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超 駱梁笑
摘 要:隨著各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地域文化的關注顯著增強,城市需要從地域文化中獲得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而地域文化景觀為塑造城市特色,促進城市旅游發展等提供了必要需求。以延安市寶塔區景觀為例,闡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影響,重點理解地域文化,結合地域文化特征與景觀設計要素,提出并利用“四位一體”的表達方式,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觀中,達到保護和發展地域文化,從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效果。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延安
城市建立在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中,其地域特色具有客觀必然性。地域文化的發展是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中華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經成為地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1]。
一、地域文化及其在景觀中的影響
景觀設計為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載體,并在設計中體現了地域文化的創新性。同時,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靈感源泉,體現出景觀的內涵和價值[2]。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創造地域文化景觀,傳承中保持地域特色,彰顯其魅力。
(一)地域文化的含義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體力和腦力勞動創造的,并不斷得以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3]。地域文化可以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生產方式、社會習俗、建筑風格及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觀、自然資源[4]。從橫向上來看,陜北地區的地域文化凝聚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民歌、語言及窯洞文化等,同時也將地域文化銘刻在景觀之中,是情感的寄托。
(二)地域文化與各要素之間在景觀中的聯系
在景觀設計中用何種方式將文化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將對城市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應考慮到包括土地、水資源、建筑與雕塑之類的因素相互協調結合,形成了“四位一體”的表達方式。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理解人類文化和自然的互動關系,才能在景觀設計的實踐中詮釋和弘揚地域文化[5]。
1.水、土資源利用
水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引導著地域文化景觀的形成與發展。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地和水資源在地域文化景觀中有著重要影響。
2.建筑影響
建筑是人在長期生存中營造的安全據點,其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聚[6]。能鮮明地反映地域的各項差異,可以較好地作用于城市景觀設計當中,成為文化的結晶。
3.雕塑傳承
城市小品是城市藝術構成的重要元素,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傳統和品位[7]。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個象征,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獨特功能。
4.鄉土植物種植
鄉土植物在城市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其實質是可識別性的植物景觀對地域的景觀代表性[8]。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鄉土樹種,在景觀中合理利用鄉土植物,適當引入當地的可食性景觀,這樣不僅反映特色的地域文化,還能夠提高生態經濟效益。
二、實例分析——以延安城區景觀為例
(一)陜北延安地區概況
陜北位于黃河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接處,屬于半農半牧區。早期,人們居住于窯洞中,以農業為主,民間藝術包括陜北民歌信天游、安塞腰鼓、農民畫、剪紙、布藝等。目前,延安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紅色旅游圣地,有古代寶塔、石窟和古建筑群等特色建筑。
(二)延安的地域文化特色
1.山水特色分析
延安寶塔區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之間,該處山脊線的變化最為豐富,分別為寶塔山莊重、清涼山峻峭、鳳凰山優美,賦予了延安極具獨特性的意味。此外,革命圣地延安境內主要河流—延河,黃河一級支流;南川河發源于城市南部,自南至北在三山交匯處匯于延河。城市以河道為軸、兩側山體連綿,形成了延安城區特殊的地理條件。
2.歷史傳統文化
延安地區有黃帝文化氣息和強烈的黃土地文化情結。作為紅色革命圣地,一直繼承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素以“三黃一圣”旅游稱著。由于生存需求而修建窯洞,使其成了延安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隨后人們為了生產與生活的方便,漸由高山向緩坡移居,形成了一排排的窯洞群,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稱為獨一無二的傳統地域文化。
3.民俗文化特征
民俗是一個地區的人們共同創造的,是最根本的基礎文化,也是地方精神最樸實的展現[9]。延安地區民俗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積淀。
陜北長期以來是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當相隔于山川需要溝通時,他們便開口即興演唱,以比興手法見長,稱為信天游。是陜北文化的一部分,它屬于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腰鼓是我國古老的民族藝術,延安邊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性;陜北剪紙是珍貴的漢族文化遺產,也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漢族民間藝術。以窗花、喜花、壽花、炕圍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年年歲歲、世世代代,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風景。
(三)延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的影響
1.山水方面
基于對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延安地區形成了“點、軸、區”的城市景觀空間。三山兩河交匯處為寶塔區的中心點,有 “塞上咽喉”的稱號?!叭綄χ?,二水中流”的城市格局,對我國城市發展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一個區域的設計與改造不應當脫離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不要只重視對其加以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區呈現出的或潛在的自然環境元素[10]。因此,依據本地的自然環境將其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紅色文化區,有鳳凰山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與棗園革命遺址,反映歷史和紅色文化沉淀;旅游風貌區,有清涼山、嘉陵山,為宋代保留的旅游文化;歷史遺址區,寶塔山、萬花山,凝聚了歷史特色文化。同時在各個區域內也穿插了多個文化景觀節點,如紅色文化區內的王家坪紀念館。選址依山傍水,紀念了紅軍13年駐扎延安時的點滴經歷,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同時也被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為旅游風貌區,如何將游客與當地地域文化融為一體將成為設計的重點。文化藝術中心以開放式的入口讓市民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趯Φ赜蛭幕瘋鞒械目紤],景觀設計時將中心用多個花壇分為了三個活動區域,在主區內可以供小孩練習腰鼓,旁邊兩個開敞小空間人們可以很好的進行陜北民歌的演唱以及陜北說書,市井文化其樂融融。休息廳里面有剪紙,腰鼓紀念品,嗩吶等民間藝術商品。
2.建筑方面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以建筑為依托[11] 。如何挖掘地域文化,營建出具有地域性的人居場所是景觀設計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延安屬于典型的川谷地貌,傳統型建筑與依山就勢的窯洞建筑則成為當地地域建筑的典型代表。
傳統型建筑中沿街民居一般采用前店后宿、前店后場或上宅下店形式,溝道兩側居民也多依山就勢,巧妙利用山體作為天然屏障,起到遮蔽風雨的作用。特色建筑窯洞與中國傳統建筑建筑形式結合,三五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多排,單列或組成四合院,保溫且隔熱。高大厚實的窯壁,靈活多變的方格木窗,配在白窗紙上的大紅剪紙,在樹影和光影的映襯下彰顯獨特的鄉土特色。
3.雕塑方面
雕塑是地域文化的最佳載體,在傳播、宣傳地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延安地區雕塑品大都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價值,結合傳統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等。
人文環境:棗園舊址內聳立著許多革命先烈的銅像,傳承了歷史紅色經典,具有愛國教育氛圍,體現了人文環境的結合;民俗文化:許多廣場周邊出現了腰鼓,嗩吶等當地民俗樂器的雕塑,為當地人帶來親切感與參與度,體現了民俗文化的結合;景觀環境:在規劃景區內出現了許多利用石頭造景的小品,如南泥灣景區內的雕塑,展示了大生產時期人們的勞作景觀,體現了景觀環境的結合。
4.鄉土植物方面
在植被的選取中主要以鄉土植物為主,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較多地采用鄉土植物,可以較好地發展地域特色,注重原生生態系統,確保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如山丹丹花,由于大生產時期過度放牧,加之連年干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紅百合花幾近絕跡。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好轉后,紅百合又在雜草中發芽,形成了獨特的山丹丹文化景觀,供人們觀賞游憩。
三、結語
城市景觀設計和地域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景觀設計往往需要通過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特質可以通過景觀被傳承,從地域文化角度出發塑造的景觀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實體標記,可以流傳和弘揚地域文化。
本文通過“四位一體”的表達方式分別從水、土資源利用、建筑、雕塑與鄉土植物等四個方面描述了地域文化在景觀方面的影響,并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則:1.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營建地域特色景觀;2.延續歷史文脈,保持富有記憶的城市景觀特色;3.全球化與地域性、現代化與本土化的交融共生。
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13]。
參考文獻:
[1]朱光亞,楊國棟.城市特色與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學報,2001,(11):49-51
[2]陳娟,孫琪,趙慧蓉.論地域性特色景觀的構建[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03):59-62.
[3]郭水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6673-6675.
[4]趙鋼.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建筑特色再創造[J].華中建筑,2001,(02):12-13.
[5]王云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之圖式語言及其傳承[J].中國園林,2009,(10):73-76.
[6]林劍.城市雕塑規劃的地域文化及特色營造——以南寧市城市雕塑發展規劃研究為例.規劃師,2009,(10):39-43.
[7]郭希彥.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8]萬敏.綠化的城市形象識別系統[J].城市規劃, 2004,(04):54-57.
[9]鄭麗芳.地域文化符號在陜西文化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3.
[10]張錦秋.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J].規劃師,2005,(01):73-75.
[11]西爾萬·佛里波.園林設計與利用自然環境[J].風景園林,2005,(03): 21-40
[12]史青.城市人文景觀設計動態性發展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4.
[13]葉綿源.傳承與整合——山地小城市(鎮)中軸線景觀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0.
作者簡介:
劉婧超,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駱梁笑,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