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 楊君 譚潔 唐弘久
摘 要:“城鄉統籌”是“城”、“鄉”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中,互動發展,以實行“城”、“鄉”發展雙贏為目的發展格局,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光明村和關山村”與浙江省桐廬“荻浦村和環溪村”為例,對比分析其在城鄉統籌背景下鄉村建設模式,為摸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鄉村建設模式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城鄉統籌;鄉村建設模式;發展格局;全面發展
一、引言
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而構建城鄉通融開放的發展系統,聯動解決發展中的城市和鄉村問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成為城鄉規劃極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鄉村是居民以農業作為經濟活動基本內容的一類聚落的總稱,表現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人文活動特征[1]。在中國,鄉村和城市構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單元和社會生活:在西方發達國家,鄉村和城市并非涇渭分明、差別巨大[2]。但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還是不健全,與城市及國外鄉村相比,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等比較落后,中國鄉村建設和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待于解決[3,4]。
在國外的文獻中,很少出現“城鄉”與“統籌”連用,而更多出現的是“城鄉融合”西方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工業地理學中研究使用過[5,6]。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始雛形[7]。20 世紀初,英國霍華德將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合并解決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理論—田園城市構想[8];日本重視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實施了旨在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縮小城鄉差別的“村鎮綜合建設示范工程”[9,10]。國內相關人士吳禮財、吳孔凡兩人針對中國鄉村建設的四種主要模式進行研究,探索了浙江省安吉縣、永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 [11-14];。本研究以浙江省“環溪村與荻浦村”與湖南省“光明村與關山村”為例進行,對其城鄉統籌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旅游開發相結合進行了探討,對其基本開發理念、統籌發展機制進行對比分析,為摸索適合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鄉村建設模式提供新思路。
二、典型鄉村建設案例分析
(一)研究區域概況及鄉村建設概況
湖南全省土地總面積約為31774.35萬畝,其中51.2%為山地,15.4%為丘陵,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間。2015年,湖南省人均GDP為43114.65元,到2011年全省城鎮化達到56%。關山村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東北部,東距長沙市區僅24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現為省、市兩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光明村位于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西北部,金洲大道貫穿全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2008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浙江省土地面積101800km2,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占23%。2015年浙江省人均GDP73312美元,人處于全國省區單元第一,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地區行列,浙江省接近城鎮化率 65%。荻浦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東面,杭千高速公路穿村而過,是該縣的東大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孝義文化為核心和靈魂打造全省美麗鄉村的示范村。環溪村地處桐廬縣最東面,與富陽毗鄰,系北宋大哲學家、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后裔族居地,文化內涵豐厚,以“愛蓮”文化為特色,注重打造“清廉環溪”文化特色品牌。
(二)湖南省與浙江省鄉村規劃與建設對比分析
光明村按照城市的標準內容進行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投入,按城鄉公共及市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原則,把城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基礎設施格局。關山村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農民自愿和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有利發展生產和方便生活、節約用地和保護耕地、突出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特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等七大原則,對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產業發展、農田水利、公用設施、生態保護方面都做了詳細的子規劃。
荻浦村首先是按照城市帶動工程,實施城市化帶動戰略,以加快副城、組團、中心鎮建設為突破口,以構建城市交通圈、旅游圈、經濟圈和文化圈為載體,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形成市域發展新格局、城鄉融合新局面、農民轉移就業新機制。環溪村的建設主要是以“清蓮環溪”和周敦頤理學文化、農耕文化為本底,以“蓮、農”為鄉村旅游發展主線,從山水、人文、產業、設施、空間、環境六個方面,打造“美麗杭州”的鄉村實踐與典范。
湖南長沙的光明村和關山村主要是靠自身的農產業發展以及社區集中居民點建設形成的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發展;而浙江桐廬的荻浦村和環溪村則主要以當地遺留的文物古跡再結合自身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具有古樸特色的鄉村旅游。
三、 結語
城鄉統籌下發展鄉村建設是縮減城鄉差距、實現全民小康生活的重要舉措。城鄉統籌發展是要逐步把村鎮建設納入到區域整體發展和城鎮體系布局規劃中來。本文基于湖南省長沙關山村、光明村與浙江省桐廬荻浦村、環溪村的鄉村建設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探討適合我國城鄉統籌下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分別從各村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以及各自所獨有的特色文化等各方面入手分析:關山村因其豐富的農林產業結合獨特的集中聚居點打造關山古鎮鄉村旅游;光明村以湖湘特色的田園和山地風光、蝴蝶谷主題建設新農村;荻浦村以孝義文化產業結合其自身自然景觀營造不一樣的古風鄉村;環溪村以三面環溪的地理優勢結合愛蓮文化打造的“清蓮環溪村”。湖南和浙江這四個鄉村分別利用了各自良好的地理優勢、自然景觀、文化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等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成為美麗鄉村建設成功的典范,為其他地區的鄉村規劃和建設提供了參考和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城鄉一體化與小城鎮發展[M].上海:上??茖W院出版社,2005:140-14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224.
[3] E.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Faber and Faber:London,1946.
[4]《圣西門選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2.
[5] Harvard.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234-24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5-336.
[7]周琳瑯.統籌城鄉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50.
[8]鄭莉,馮江.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思考—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村莊規劃探索[J].規劃師,2009,(SI):40-43.
[9]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新型城市化發展高峰論壇文集[C].2012:56-57.
[10]王金紅.廣州新農村建設研究[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34.
[11]陳毛應,葉福明,葉輝.美麗鄉村:中國農民的世代追求[J].今日浙江,2009,(23):43.
[12]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1-2015年)[J].中國鄉鎮企業,2011,(06):63-66.
[13]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新農村建設課題組. 打造中國美麗鄉村,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安吉模式”研究報告[J].中國鄉鎮企業,2009,(10):6-13.
[14]舒川根.文化創意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以安吉縣創建“中國美麗鄉村”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07):120-122.
作者單位: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作者簡介:
劉沛,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土地資源利用與城鄉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