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摘 要:從藝術創作前的情感準備到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和欣賞時的情感接受,始終都伴隨著情感的參與。但藝術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也不是藝術家個人的即時情感,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終極性的情感。抽象藝術和恐怖藝術作為近代新興的藝術種類,它們的創作也體現著情感的實現過程。抽象藝術通過線條和色彩的應用表現著藝術家的情感世界,恐怖藝術通過光怪陸離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情節帶來驚顫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藝術情感;抽象藝術;恐怖藝術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17-01
一、藝術情感的特殊性
情感與一般的認識過程不同,它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簡單直接反映,而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心理狀態。藝術既要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情感,這樣才能完成藝術表現,形成藝術獨特的美。藝術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區別于普通情感,它是一種終極性的情感,是普通情感深化的產物,它來源于普通情感又高于普通情感,是普通情感的感性抽象物,是一種具有哲理性和普遍性的情感結構。真情實感是藝術感染力和藝術生命力的決定因素,藝術家如果不能被自己表現的對象感動,就很難創作出感人的作品。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幾乎都在承受著一種情感的沖擊,在情感的漩渦中體驗生活和自我的存在,同時在感情上也付出很大的代價。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源于藝術家對生活的體驗,是藝術家從生活的某些動人的細節中激起了情感反映而升華為藝術形象的。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遵循情感的結構規律,將情感灌注于富有思想性的藝術形象中,從而使生活情感升華為藝術情感,其目的在與欣賞者的情感交流,讓欣賞者受到感情的感染、性情的陶冶、思想的震動,并獲得美的享受。
二、抽象藝術中的情感表現
抽象藝術泛指20世紀的一種繪畫風格,它所代表的是無主題和無邏輯的藝術,是人們對于經驗之外的生命感受,同時也是通過單純線條和色彩來表達情感的藝術方式。審美體驗層而言,抽象畫致力于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注重個人的生命體驗,同時關注藝術的視覺性和審美作用,拋棄了傳統繪畫的文學性和情節性。抽象藝術家強調在創作中要以人為中心和主體,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創造價值,以人的存在方式思考并認識客觀世界,逐漸淡化藝術的寫實性而加強精神性的探求;同時抽象藝術家還特別強調畫家主體性的最高層次,即精神方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
抽象藝術通過對線條和色彩的使用讓藝術回歸人性。線條是抽象藝術表現的意志,色彩則是抽象藝術中的情緒展現,線條與色彩在抽象藝術之上是相輔相成的。藝術家們通過對色彩與線條的描繪,把思想情感流露在畫面之上。抽象畫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表達的審美情感不是來源于感性現實,而是在作品中由線色關系的組合所產生的意味?!?/p>
東西方的抽象藝術中冠以情感的變現也存在著不同:西方抽象繪畫經常以強烈的情緒力圖誘導觀眾接受畫面的主觀表達,來自作品本身的強勢往往吞噬了觀者積極主動的感受和回應而使之變成一種單向接受。中國抽象繪畫通過去繁從簡、計白當黑的空間意識流露出畫家的自然特質,也留給觀者更多想象的余地。
三、恐怖藝術中的情感接受
美國著名現代恐怖小說家洛伏克拉夫特曾經說過: “人類最強烈最古老的情感便是恐懼?!?8 世紀人類社會就誕生了哥特式小說,再到 20 世紀誕生了恐怖電影,恐怖對人類的吸引力有增無減。不管是電影畫面,還是文學敘事,藝術形式復制了恐怖的現實,并借由實踐的再現,模糊了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從而塑造出一種恐怖的美學。
弗洛伊德提出:“凡是讓我們聯想到這種內心的‘強迫性重復的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神秘而恐怖的東西?!睋恫涣蓄嵃倏迫珪返慕忉?,恐怖片是“一種氣氛陰森、題材恐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觀眾毛骨悚然的影片”從根本意義上講,觀眾對恐怖片的觀影心理基礎源于人類對死亡的好奇與焦慮。
現今的恐怖片主要分為心理恐怖與視覺恐怖兩大類,日韓國家多通過心理的代入引起觀眾的情感反應,歐美國家多制造視覺上的恐怖畫面(怪獸、血腥等)使觀眾感受到恐怖的刺激。恐怖電影的鏡像符號是怪誕、變形的,它讓人恐懼,但是卻并不僅限于恐懼。透過光怪陸離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情節,在敘事的潛隱狀態下,它有著豐富的人文倫理訴求,在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的同時,對人的肉身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文化進行著深刻審視和反思,滿足了人們生命的多樣需求,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藝術創作是一種情感的傳達過程,從創作前的情感準備到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和欣賞時的情感接受,始終都伴隨著情感的參與。但藝術情感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情感,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也不是藝術家個人的即時情感,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終極性的情感。抽象藝術和恐怖藝術作為近代新興的藝術種類,它們的創作也體現著情感的實現過程。抽象藝術通過線條和色彩的應用表現著藝術家的情感世界,恐怖藝術通過怪陸離的想象和曲折離奇的情節帶來驚顫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托爾斯泰(俄).什么是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普列漢諾夫(俄).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
[3]蘇珊·朗格(美),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