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開興

摘 要:生物學重要概念是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位于生物學科的中心位置。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實踐,通過精心設計“三導學案”,巧設問題鏈,開展實驗探究,概念圖構建知識框架、修正錯誤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合理構建重要概念,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物;重要概念;教學策略
生物學重要概念是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它位于生物學科的中心位置。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要給學生提供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支撐概念;同時要幫助學生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合理的框架結構;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消除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與科學概念有關錯誤的前概念。我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開展各種教學策略合理構建重要概念。
一、精心設計“三導學案”,自主學習重要概念
例如,在講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課時,形成如下自主學習導學案:動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1)動物細胞都具有的結構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有:_______、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_______、綠色部分有_______。把課本中的重要概念用一句話描述下來,用黑體加粗,對于具體概念內容用填空的形式來自主學習,使學生對本節的重要概念有一個深入了解。
二、巧設問題鏈,優化重要概念教學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創設問題鏈是基礎,教師的啟發導學是關鍵。例如,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課本知識內容問題化,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討論,達到對教材內容的認識與理解,通過設立如下問題鏈: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觀察苔蘚植物。(1)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2)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3)觀察葫蘆蘚莖與葉,有筋脈嗎?用手感覺其葉片厚度如何?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觀察蕨類植物。(1)比較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高度?(2)觀察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如何找到其根、莖、葉?(3)觀察蕨類植物的葉與葉脈,用手折一折其莖和葉有何感覺?(4)觀察蕨類植物葉片背面,你看到了什么?
通過觀察實物標本,設置問題鏈進行討論、質疑、釋疑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主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構建重要概念,增強對進一步學習的求知欲,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促進學生的思考,從而推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通過實驗探究自主合作掌握重要概念
例如,在講授“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節時,采用以下教學環節。(1)教師邀請其中一位學生共同演示“牙簽扎手”的活動,體會縮手反射。(2)教師出示醫學注射器,邀請學生參與“縮手反射”的實驗,學生紛紛躲避。(3)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膝跳反射”的實驗,進一步體驗反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交流膝跳反射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學生歸納出反射的概念,教師板書概念內容。(4)教師隨機測試兩名學生的眨眼反射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反射不受大腦的控制?導出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5)學生觀察七下72頁“反射弧示意圖”,勾畫出圖中的關鍵詞(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學生分析關鍵詞的功能,嘗試繪制反射弧的結構簡圖,并描述膝跳反射的生理過程。(6)教師點評學生的描述。教師結合膝跳反射生理過程的動態Flash,強調具備完整的反射弧結構是反射活動能夠發生必要條件(板書完善反射的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游戲導入,學生初步感知反射概念;通過分組活動體驗,認識反射概念;通過分析活動現象、生理結構(反射弧)進行綜合概括、歸納反射概念。這樣合作探究,層層遞進,使學生深入掌握本節的重要概念。
四、通過概念圖形式構建重要概念的系統框架
概念圖即指以圖解的方式,直觀地、結構化地描述兩個或多個概念之間關系。課程標準第三主題“生物與環境”中的重要概念分布在七上、八上和八下的課本,如何把它們的內在聯系起來,在中考復習中通過構建概念圖,把所學概念形成一定的框架結構。
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的概念進行系統歸類,使之納入到認知結構的系統網絡中。這樣,不僅有助于新學習概念的鞏固,而且有助于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助于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使相關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
五、通過對前科學概念的修正構建重要概念
在學習新概念之前,學生會根據以前的認知如生活經驗或外來信息或多或少地對一些概念建立某種認知,學生建立起來的概念有很多是不全面、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這些概念可以稱為“前概念”。例如,對于兩棲動物的理解,學生認為能在水中和陸地生活的動物即是兩棲動物;學生在學習鳥類之前,就已經大致認為鳥類是一種會飛的動物,因此,所有的鳥類都會飛行,這些都是基于學生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個人理解而建立起的前概念。
當前概念需要修改時,就出現了概念的轉變。例如,當教科書中出現了與學生已有認知不相適應或相沖突的情景時,就會促進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結構對“前概念”進行修訂。以學生對兩棲動物的認識為例,當教科書中出現的青蛙除了在水中和陸地都能生存以外,還特意表述了這兩種動物都是生殖和發育離不開水,蝌蚪用鰓呼吸,成體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生活,用肺呼吸這一特征時,學生就會自然修改和拓展對兩棲動物概念的認知。
當學生已有的概念經常不足以使其成功解釋某一新現象,這時學生必須更新組織其前概念。以“會飛的鳥類”為例,鳥類是適應飛行的一類動物,學生自然而然也會形成這一重要概念,如果通過給學生舉一個反例“鴕鳥是一種生活在沙漠中善于奔跑的鳥類,但由于體重過重而失去飛翔的能力”,這種補充的小資料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建立起的前概念進行重新整合和擴展。
總之,我們要認真落實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能夠關注到知識的發生、發展、內在的邏輯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生物重要概念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構建者,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陳欣.凸顯重要概念教學 體現生物學課程性質[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