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我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對于社會的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有必要加強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于保證農村貧困人群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本文從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狀入手,進而對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的必要性及具體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鄉統籌 農村 最低生活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農村貧困問題越來越關注。雖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其實施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該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勢在必行。
1 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狀分析
1.1 覆蓋范圍有限,最低保障標準過低
雖然我國城鄉統籌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大部分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偏遠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與落實,仍然有很多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無法保障。
城鄉統籌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了保證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的基礎生活需求,雖然我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但是其增長速度遠低于物價等的增長速度,因此所謂的“最低生活保障”其實已經不足以維持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1.2 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識不足,救助以及受助觀念存在偏差
救助者在對農村貧困人口進行救助時往往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很多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在實施救助過程中將公民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合法權利當作是政府對他們的一種“施舍”;有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會助長“好吃懶做”的惡習,因此常用苛刻的條件來對受助者進行篩選等。
此外,一部分受助者的受助觀念也存在問題。這些受助者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相關規定缺乏了解,他們沒有認識到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其實是任何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進而致使很多受助者認為接受政府的救助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
1.3 相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術
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一般由當地的鄉村干部以及村委會成員等負責。鄉村干部以及村委會成員由于知識水平有限,他們的社會救助理論以及相關救助政策等知識相對缺乏,因而無法保障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
2 實施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制度中所規定的權利[1]。因此,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只要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規定的最低標準,便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但是,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城鄉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享受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也損害了社會的公平。鑒于此,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村貧困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權利,有必要實施城下鄉統籌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外,國家一些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關的政策也應該適當地向農村傾斜,以減小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差距。實施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我國城市與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2.2 有利于維護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性
城市居民大多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農村人口則大多依靠土地來獲得主要收入。農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風調雨順的年景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的產量也會相應增多,因而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但是,自然因素有其不確定性,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對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影響,洪澇災害、冰雹、泥石流、病蟲害、地震等往往會使農業遭受重創,嚴重時還會導致農民顆粒無收。此外,在一些自然狀況比較惡劣的地區,即使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大量的優惠和支持還是會存在大量貧困人口。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夠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差額補助[2]。由此可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對于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及收入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2.3 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土地是造成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存在差距的重要因素。相關政策制定者認為農村的土地能夠為農民帶來一定的收入,具有保障功能,因此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與標準存在一定差距是合理的。農民對土地的保障功能的依賴性直接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順利實施,并最終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影響。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夠進一步保障農村居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從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
3 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途徑分析
3.1 尋找合適的資金籌集方法
為了增強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的順利實施,有必要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渠道。具體措施如下。
(1)改變現有的財政分擔結構。政府部門可以以不同地區的收入水平為標準制定出一套包括中央、省、市、縣四級的分級化農村低保資金籌集機制。該機制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制定出相應的財政資金分擔結構。例如,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們的收入水平較高,縣鄉政府的收入已經足以支持和保證低保工作的實施。在這樣的地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主要由縣或鄉級政府負責,中央只是給予必要的補助;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地方財政本身捉襟見肘,因此中央財政需要承擔該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的主要責任,省級以及地方政府只起輔助作用。
(2)借助非政府組織籌措資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并不僅限于政府部門,非政府部門也是募集資金的重要渠道。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在農村實施扶貧計劃或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慈善基金等方式來減輕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方面的壓力。
3.2 加強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認識
加強人們對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認識也是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的有效途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賦予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任何無法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都有權利獲得由國家和社會按法定標準向其提供的滿足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質援助[3]。想要正確認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障對象具有普遍性,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弱勢人群都可以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當公民的收入水平無法滿足其最低的生活需求時,為了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他們有權利要求社會對他們進行一定的物質援助。
(2)保證貧困人口基本的生存需求是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基點。保障標準基點的確定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環節。社會保障與公民的利益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保障標準的確定應該格外慎重。鑒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保障標準的基點不宜過高,否則會給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從而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國家承擔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責任。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國家對任何形式的社會貧困人群均負有保障責任。
3.3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上缺乏規范性,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從而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全國性的針對最低生活保障的相關法規。在法規中應明確規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范圍以及低保資金的籌集途徑等,此外還要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具體責任分工、資金的使用以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進行詳細說明,以促進城鄉統籌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順利實施。
(2)加強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工作的管理促進其落到實處。中央應該加強對相關基層工作人員的管理,促使他們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貫徹和落實中央關于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關法規。
綜上所述,城鄉統籌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促進社會公平、維護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性以及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城鄉統籌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且細致的工作,因此只有不斷探索才能使其取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波.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J].勞動保障世界,2010,(01):31-32.
[2]袁珊珊.統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06):13-15.
[3]于向輝,李素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現狀與完善[J].經濟視角,2010,(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