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英
只有當學生對其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會樂意去學,才會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所學知識。那么,如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活”起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呢?作為一線教師,我一直在探索實踐中,下面我就幾點做法與大家分享。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把學生引入迫切探個究竟的情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拿出一個圓,問:這個圓形我想要知道它有多大,該怎么辦?能直接用面積單位去量嗎?以此來促使學生思考。學生已經學會用正方形的面積單位去量多邊形的圖形,并形成經驗。而曲線圖形顯然用數方格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這就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我說:“我們可以用學過的‘轉化方法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行不行呢?”學生如夢方醒般一致表示贊同。這里我創設猜一猜的情境:投影一個圓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半徑與長方形的寬是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學生聽到讓猜一猜,馬上都活躍起來,大部分學生通過直觀觀察說圓的半徑與長方形的寬是相等的,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是相等的,也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表示懷疑,提出用尺量一量,來驗證一下,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生的猜測是正確的。猜對的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趁熱打鐵,我又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有什么關系?你能表示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馬上又開動腦筋: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圓的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面積=圓的面積=長×寬。整堂課學生感到非常輕松,學生都能開動腦筋積極參與,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協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將多媒體技術用于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呆板的定理形象化,尤其是用計算機進行動態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以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使抽象的問題更便于理解,復雜的問題變得更簡單化,從而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長方體”時,在探討長方體的特征時,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已經有了一定發現,為了證實,往往用語言不容易描述得十分清楚,其他同學聽起來也有困難。這時我出示課件,屏幕上先出現6個長方形,再圍成一個長方體,并將圍成的長方體旋轉一周。然后依次把長方體的后面、下面、左面分別同它們的對面比較,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在證實棱長特征時,我課件演示:將左右方向的4條棱從左往右逐漸變成紅色。發現這4條棱互相平行。然后將另外兩組棱分別變成黃色和綠色,并分別移動每組中的棱進行比較,從而得到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三、運用激勵性語言,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上教師只有駕馭語言,才能發出感人肺腑的聲音。想要很好地掌握語言——這種無形的教育手段,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理論知識、一點一滴地鍛煉語言表達、堅持不懈地努力嘗試,才能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特色、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語言藝術。如在教學“長方體”時,當學生觀察到長方體有6個面,而且把6個面分別起了名字: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時,我給予肯定:這個方法真好,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值得提倡。回答問題的學生很興奮。沒有想到這種方法的同學默默點頭,表示欽佩。還有的學生也想到了這種方法但沒有機會表達更是精神十足。接下來學生踴躍發言這6個面的特征:這6個面是長方形,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還有的學生辯駁說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他的4個面是長方形,并把手中的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觀察等。我看到學生學習興趣這么高,繼續鼓勵:同學們說得都對,你們都有一雙數學家的眼睛,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通過我富有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輕松完成了學習內容。
作為一種嘗試,多年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都能從上述幾個方面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上進的學習熱情,學生有了興趣,成績提高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努力工作,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努力尋找適應現代學生的教學方法,以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陳穎.淺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青春歲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