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交通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城市街道的活力喪失,“車本位”的交通規劃理念在不斷被反思。以西安北關正街為例,分析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而探索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理清關聯的基礎上,從人性化設計的角度提出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規劃建設中應該進行平衡空間資源分配、完善步行設施、開辟公共空間節點及整頓沿街停車設施等措施。
關鍵字: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人性化
長期以來,在“車本位”思想牢牢占據道路系統建設過程中,城市的道路尺度越來越大,但在高峰時段,依然通行擁堵;停車設施雖然全面配備,但仍然供不應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占據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可對城市機動交通壓力的緩解并不理想。隨著交通需求的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正在受到社會的關注,“車本位”的設計理念開始被不斷反思。在滿足高機動性要求的同時,如何提升對城市街道的社會性關注,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增加城市活力、促進現代城市更新已經成為當今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熱點。本文的研究范圍取南起隴海線鐵路橋、北至北關正街與振華路的交叉路口,被自強路、振華路分為兩部分。研究分析該地段的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現狀,提出以完善交通設施為重要手段,來提升地段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策略,也為其他城市街道的發展建設提供參考建議。
一、交通設施現狀概述
(一)道路等級及尺度
北關正街屬于城市主干道,全長742米,道路紅線寬度為40米;道路交叉口處為10車道,其余路段為雙向8車道,包括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中央綠化分隔帶;道路交叉口處有人行斑馬線,機動車道、非動車道、人行道間都有金屬柵欄隔離。作為兩側以商業設施為主的城市主干道,其過街設施相對不足,僅在道路交叉口處設置有過街人行道。
(二)公共交通系統
北關正街地段的各個交通系統包括公交和軌道交通,公交站為北關站A、B站臺,共有22條公交線路途經這里,覆蓋范圍基本囊括了西安主城區,出由北關為中心線路密度呈現向外圍由高到低的特征,總體來說具有良好的公交可達性。軌道交通方面,地鐵2號線在這里經過,站點為安遠門站,有四個出入站口,公交與軌道交通的結合使該地段公共交通系統有較大的承載力。
(三)停車設施
在道路兩側沿街建筑底層前,都有劃定的專門停車位,在個別建筑庭院空間內有設置的集中停車場。但沿街的停車設施多是商業建筑物業單獨劃定,缺乏統一規劃,這種自顧自的停車位設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停車設施散亂,空間擁擠,對步行空間的秩序產生破壞。
二、土地利用現狀概述
(一)開發現狀
北關正街道路兩側以商業、商務用地為主,同時包括行政辦公、醫療衛生等用地,沿街地塊功能較為混合,多為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內部大多為居住用地,居住人口多;沿街商業建筑密度大,建筑層高以高層和多層為主,且大多伴有低層裙房。高強度的開發遵循了土地的客觀市場規律,但是沒有制約、缺乏統一規劃的建設活動對城市傳統文脈的傳承將顯得力不從心。
(二)公共空間
從街道尺度分析,將北關正街以及兩側地塊建筑圍合的空間視作一個整體。該尺度下的公共空間,由于道路的分割,兩側的沿街空間聯系被弱化,兩側帶狀沿街空間雖然在形態上有一定的呼應,但缺乏足夠的功能聯系。從道路單側的建筑沿街空間尺度分析,東側帶狀的公共空間秩序布局均勻,但與之伴隨的問題是缺乏中心公共空間,對人流的吸引能力不足;而西側的在局部地區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實際上是由于建筑侵占人行道路,擠壓人行空間產生的。
三、關聯分析
城市更新需要提升城市活力,重點立足于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城市的街道綜合體現了交通與土地利用的特性,一方面具備城市交通功能,另一方面承載了土地的用地功能。因此街道是城市活力體現的主要空間之一,街道有了活力,城市也就有了活力。簡·雅各布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提道,“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區域,是一個城市中最重要的器官”,人性化的交通設計促成了街道人性化空間的形成。應當從人性化設計的的視角下,探索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內在聯系,提供重塑街道活力。北關正街處于西安的城市中軸線上,其現狀從交通道路的高機動性和作為商業街道的生活性上達到了一種平衡,基于這種現狀分析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內在聯系。
(一)城市道路割裂公共空間,功能聯系弱化
城市街道的商業價值依托于密集的人流活動。擁有人氣,才有帶來商機的可能。強調交通機動性促成的寬尺度街道與巨大交通量,像隔墻一樣割裂了兩側的空間聯系;行人過街設施不足,減弱了道路兩側的人流關系,間接弱化了商業之間的功能聯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沿街商業價值增長的空間。
(二)公共空間被擠占,場所感缺失
道路兩側的沿街面相對整齊,后退道路紅線留出了相當可觀的公共空間,但絕對大多數沿街商業門前劃為停車位,留給行人的步行公共空間大打折扣。其次,步行交通環境是消費者選擇商圈的重要考慮因素。良好的步行環境能形成特色鮮明、人性化的場所,在許多的步行街設計之初,就要考慮構建容納并適應多種活動發生的場所。這些活動能體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帶動商業氛圍,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吸引力,而北關正街步行空間秩序相對單調,沿街缺乏承載多樣化活動的核心公共空間,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在應對復雜的人流活動時仍顯滯后,在必要的遮蔽、休憩等設施配建上存在一定缺失。
(三)商業設施距公共交通站點呈現規律性變化
城市軌道交通和公交站點區域人流量大,是人流活動密集區域,公共交通的完善為周邊土地的改造升級提供了保障。以道路交叉口和公共交通站點等這些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地區為核心,商業設施的分布大體呈現為:距離道路交叉口和公共交通站點距離近,商業業態更高端,土地利用集約性強,建筑容積率高;距離道路交叉口和公共交通站點遠,商業業態相對低端,土地利用集約性差,建筑容積率較低。這也說明按照客觀市場規律,土地價格形成以路口和公共交通站點為核心梯度的圈層級差分布。
(四)步行交通與商業環境缺乏聯系
步行交通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步行交通相比機動交通更具靈活性,步行是一次交通出行過程中最后結束的方式,其可達性是否完善主要體現在城市道路中的過街設施?!冻鞘械缆方煌ㄒ巹澰O計規范》規定: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上,人行橫道的間距宜為250~300米,而且根據相關城市經驗統計,行人可接受的最大繞行距離為150~250M。而北關正街的地面過街設施只有在路口設置人行橫道,自隴海線至自強西路路口間距約為300米,自強西路路口至振華路路口間距約為440米,自地鐵站的地下通道至振華路路口間距約為300米,對于需要繞行的行人來說較為不便。其次,環境良好的公共空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為周圍的商業提供密集的人流保障,北關正街在公共交通站點處就缺乏相應的公共空間來組織人流并與商業環境銜接,公共交通站點的辨識性不強,對人流的組織能力不足。
四、應對之策
在城市土地上的各項建設和空間的設計布局,本質就是提供給人們活動的空間,滿足人的需要,所以人是城市的主體。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簡單化的結果,往往使城市缺少活力。提升城市街道的活力,就是要從人性化的設計出發,重新平衡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關系。城市交通設計應該更貼近于人性化設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始終,目標是實現城市機動交通與人性化空間的和諧,重點增強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中要充分考慮對土地功能和公共空間的影響。
(一)公交優先,平衡資源分配
公共交通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方式之一,在人流密集地區具有可達性強、運力強,對緩解交通擁擠、降低污染、促進社會公平、節省交通管理成本都有重要意義。遵循公交優先,保障并適當提升公共交通在機動交通中的路權資源;對機動車道以外的交通設施合理、科學規劃設計,合理分配空間資源。
(二)完善步行設施,提升步行空間品質
針對現狀的行人過街設施匱乏,依據合理科學的預測行人需求,增設過街人行道甚至過街天橋;對沿街的侵占步行空間的商業活動進行規范整頓,限制非機動車(電動車等)對步行空間的擠壓;對沿街的步行空間進行梳理,增設樹池、涼亭等街道家具,滿足行人的多樣化需求,健全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步行空間品質。
(三)開辟公共空間節點,營造空間網絡和人流組織中心
公共空間中的廣場、中庭等空間形式對交通組織起著關鍵作用,在道路交叉口、地鐵口以及大型商業設施的沿街處,塑造核心公共空間,作為片區的空間網絡節點或者中心,增設景觀設施;增強空間聯系,串聯周邊現有的公共空間環境,構建一個與城市相融合、承載多元復雜功能的公共空間網絡;創造承載行人多樣化活動的條件,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吸引人流,盤活商業氛圍。
(四)整頓沿街停車設施,開辟集中停車場
針對停車設施的散亂、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在空間富余地段保留部分沿街停車設施進行重新整合規劃;整合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建設大型集中停車場,并加強停車場到大型公共空間的聯系。
五、結語
城市的活力體現于其交通和土地利用。對于北關正街,密集的商業活動和富集的經濟價值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合理、高效的交通設計對土地利用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反之,在城市規劃中土地利用的布局對交通發展也有著指導作用,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密切關聯的。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以交通設施的規劃設計手段促進增強土地利用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但問題分析仍然不夠全面,需要后續研究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1]孫寧.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公共空間的發展策略[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3,(06):22-25.
[2]肖艷陽,陳曉明,葉強.城市交通機動化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影響[J].城市問題,2008,(10):14-18.
[3]連亞平.基于慢行交通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間重塑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5.
[4]鐘旭東.以人性化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
[5]楊震,徐苗.消費時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及其理論批判[J].城市規劃學刊,2011,(03):87-95.
[6]馬俊來.城市道路交通設施空間資源優化研究[D].東南大學,2006.
[7]韋寶伴.城市道路的人性化空間[D].華南理工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治金,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