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兵
摘 要:“問題意識”是創新之源,我國目前的現代教育教學的現狀是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問難”,師生協作努力解決學生的疑惑,以此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問題意識;創新;探索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能力。但是今天的課堂,一種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不少教師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而學生的問題意識仍然沒有培養起來。
一、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主張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去解決自己的疑惑。這種教學方法的改變,絕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變化,而是有他深層次的內在基礎。作為學習者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學習、生活和交往活動中,他們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理的智力潛能;學習也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互相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新知,讓學生具有對知識探究興趣,想知道“事情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尋找答案,解除自己認知上的沖突,通過這種活動使學生構建起對知識的理解框架。通過問題解決活動,學習者可以對知識結構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問題解決策略,并形成這一學科的積極態度。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新知,這是人們對傳統教學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改革思路,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學生把各種概念、原理放在某種完整的任務中理解,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我們說,沒有問題的學習是被動的、不積極的,師生兩張皮,老師講自己的,學生聽自己的,誰也不管誰,很難談得上效果,很難談得上問題的深入探究和創造性思維的帶動。
我們國家的創造力為什么滯后,就是因為我們的創新意識匱乏,也是源于學校教育的缺憾--課堂上缺乏問題意識。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問題生成的課堂不是好的課堂,所以應該讓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更多的問題出課堂。胡適先生說“做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學生課堂問題意識淺薄的原因
教學的本質是學,教要轉化為學,教學的使命不是取代、壓抑、削弱學生的學,而是要在教師的支持下,激起、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但是目前為什么我們的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那么少?是時間不夠,還是我們沒有有意培養?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是在追求一種形式,還是長遠學習能力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課堂讓我們的教師根據自己的預設操縱了。老師在自己的教學預設下,完成教學任務的一、二、三、四。不少課堂老師的教學簡直如行云流水一樣天衣無縫,完整到沒有學生插嘴說話的空隙。盡管老師也根據預設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學生疑惑的問題,但畢竟不是學生提出來的。這樣的課堂,大部分學生實際上還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式學習。
其次一個原因就是,有的教師預設學生可能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會像老師那樣想得周到和深刻,簡直把學生預設成了弱智和白癡一樣。有的老師也有鼓勵學生提問題的想法,可又怕學生提問題耽誤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只好作罷。殊不知,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提什么樣的問題都有價值和意義。老師剝奪的不僅僅是學生提問的權利,而且是一種有可能影響其長遠發展和創新思維的研究方法,這才是 問題的核心所在。這就是人們為什么一直強調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的理由。
再次是評價體上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中,所謂的好學生是上課認真聽講,現在又增加了積極回答問題,而沒有積極提出問題這一說。在學生的骨子里,認為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是萬能的,無所不知的。至于主動提出問題,似乎有叛逆的嫌疑。長此以往,學生上課就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了,只管當“好學生”。當然有的學生也有問題,可能由于沒膽量,也就不問便罷,課下也不去問別人。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教師的教學應該使沒有問題的學生有問題,使有問題的學生學會探究解答問題,并產生新的思維和想法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假設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達成了新課程設定的目標。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做以下工作:
1.不斷提醒和教育學生懂得質疑提問這種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教師要讓學生力爭做一個善于質疑的人,一個思維活躍、極其敏感的人,一個能及時提出新問題的人,一個敢于表達自己見解和思想的人。這是現代社會對創新型人才所必備的素質要求,也是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許多創造發明就是從“問為什么”開始的,不要說牛頓、瓦特的發明創造是從問題而來,就是當代新技術革命的諸多發明創造也是從問題開始的。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是在對諸多“為什么”的思索中不斷進步和提升自己的。
2.放下老師的架子,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開放式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話就說,實話實說,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教師要放棄課堂話語霸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表達出來,支持學生尋求答案。初級階段,可以適當放慢教學節奏,不要怕耽誤時間,這樣的時間是花在刀刃上的;也不要覺得學生的問題提得幼稚,這或許就是一個發明家的起步;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這或許是給學生人生的一個支點。在嚴厲、嚴肅的課堂上學生是難以提出問題的。
3.老師不要怕學生的問題難住了自己
求實的科學態度是學習的必要基礎,老師有弄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課上共同尋求解決的思路和方法或課下師生一起努力尋找答案,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現在一個能提出將老師都難住的問題的學生,也正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標志,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表揚并全力扶植。
4.指導學生學會主動預習,不斷提高提問題題的水平和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經不僅僅是教學自身的問題,而是關涉民族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的問題。如果我們教育的學生不折不扣地信奉一堆真理、一套理論和某一個人或一幫人的言論,那么他們就成了思想的奴隸。如果我們的課堂只有學生的聽,老師講對了,聽;講錯了,聽;講反了,聽;講民主的,聽。一切皆以聽為準,而不允許懷疑,不允許有反對的意見,更不允許你頂嘴,否則便是批評和處罰;更不要說從學生的角度、思維模式來探究一套真正有益于教育的模式,這便扼殺了懷疑精神,扼殺了民主,扼殺了創新。我們這樣默默地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雖說是“尊師”了,但也未必是重道呀!這樣的教學模式培育出了書呆子式的人物,怎么能承擔建設強大祖國的重任呢?
參考文獻:
[1]伊為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
[2]王偉鵬.中學語文教育學與語文教學改革[M].長春: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