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堂
一、說教材
《旅夜書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第二單元推薦作品的第二首詩。
本單元詩歌鑒賞的重點:“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學情
我教的是兩個普通理科班,學生不愛學語文,好多時間用于學習數理化,學習語文成了業余興趣愛好,所以注重教法,講究學法尤顯迫切。
2.說學習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新課標:“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p>
依據高考考試說明:“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詩歌語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單元指導與提示,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體現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運用的反語、比喻,樂景寫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現方法,提高品味詩歌語言的鑒賞能力。
(2)感受詩人復雜的情懷,提升“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境遇,體味杜甫寄托于詩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國之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把握詩歌意象,分析詩歌意境來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
【教學難點】
在閱讀和訓練中理解表現杜甫漂泊情感的具體方法,品味詩歌語言,提升“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能力。
3.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要求:“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這課的教學,重視誦讀,通過誦讀、研讀、賞讀、美讀、背誦等一系列步驟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主旨。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課前準備:
我補充印發相關的材料,讓所有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輔導資料,按照“七環節”(題目、作者、內容、思路、感情、寫作技巧、語言)對杜甫《旅夜書懷》提前一周進行個性化解讀,以備課形式準備好書面交流材料。
(2)課堂交流:
我對講課作了分工。抽兩個學生利用20~25分鐘時間,按照“七環節”對杜甫《旅夜書懷》進行個性化解讀課堂交流,讓第一個學生分析題目、作者、內容,第二個學生分析詩的思路、感情、寫作技巧、語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識地讓學生課內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豈”等字詞,強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訓練。
(3)師生合作進一步研讀文本:
通過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知人論世,宏觀把握;聯系具體詩句,研讀、賞讀、美讀、背誦,分析詩歌學會把握詩歌意象,思考討論詩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完成文本鑒賞。
(4)課堂提升:
課堂板書設計,突出學習重點和難點,把握詩歌意象,分析理解詩歌意境。
(5)作業設計:
“當堂背誦課文和比較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的異同”。突出語感訓練,在訓練中提高了學生利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說課堂教學具體過程
1.朗讀詩歌,檢查課前自主學習情況
2.研讀、賞讀、美讀師生合作進一步研讀文本
(1)通過“夜”字察實景。
學生細讀詩歌,明確詩中寫旅途之夜的所見之景的句子: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首聯和頷聯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意境)?
明確:草:細——孤弱 風:微——輕風 岸:江岸——寬闊 檣:?!?,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獨——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闊——遼闊無邊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洶涌澎湃
小結:
寫孤舟夜泊河岸的圖景,寓情于景(反襯、樂景寫哀情)。
(2)通過“書懷”悟實情。
頸聯融情于景凄涼孤寂,尾聯比喻手法自嘆身世飄零。
小結:
抒發凄涼自傷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語 比喻)
3.課堂提升
(1)板書:
“景——‘獨夜舟——情”
描繪孤舟夜泊河岸圖景,寓情于景(反襯、樂景寫哀情)。
抒發凄涼自傷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語 比喻)
(2)作業設計:
當堂背誦課文。
比較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的異同。
四、課后反思
這節課學生講解后師生交流,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節課一下子把鑒賞詩歌的所有知識都講清楚,練到位,欲速而不達……
學生講課需要定時、定量、定法,抓落實。
定時:給足學生準備的時間,限定交流的時間,留給師生一起探究的時間。
定量:所有學生準備而交流的只需兩三個,每次不同,爭取最后所有人都參與;學生講次數不可過多,一個單元一篇比較合適。
定法:學生最好在老師講解例文后,注意講究程序,按照“七環節”進行個性化解讀。
抓落實:老師對學生準備的書面文字一定要檢查指導。
提倡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構建一個開放有序的語文課堂,讓課堂高效,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