾畫出自己認為精彩的語句,摘抄經典詩句,記錄點滴淺顯所思所感;最后,全班交流,使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揣摩、品悟文章內涵,領悟文章蘊含的哲理。
3.課后親子共讀,修養身心。
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每天10分鐘的親子共讀經典活動,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徜徉在經典的海洋中,再次感悟國學經典對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影響,進而提升孩子、家長的道德修養,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家庭誦讀氛圍,培養良好的家庭誦讀習慣。
三、開展誦讀活動,體驗經典樂趣
豐富的活動是誦讀經典永葆青春活力的良藥,也是增強學生誦讀經典興趣的興奮劑。所以要抓住一切機會,合理分配時間,精心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體驗誦讀經典帶來的樂趣,并從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1.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每個月組織一次主題誦讀活動比賽,采用說、讀、演、畫等個人或小組形式來進行表演比賽。(也可開設“經典”園地,摘錄介紹名篇,展示古詩文的書畫作品等)
2.組織學生根據經典詩文進行創作手抄報活動,一方面提高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培養學生版面設計、構圖、選材、繪畫、編寫等各種能力提供了機會。
3.開展“誦讀日記”創作活動。學生選取對自己影響最深的篇目,寫誦讀經典心得體會,并配以漂亮的插圖。這樣,誦讀日記便成了學生自由創造的天地,不僅激發了學生誦讀經典的積極性,同時也拓展了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4.放手讓學生自編自導慶“六一”文藝匯演節目。學生將舞蹈、書法、音樂與經典精心融合,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經典”的深入理解及他們分享誦讀經典中豐碩成果的喜悅心境。
5.結合誦讀內容,反省自己的行為習慣,并努力規范自己的言行。如,在誦讀了《孝為根本》和《無違為孝》兩篇文章后,讓學生回顧自己的所為是否達到“孝”,你認為怎樣做才是“孝”的體現,并讓學生堅持踐行自己理解的“孝”,每天為長輩盡一點孝心。這樣自然而然地通過誦讀經典,浸潤了學生的心靈。
可見,誦讀國學經典是多么的重要。我們不強迫孩子硬背,但只要我們不放棄,長此以往地堅持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并且不斷地反思、創新,我想誦讀國學經典一定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也必將成為他們一生的伴侶,也必將使他們的人生流光溢彩。
參考文獻:
王振賢,李瑞婷.用經典點亮璀璨童年,讓書香潤澤精彩人生[J].中小學教育,201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