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張健健
摘 要:運用文化符碼三層學說,來分析文化符碼在庭園景觀設計中如何被截取、運用、表達及產生共鳴。以臺北林安泰古厝庭園為案列,透過文獻以及田野調查收集案例資料,在園林景觀中感知設計者傳達的思想文化,進而看現代庭園對傳統庭園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江南園林;景觀設計;文化符碼
一、引言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現代園林建設中受西方文化和設計理念的影響,中國傳統造園文化的精髓逐漸缺失。林安泰古厝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筑,在1987年修建完工,使這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得到重生。古厝新建傳統風格庭園坐落于臺北市新生的花博公園旁,是為臺北花博會特別增設的,與林安泰古厝結合,完整地展現出閩式建筑的風格與特色,在現代化都市中獨具韻味。透過文化符碼來解析其設計理念乃至于其造景手法的應用,來說明江南與閩南中的園林意象。
二、文化符碼相關理論
近代語言學有兩次重要的轉向,第一次的轉向,是從語言學轉向符號學;第二次是從符號學轉向文化學。文化符碼是從西方符號學的理論中發展而來的,最早是由法國文學家、哲學家巴賀德在上世紀70年代的《符號學體系》中提出來的。在楊裕富博士《設計的文化基礎》一書中對文化符碼解讀的理論層次中,大概區分為三層次,以此三層說可以理解設計創作的方法論,此三層次依序為策略層、意義層、技術層。策略層包括了設計作品的說服層次與設計作品的說故事層次,主要為了了解庭園所處的文化背景,以此來探討情景空間相互關系。意義層包括了設計作品的說故事層次與語意層次,也是“故意”的層次與“表達”的層次,主要探討主題如何敘述,解析庭園作品時,往往會考慮社會背景、作品表達的故事及緣由。技術層包括了設計作品的美感形式層次與設計作品創作媒材感受層次。設計文化符碼理論根植于文化學、符號學與設計學的基礎,所以在文化層次上注重文化特色與潮流的掌握,在符碼層面注重圖像符號與意義的詮釋,在設計層面注重造形美感與功能的創造[1]。
三、案例分析:以臺北林安泰古厝庭園為例
(一)策略層
1.歷史文化背景
林安泰古厝是臺北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因善于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后,于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于乾隆48年至50年,公元1822-1823年其于護龍也陸續完工,是現今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其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采座東北朝西南之建筑方位,為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2]。
2000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2009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并擴建庭園,林安泰古厝庭園借鑒清末江南庭園,將中國山水意識的哲學思想融入設計,在此基礎上借鑒板橋林家花園的元素,空間布局包含地域性文化元素及現付公共休憩空間概念。例如:閩南一帶流行在庭園中運用山石的元素,建筑師徐裕健設計流水假山,集臺灣庭園與江南庭園的精妙,運用現代的功法,遮住高速公路阻隔噪音,塑造出古典、自然、靜謐的公共領域庭園空間。
2.文人哲學思想
道家講求虛無遁世,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以道為天地一切之本質,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古典園林中,特別推崇園林自然天成的境界。無論園林基地的選址、園林景觀形式、景觀節點的布置,還是園林植物配植等方面,均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庭園設計集中體現了傳統藝術與道家退隱思想的集合。
3.空間破題至串聯
道光朝為臺灣園林的高峰期,盛行“天人合一、虛靜淡泊”的隱逸思想。設計師引用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林安泰古厝庭園設計的核心概念即“自然”兩字,謂之天地人道合而為一的自然之道。江南古典庭園將詩情畫意貫穿于空間之中,不僅把前人詩文的某些境界、場景在園林中以具體的形象復現出來,或者用景名、匾額等文學手段對園景作直接的點題,而且還借用文學藝術的章法來體現空間中動景。
(二)意義層
1.主題的命題
古厝主人林欽明為福建安溪人,其四子林志能善于經商,當時他的商號叫做榮泰行,遂取安溪的安,榮泰行的泰,將宅地定名安泰厝,用以記錄家族的發源地和發家過程。安泰同時寓意平安興泰,園中處處可見表達平安富貴的吉祥圖案。花博會期間將古厝庭園取名為花茶殿,配合花博盛會,同時可供游人喝茶休憩。
2.子題的題素
計成《園冶》一書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觀點,認為園林雖然是人工建造而成,但景色應如天然形成一般[3]。林安泰古厝的庭園景觀由建筑、水景、假山、花木組成園林布局,多面向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自然與生命觀點,將大自然縮小,山石水泉俱在,寶島野景地貌,渾然天成。將大自然縮小的概念,獨石象征大山、小池象征大海的縮形山水;咾咕石院、愛波亭飛石步道、特別揀選稜角分明的陽剛力道紋理石材,呈現其縱橫張力。以疊石交錯手法,側重石隙孔洞的留白,植入山蕨、苔蘚、偃柏、野姜花,附著于山巔石縫中,以成野趣自然臺灣石景,玉帶橋、瀑布假山、邀月亭、雨前樓、隨月閣、映月大池、醉茶居、顧渚茗山,分隔空間的云墻和漏窗都帶有吉祥紋案。
3.子題的規則
中國園林的配置比例,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說,而這個比例的來源是基于山水畫的構圖比例而來。山水畫運用大量的留白空間,與意境美的表達上是相通的。計成《園冶》一書有言:園有異宜無成法。造園需因地制宜、其磐石堆石,均應合形符勢,方能得景隨形。如錢梅溪(清)在《庭園話》中論造園:造園如作詩文,必是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稱。以造園論之,主要在于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至后衍生出造園設計手法?!耙蚪锜o由,觸景生情”庭園創作是情與景的融合加上疊山、理水、植栽、建筑的配合,通過截取適當的造型文化符碼,才可能“物”“情”,從而使游人感受到詩情畫意。
(三)技術層
1.符號象征美
林安泰古厝庭園中墻洞與漏窗形式多樣,每個漏窗的形式皆有其寓意所在,代表了林家對生活的情感抒發。葫蘆形式的漏窗,葫蘆是中華傳統的吉祥物,葫蘆口小肚大,象征財庫飽滿,納財致福。俗話說:“家有吉祥葫蘆萬事興?!斌刺覙邮降穆┐吧裨捴杏形魍跄改锬镒鰤?,設蟠桃會款待群仙,所以一般習俗用桃來象征長命百歲,多子多福,幸福安康,平平安安。而除了墻洞外還有許多建筑上的象征符碼,如框上的木雕,兩條龍在中間盤成香爐的形狀,兩條龍在香爐下搶珠,另兩條在香爐上對望,整個雕刻就是由此六龍的肢體交錯盤結所構成,這六條龍象征林回的六個兒子。林安泰庭園中花木的也有涵義所在,常見的竹代表廉潔、正直,榕樹代表長青,菊花則有隱士之意。在園中空間中不乏有許多文字,無論是對聯、匾額還是詩詞都是當下的心境感受所抒發以及期許,如定靜堂、汲古書屋、月波水榭等命名都具有含意。林安泰古厝庭園中除了建筑外在形式與山水之景外,蘊含了許多文化符碼,則讓整個園林空間更具深度以及文化價值。
2.空間形式美
園林空間的滲透與層次變化,主要是通過對空間的分隔與聯系關系所造成。起伏是用地形起伏來表現,水景、坡地等不同地形的變化??臻g配置疏密得當孤植、叢至等不同種植方式和植物的選擇來渲染主題空間[4]。愛波亭以對景的手法,跟雨前樓兩景隔池相望,池岸幽遠不盡,小亭連綿接云,在有限空間中以層次感創造出無限景深。計成在《園治》中提道:“剎宇隱環窗,彷彿片圖小李”,透露出窗與景之間的空間關聯性。框景也分遠近,遠景可望遠方的山色,而近景則為窗外所種植的花木,框景的巧妙可以讓游園者聚焦于此,讓景物更為突出而更顯其特色。利用墻上的門窗口、兩柱間及花木枝干等形成的框架、將園中的景致刻意引入其中,經過欣賞時就好像一幅畫作。配以花瓶形狀漏窗作為隔墻,分隔空間并作為園林景觀的點綴。障景就如同文章需要分章節,取段落一般,障的目的在于讓游園者產生欲念與期待,產生開門見山的驚奇感,更讓園林的主題分明、井然有序。園林藝術中作為隔景的方法很多,可用植物、假山、陸橋、建筑與云墻等形式來區隔空間當作屏障。雨前樓緊鄰隨月閣,繞以幽竹,前掘映月大池。瀑布水聲可緩解高架道路車輛喧騰聽覺上的干擾,視覺上更將高架道路屏障于園外。
3.媒材感知美
疊山石,首起相石,隨之估重、奠基、立峰、疊石。疊石造型乃出自立峰之技巧,所涉及之功法有壓疊、剎塾及拓縫各項。相石即選石,乃疊山第一道工序。相石對石的品種、形態、脈絡、紋理、軟硬、大小等加以辨認,預想其用途、位置、面向(向內,向外,向上,向下),隨疊石需要取用[5]。林安泰古厝庭園借鑒林家花園塑山的方式,以磚石為骨架,再以石灰泥雕塑外觀而成。而其假山因型態不受石材所影響,固較砌石疊山更為真實,仿效真山的高低錯落以及層層山峰的層次感,同時以打毛技法增加其真實感,運用國畫皴法來呈現,讓人猶如身在山中的感受。假山在其中開辟走道,隨步道的高低起伏而有游于山中的真實感受[6]。而在搬遷及翻修的過程中,除了部分磚瓦因年代久遠以致破損而予以翻新之外,其余石材、木材等多半來自原建材,故仍深具歷史價值,堪稱是臺北市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閩南古厝建筑。古厝外埕鋪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于船底之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具防滑功效。而大門口的門枕石、門墩與門臼,均是由完整石塊所雕成,石材多來自中國福建。
參考文獻:
[1]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M].臺中: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
[2]李重耀.林安泰古厝拆遷計劃——中國閩南建筑之個案研究[M].臺北:詹氏書局,1991.
[3]計成,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4]盧冠延.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之敘事設計分析研究[D].國立云林科技大學,2007.
[5]王錦堂,論中國園林設計[M].東華書局,1991.
[6]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明文出版社, 1991.
作者簡介:
葉婷,南京工業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景觀與環境設計。
張健健,博士,南京工業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